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开端就以极大的热情预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变。他指出,正如铁路的出现给人类带来的极大便利一样,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距离在世界范围内彻底消失,只剩下一个经济体,一个市场。在这个电子商务的经济体中,信息的获取和传播都变得极为便利快捷,以知识交易为载体的服务业将蓬勃发展。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比重已经占GDP的70%以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正从广度和深度上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网络在世界上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SAGE)开始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在SAGE系统中,把远程距离的雷达和其他测控设备的信息经由线路汇集至一台IBM计算机上进行集中处理与控制。1969年,由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组织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个远程计算机网络,称为ARPANET,它就是现在Internet的前身。
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诞生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订票系统。终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和内存。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在主机前增加了前端机(FEP)。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但这样的通信系统已具备了网络的雏形。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由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了资源子网。这个时期,网络概念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为目的互联起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之集合体”,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三阶段:互联互通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ARPANET兴起后,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各大计算机公司相继推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实现这些结构的软硬件产品。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互联很困难,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开放性的标准化实用网络环境,这样应运而生了两种国际通用的最重要的体系结构,即TCP/IP体系结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OSI体系结构。
第四阶段:高速网络技术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由于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智能网络,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大的计算机系统,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
从计算机网络应用来看,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将向更深和更宽的方向发展。Internet信息服务将会得到更大发展。网上信息浏览、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等技术将进一步提高速度、容量及信息的安全性。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对用户来说,高端硬件和存储产品的不断增长将变得毫无意义——程序和数据都能很容易地保存在云端服务器上。因为所有的科技设备,手机、电视机、电子书、MP3播放机等都能随时在线,使得云端存储非常重要。网络城市将逐渐形成,我们的社会将转型成为网络社会,无论什么地方,你都能实时在线。这将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二、网络在我国的迅猛发展
我国从1994年3月20日起,正式接入Internet,于1995年5月向社会开放网路并提供服务。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网络在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凸显。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较2008年增长7600万。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年增加1.2亿,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与2009年底相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半年内新增4334万,达到2.77亿人,增幅为18.6%。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全国网络购物用户达到1.4亿,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半年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网络发展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
第一,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据美国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发布的报告,2003年有55%的美国家庭能够上网,比1997年增长了2倍以上。2007年,韩国15岁以上人口中网民比例为65%,在亚太地区各国中排首位。2008年“台湾宽带网络使用调查”报告显示,截至1月底止,曾上网人口达1554.8万人,在12岁以上人口中,曾上网比率为68.51%。都远远高于我国比例。
第二,网络发展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用户多,经济落后地区的用户少;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多,小城市和农村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所决定的。2009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万,占整体网民的27.8%。
第三,商务应用快速发展,但网络安全现状堪忧。CNNIC《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其中,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截至2010年6月底,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分别为33.8%、30.5%和29.1%,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42亿、1.28亿、1.22亿,半年用户规模增幅分别为31.4%,36.2%和29.9%,增速在各类网络应用中排名前三。但网络安全仍为最大制约因素。CNNIC调查发现,仅2010年上半年,就有59.2%的网民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30.9%的网民账号或密码被盗过;电子商务网站访问者中89.2%的人担心假冒网站,其中,86.9%的人表示如果无法获得该网站进一步的确认信息,将会选择退出交易。网络安全和信任问题已经成为网络商务深层次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急需建立更加可信、可靠的网络环境。
第四,网民的结构日益多元化,但以年轻人居多。中国网络用户年龄结构偏低,大多是35岁以下的人。《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手机网民用户达到2.77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攀升至65.9%,相比2009年底增加了4334万人,增幅达18.6%,其中,大约有4914万的网民只使用手机上网,占网民总数的11.7%。
第五,网络发展迅速,但网络信息的来源有限。尽管网站很多,但是抄袭、转载和空发议论的现象比较普遍,容易出现“千站一面”的现象,网络信息内容的新颖性和独创性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