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建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基石。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居民区党支部为基础,以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包含社区内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带有地域特点的基层党建工作。社区党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由于社会领域党建具有很强的共通性,上述很多党建思路对于加强新时期社区党建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一、当前社区党建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城市居民区的党员人数迅速增加,党员的流动性大为增强,特别是以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为主要特征的各类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急剧增加,使社区党组织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对象、范围、层次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的社区党建面临着诸多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区所管理的党员人数不断增加。现在在一些大中城市,社区党组织一般管理着100人以上的党员队伍,多的甚至超过200人,这还不包括那些没有接转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聚集在社区的党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从农村流入城市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流动党员;二是国有企业转制分流和下岗职工中的党员;三是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中的党员;四是在社区购房、租房和创业的党员。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外来流动党员。按照党章的规定,党员人数超过50人就应该成立党总支,超过100人就应该成立党委。可是,目前社区居委会党组织绝大多数仍然是支部建制,社区人口和党员数量的快速膨胀,加剧了社区党建工作的难度。
其次,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区党建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如果说,原来的社区党建主要处理的是居民非行政审批类事务的初级办理和居民矛盾调解,那么,在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今天,社区党员群体也日益分化,居民对于民主自治、文化娱乐、公共教育、环境美化、安全保卫、邻里和谐等各方面的需求日益细分化、个性化,而且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产生差异和冲突的可能性增加,对社区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在很多地方出现的业主委员会和传统的居委会、社区党组织之间的矛盾。
再次,在社区范围内活动的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不断增多,对社区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前所述,各类在社区内活动的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往往存在着规模小、经费少、活动能力弱、登记注册难等实际困难,需要得到社区党组织的大力支持。而社区党组织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都十分有限,对于这些组织开展活动、健全组织的支持力度就比较有限。
二、当前社区党建存在的突出问题
各地在推进社区党建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但是我国社区建设毕竟还处于初创阶段,社区党建的理论基础还不完备,加之全国各地社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建立适应新时期需要的社区党建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还需要集中解决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
1.社区党建工作思路有待理清
社区党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党建工作在社区中的职能定位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规定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社区党组织工作人员对社区党组织地位认识不清,对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与居民依法自治的关系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突出表现在:有的地方对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组织体系中核心地位不明显,社区党组织软弱涣散,无力完成领导、组织和管理社区的职能;有的社区党组织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党领导一切”的工作思路,直接指挥、干预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甚至包办代替社区自治组织的工作,造成社区自治工作发展缓慢,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还有少数社区党组织与居委会没有摆正位置,在工作中形成各自为战的“两张皮”,不能形成社区管理的合力。所以,关键要处理好社区党组织与居委会的合作关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有效地开展各项居民自治工作。比如各地社区居民委员会直选和一些住宅小区全体业主投票选举业主委员会已成为事实,这就对社区党组织在如何领导基层民主建设提出许多新的要求。
2.社区党组织职能有待明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建设的内容日益丰富,社区党建工作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现实中,出于精简机构、提高效能的需要,许多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成员出现了交叉任职的现象,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社区党组织成员就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党务工作者”,而是社区行政、党务等各项工作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自条条块块各个方面的各项行政任务和临时性工作,往往使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严重超负荷运转。当社区党组织的主要精力淹没于日常事务中,社区党建工作就只能仅限于维持日常的组织生活和完成上级党委分配的工作,容易流于形式、简单应付,严重影响了党组织的自身建设。
3.社区党建合力有待形成
社区党建是个地域性的“大党建”概念,它本应该是辖区内各类组织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区域性党建工作。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加快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城市基层治理结构将由政府领导的单一形式向政府主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新型治理结构转变。在这一新型结构中,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职能的发挥,离不开对驻区单位党建资源的动员,离不开社区中新成立的居民议事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科、教、文、卫、体方面的社团、协会等各种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协助。从目前状况来看,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内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尚未形成合力,社区党建的整体推进力度还有待加强。
首先是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共建有待深入。各地虽然普遍建立了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机制,现有的行政体制形成的级别观念,使得一些驻区的中央、省、市等高级别的单位,容易看不起社区党建,认为社区建设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对社区党建往往缺乏热情。而现行的“条主块辅”的社会管理方式,又使得各个部门驻区单位不但不受社区的横向管理,反而是社区建设必须依仗的各方“婆婆”。在这种体制下,驻区单位与社区的共建机制往往流于形式,驻区单位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这些单位的多数在职党员也很少在社区党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其次是各类社区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资源有待整合。社区党建必须要走共建共享的路子,这就需要大力培育社区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目前,随着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推进,各类群众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协会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但社区党组织在支持这些组织发展上还缺乏实际的措施和手段。各类社区新经济组织发展也很迅速,而且其员工中流动性强、党组织不健全、党的活动开展不正常,迫切需要社区党组织根据实际创新管理方法,加强组织管理和教育,以增强社区党组织本身的协调力、整合力、影响力。
4.社区党员管理和教育工作方法有待创新
目前,社区党组织直接管理的党员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退休的老党员多、年轻党员少,这主要是各个单位退休职工多在社区参与党组织的活动,而年轻的在职党员一般组织关系都在原单位,所以社区党员普遍年龄偏大、体弱多病,参加活动有一定困难。二是困难党员多,把组织关系放在社区的,除了部分下岗职工外,往往都是原单位效益不佳的退休党员。三是流动党员多,主要来源于流动人口中的党员,由于经常变换职业,没有城市户口,他们的组织管理也只能放在社区,他们对社区缺乏归属感,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强。四是分布比较分散,这一方面是因为现有的社区规模大型化,大的社区管理人口往往过万。另一方面是城市建设中“人户分离”的现象比较普遍,许多党员尽管组织关系在社区,但实际上居住在其他区域,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难度加大。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动态实效的流动党员管理新机制。
中组部于2007年1月1日正式颁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和《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各级党组织为200多万名流动党员集中发放了新式样《流动党员活动证》,这对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一方面做好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双方党组织关系的衔接工作,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共同负责。有条件的地方党委组织部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网上党支部、流动党员信息库等,对党员实行动态管理。另一方面,要根据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安排他们就近参与组织活动。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应当编入其就业单位党组织;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可以就近就便编入所在社区(村)党组织或其他单位党组织,也可依托其业务主管单位商会、行业协会等单位的党组织进行管理。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社区(村)、项目工地、商务楼宇和集贸市场等,可专门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进行管理。通过创新形式,牢牢地把社会领域的党员和群众吸引到党组织周围。
5.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有待巩固和加强
由于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社区党组织常常抽不出精力来专心钻研如何加强社区党建。同时,社区工作的繁重和清贫,又使得社区党建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有待巩固和加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以2006年11月武汉市为例,全面完成社区换届选举工作后,社区党组织成员的文化水平仍以高中(中专)和初中学历为主,占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总数的60.1%,书记中这一比例为50.56%,年龄老化的现象比较严重,许多是40、50岁的下岗职工。社区党建工作者的月平均收入在社会上中等偏下,而且缺乏正常的增资机制。这样一支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是很难适应不断拓展的社区党建工作任务的。
6.社区党建工作的物质基础有待夯实
当前困扰社区党建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经费不足。社区现有的经费来源渠道狭窄,办公经费的标准大都多年没有变动,有限的经费在支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电话费、水电费、办公用品后就所剩无几了,应付日常工作开展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支持社区党组织开展活动了。而社区建设经费主要是用于支持社区公益活动,对于党建缺乏专项资金的保障。社区党组织由于级别不高,协调和统筹区内单位的能力也较弱,很难长期获得驻区单位、共建单位、区内企业的赞助和支持。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社区党组织办公场所和党员活动空间都受到严格限制,社区党组织自身活力不足,主动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组织活动的能力不足,难以吸引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组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