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世震惊的汶川地震之后,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就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第一次在国人面前展现了心理援助的专业力量。刘猛和他的“全国心理援助联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是在灾区坚持时间最久的心理援助团队。
2008年5月14日,身为河北经贸大学心理健康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督导师的刘猛在北京积极联系心理学工作者,自发组建民间志愿服务小组。5月16、17日,刘猛等400余名心理学工作者在北京大学参加集训,积极为赶赴灾区援助做好了准备。5月19日,刘猛率10名志愿者飞赴灾区,进入农大都江堰分校操场安置点开展工作。
刘猛向王庆副市长提出了心理援助的长期性的理念,当即得到批准,准许在农大操场驻扎,并和团市委书记杨元宝取得了电话联系,由政府工作人员杨丽负责安排了驻扎场地,暂时以“全国心理援助联盟”称号开展服务,成为都江堰市第一个驻扎在安置点、固定对同一人群进行心理援助的团队。
团队驻扎下来后,通过给一个叫伍吉的小朋友过生日的方式和受灾群众建立了信任关系,安置点全体儿童参加宴会,上百名成年人围观祝福,震后7天安置点第一个有了放松欢笑的气氛,有效缓解了一直以来紧张、恐惧和压抑的心理氛围。
5月23日,农大操场安置点搬迁至“天府水云间”安置点。“全国心理援助联盟”跟随居民搬迁,开始了系统心理援助的探索,首先对全体居民进行过了筛查评估,区分类别,为重点人群建立了心理档案。
5月24日,针对灾区失学儿童这一重点人群,开办了帐篷学校,同时开始着手筹备一个完整而正规的学校,根据本社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科学严谨的复课计划。
5月30日“天府阳光学校”在天府安置点第二食堂正式成立,其基本的理念就是通过恢复秩序,恢复学生的安定感。学校树立了“自尊、自立、自强”的校训,共有教师12名,心理辅导师8名,学生112名。占地300平方米,分班教学,专科老师上课,上午为文化课,中间穿插活动课,下午为心理辅导课。学校的一切按照震前设置,教科书为北师大版,教学进度由停课时向后延续。学生全部学习生活用品有团队自筹组织,免费发放。
天府阳光学校小学、初中部分持续到6月24日学生全面复课,学前班部分持续到7月25日帐篷搬迁。一个按时上下课、可以预知的课程表的学校对于一个失去安全感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治疗。把孩子们集中到学校,通过集体开展心理筛查与辅导,可以防止漏查,同时避免孩子们被不同咨询师做重复咨询带来的伤害。这有效缓解了孩子们的心理创伤。
6月1日,刘猛正式提出了“因灾致贫儿童三方助养”的援助理念,主要针对的是贫困、单亲的灾区儿童群体。之所以选择他们,是因为尽管他们在地震中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但又不是孤儿,很容易被诸多救助机构和爱心人士所忽略,成为救助的盲区。刘猛提出的三方助养援助原则为:只助养不领养,孩子留在原籍,由亲人为其提供监护,助养人协助监护人抚养。助养三方包括:经济助养、亲情助养、心理助养。经济助养人提供每年最低1700元的经济援助;亲情助养人和孩子建立父母情感之爱;心理助养人保证孩子心灵健康成长。出发点就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目前,已经有60名因灾致贫的儿童接受了“三方助养”援助。
6月5日,刘猛提出了“社区系统协作心理援助模式”。7月27日,全国心理援助联盟跟随居民搬迁至“城北馨居安置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社区系统协作心理援助模式”。该模式得到了国内外40余名专家的肯定,认为代表了灾后心理援助的最先进方案,被称为“都江堰模式”。
8月3日,对城北馨居全体居民进行了筛查分类,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方案,由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负责,系统协作,有的放矢。一级筛查由居委会工作人员和社工师共同完成,区分受灾程度,按照上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本安置点的相关条例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二级筛查由心理咨询师完成,区分是否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无PTSD症状者以文化娱乐活动和团体辅导为主,有PTSD的进行三级筛查。三级筛查由精神科医生完成,区分是否有精神和躯体症状,无躯体和精神症状的以个案咨询为主,有躯体和精神症状的以精神治疗为主,免费给予药物治疗。
8月10日,建成了儿童乐园、体疗放松室。9月2日,建成了图书室、阳光课堂、吉祥文化广场。城北馨居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既有娱乐性,又暗合心理康复的目标和预设。长期项目包括:健身操、集体舞、太极拳、腰鼓队、读书会、展览馆、电影放映、各种球类活动。临时项目包括:各类文艺汇演、各项球类比赛、演讲赛、辩论赛、卡拉OK大赛、象棋大赛、绘画赛、美食大赛等。其中,十一文艺汇演、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活动、藏历新年活动、春节游园会、放飞希望等多场活动受到居民的欢迎。
11月9日,“社区系统协作心理援助模式”模式被四川省省委组织部采纳,由刘猛老师代表城北馨居安置点向全省专家介绍经验,推广至5个极重灾区。美国、加拿大、香港地区的20余名专家到站交流经验,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了报告。
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心理援助联盟在协助政府开展心理援助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志愿者具体负责、社会各界紧密合作的灾民精神家园重建之路。通过不间断追踪同一受灾人群,积累了灾后心理创伤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把居委会、社工师、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四方面的力量有机结合在一起,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系统协作、相互配合,开展了一次空前的心理援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先后有200多名志愿者在城北馨居安置点工作,其中80%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先后聘请了复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第一国立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十几家著名科学院校的60多名专家实地指导工作。通过放松、安全岛、绘画、沙盘等一系列的心理咨询手段,对受灾群众进行个案心理咨询。已经为200多名受灾群众解除了或者缓解由于地震造成的心理痛苦和压力,成功干预自杀实施或自杀预谋者二十几例。免费发放近万元的药物,改善120余名受灾群众的睡眠质量和精神症状。
刘猛成为整个灾区坚持最久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他和他的团队的事迹得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东方卫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河北日报、新民晚报、澳门日报、香港明报等多家大型媒体的专题报道。
面对灾区重建过程中漫长的心理康复过程,刘猛认为,激情退却之后,援助才真正开始。据专家估计,灾后灾区大致需要上万名心理援救人员,而真正能在灾区坚守的不超过100人。他向国家有关部委写信,建议打造“长期心理援助执行平台”,以解决现有的心理救援队伍力量分散的问题。
建议一:由长期在一线从事心理援助工作、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援助团队,以志愿行动的方式向全国招纳社工学、心理学、精神科学、持证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组建一支专业、系统、持续的心理援助执行团队,常年驻站工作,同时承担科研院校科研任务的基础资料和数据搜集工作。援助人员需有基本生活保障。
建议二:由富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心理援助团队,以志愿学术团体的方式,组织全国的心理学科研院校,组建一支精锐、专业的督导团队,每2个月到一线督导5~7天,集督导与科研为一体。专家要有基本的差旅费用保障。经过沟通,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有能力,并愿意承担这一任务,香港大学等20多家科研院校愿意加入。
建议三:在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协调下,联合各大基金会成立灾后心理援助专项联合基金,统一协调比例,用于督导团队和执行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