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北京朝阳区朝外街道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的实践

朝外街道位于朝阳区的西部,紧邻市中心区,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截至2007年,有常住人口13254户,44591人,流动人口近2万人。辖区内有社区居委会7个,居民小区36个,居民业主委员会5个。驻区社会单位1271个,其中中央市属单位85个、区属单位20个、新经济组织1166个。

与其他街道相比,朝外街道有以下特色:一是大机关多。有外交部等多个国家机关和民主党派以及市和区机关在辖区内办公;二是商业设施多。蓝岛、丰联等众多的商业设施、写字楼以及外商驻京机构云集辖区;三是少数民族多。辖区内有回、满、蒙、藏等19个少数民族,2996户,5486人;四是文物古迹多。辖区内有皇家园林——日坛公园、华北最大的道观——东岳庙、神路街琉璃牌楼以及远近闻名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南下坡清真寺等众多的文化、文物古迹;五是危改项目多。在2.2平方公里的辖区内,规划开发面积有1.08平方公里;六是国际化程度高、国内外宾客多。辖区内驻有英国等13个国家的使馆。雅宝路、岳秀服装市场等每天都吸引着大批的中外客商进行商贸活动。这一切使得做好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工作对于朝外街道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创新社会管理,搞好社会建设,在上级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下,朝外街道于2006年成立了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中心性质为朝外街道下属事业单位,接受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领导,在各项业务工作开展上,接受街道科室的具体业务指导和支持。

其主要职能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培育社会组织。就是根据群众的共同需求、爱好和利益,扶持和培育兴趣类、互助类、公益类等各种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和商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功能,统筹、协调、指导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逐步形成惠及辖区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各种保障机制并充分利用街道社会公益事业补助资金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为所属协会开展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对辖区内的文化体育、劳动就业、公共管理、志愿者服务、社会互助等资源进行整合。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逐步把地区的社会组织纳入社会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建立和发展所属多功能协会,为群众广泛参与搭建平台。

三是加强社会协同。协助街道切实履行好在文化、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职责,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公共服务。协调所属各类协会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协会在动员参与、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协调利益关系和规范行业行为中的作用,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功能。

四是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对所属协会及其各类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各项措施,逐步建立“依法设立、自行运作、自筹经费、政社分开”的社会组织运行机制。

服务中心成立之后,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街道采购公共服务的范围确定为社区建设管理、家政服务、文化教育和劳动保障四大类,包括交通协勤、养老护理、特需家庭服务、文化活动创意设计、就业技能培训等。中心依照街道的委托使用街道办事处拨付的财政资金和社会公共筹集资金,除此之外,中心也将自行挖掘经费来源并接受企业、社会团体的资金援助。采购单项或批量金额一次达到80万元以上的服务,必须采用公开招标采购方式。

 中心成立后,相继引导成立了五大功能协会,即:朝外地区文化协会、朝外地区社会经济协会、朝外地区社会管理协会、朝外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和朝外地区社会互助协会,在区域范围内为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发挥了龙头和带动作用。

在中心和各功能协会的帮助和带动下,在辖区内设立和整合了一批行业协会及民办非企业组织,通过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提供各类公共服务,有效地团结凝聚了社区群众、推动提升街道公共服务提供水平。社会管理中心与各功能协会共同协作,联合商业企业,实施“165N”民生工程,即发行一张公共服务卡,开展“六送”和“五助”服务,拓展N类具体服务项目。目前已为地区1047户特困群体发放公共服务卡,使他们享受到优惠、便利、优质的生活服务。社会经济协会还与社会管理中心合作启动了居家养老试点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实施助老服务。开发了中心网站,开通“民声热线”,搭建与地区居民群众互动平台,接受咨询并提供各类上门服务。

近年来,朝外街道社会管理服务中心通过自身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互联互动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在统筹辖区资源、推动社会合作、激发社会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