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市浦东新区以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为突破口,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组织发展。浦东新区明确规定,将原来由政府主办、为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充分发挥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承担社区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探索形成“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通过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机制,社会组织的新作用日益凸显,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途径日益多元化。
一、建立机制,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
浦东新区制定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施意见,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首先就是转变街道办事处职能,该区12个街道办事处不再直接从事招商引资活动,把主要精力放在社区就业、养老服务等职能上,并将社会和社区可以承担的一些公共职能,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给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承担。
其次,明确了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内容:实现预算管理,将购买公共服务的费用纳入预算;强化契约式管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责任、义务以及服务要求,全部在合同中体现;建立评估机制和规则,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社会组织做到项目合作前有资质审查,合作过程中有跟踪了解,在合作完成后有社会绩效评估。
最后,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程序。区民政局的关于购买公共服务的试行办法,确保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可操作、有实效。一是明确范围和项目;二是明确工作职责;三是明确操作程序;四是明确项目购买方式;五是明确评估方式。从服务提供方、服务承接方和服务事项三个方面,对购买公共服务行为进行合理界定;将项目的协调、督办、评估等工作职责,分解至各相关处室;对服务供应方的资质、服务质量、服务成果进行评价,并采取服务提供方内部评估和第三方绩效评估的方式,将评估结果作为项目经费支付依据和今后项目招标的重要参考。探索委托社会组织管理的机制,开展网上公开招标,以进一步增强组织的服务功能。
二、完善政策,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为了营造广大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良好氛围,浦东新区政府大力推进政社分开和政社互动,推进政府与社会组织在主体、机构、职能、资产、住所、人员方面“六分开”,理清公共服务提供方(政府)和承接方(社会组织)之间的职责边界。
在全市搭建政社合作互动平台。在全市率先形成“1+23+6”的社区政务事务受理服务体系,作为政社合作的有形平台。建立市民中心,政府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征询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意见,政府与市民、政府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与市民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交流都可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这个平台的运作,由政府委托区社工协会承担,目前累计已有115家社会组织举办活动528次,参与群众达4万余人次。
完善扶持政策,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制定专项政策,对行业协会、民非单位的培训机构和养老机构,从建设、运营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对区经济发展有贡献的行业协会补贴3万元工作经费,对社区公益性以及涉农社会组织给予4万元开办费、运行费、房租补贴等。在各类综合性政策中,体现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如区政府出台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促进浦东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等,都有支持社会组织引进发展的政策。目前,浦东新区各类社会组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社会组织总数达660余家,备案群众团体3000多个。
三、拓展领域,扩大购买公共服务社会效应
自这一政策推出以来,浦东新区政府通过整合各方政策,不断拓展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购买专业社工组织的服务,加强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加强职业培训,帮助困难人群有效就业。
建立全市首家社会工作者组成的社区专业服务组织——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政府与事务所签订购买公共服务的项目合同,后者接受政府委托,承接从居委会剥离的一些社区社会工作和居民事务;成立全市首家区级综合治理类社工组织——中致社区服务社,专门为社区提供社会工作帮教服务;委托阳光慈善救助服务社,运用社会工作个案访谈方法,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服务,3年来提供服务达4000余人次。浦东新区目前有专业社工机构11家,服务拓展至社会保障和民政专项事务等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浦东新区有关部门委托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近6000万元,并专门组织8个政府部门和13个社会组织集中签订购买服务合同,涵盖慈善救助、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领域,社会反响良好。“健康小屋”老年人健康干预项目、独居老人“心灵家园”项目等上海首批6个针对老人和孩子的公益金资助项目招投标在市社区服务中心开标。
制定专门政策,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试点。出台文件,对参加社工培训人员和实训基地、见习基地建设给予补贴。委托社工协会开展主题社工培训计划,2007年通过培训考试获得社工资格证书的有213人,并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社工专业的实训基地和见习基地。还成立了老年社工、青少年事务社工等10个领域的25个职业见习点。
通过实施“万、千、百人就业项目”,将招聘对象锁定失业者、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就业困难人群,并开发设计河道保洁员、交通协管员、林业养护员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岗位,由政府出资购买劳务和服务。目前,由市、区(县)两级政府出资购买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已为2600多名困难人群解决就业。政府不仅购买岗位安置就业,还为市民培训买单:今年的青年见习基地将从800家扩充到1200多家,见习人员和带教老师的补贴将有所提高。区政府补贴培训费用的工种达177个,近8万人享受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依托中高职院校、企业的社会办学力量,扶持包括数字动漫在内的10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平台,免费向社会开放,形成每年可接受2万人实训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