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在全面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深刻地阐述了邓小平关于两手抓的思想。邓小平两手抓的思想已成为我党的一个基本方针。深入理解两手抓的方针对于我们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两手抓提出的背景
两手抓是邓小平提出的。第一次提出两手抓的时间是1979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访华团的谈话中指出:“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9页)这表明,两手抓作为一项战略方针的提出与改革开放的开始是同步的。
两手抓的提出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从一种错误倾向走到或引发另一种错误倾向的例子。我们必须坚持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在反对一种倾向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的发生。两手抓的提出也是有重大的现实背景的。历史发展到了1978年的时候,从1957年开始的日益严重的“左”的错误已经持续了20余年。这一长时期的“左”的错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确定了工作重点的转移,紧接着改革开放也提上了日程,解放思想,突出经济,改革旧制,反对“左”的东西是当时的潮流。觉醒了的人民,包括广大党员、干部都对“左”的错误表现了痛心的反省态度和极大的批判精神。没有这种反省态度和批判精神,要冲破“左”的束缚,改弦更张,走上正轨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反省态度和批判精神也容易导致另一种倾向或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全盘否定过去的一切,包括正确的东西,从“左”转向右,甚至是从极左到极右。正因为有这样一种现实需要,为确保大难之后、转轨之际的中国稳健地走上正轨而不再反复折腾,必须有一个战略性的方针,以使全党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且,如果不在防止“左”的同时警惕右,右的东西一泛滥,“左”的东西又势必会卷土重来,那中国就会陷入“左”右冲突之中而永无宁日了。这可以说是两手抓提出的一大背景。
除了历史与现实的宏观考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也对我们提出了类似的要求。那就是一种新的方针政策的实施,除正面效应外,往往还会伴随或多或少的负面效应。邓小平最初对两手抓的论述,正是针对这一层面的问题而发的。从这一层面说,为了保证我们的方针政策顺利贯彻,也必须提出一个战略性的方针,以使全党在复杂的工作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措施兴利抑弊。不然,种种负面效应泛滥而来,势必干扰新的方针政策的实施,败坏新的方针政策的声誉。这可以说是两手抓提出的又一背景。
有鉴于此,两手抓的提出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在这种自然而然中,包含了历史的必然,也包含了现实的需要。由此可见,邓小平提出两手抓正是顺应了历史的必然,反映了现实的要求,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保证。
二、两手抓的理论渊源
邓小平指出,两手抓就是两点论。这就说明,两手抓作为一种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思想方法上的两点论。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上的一分为二、两点论,用之于实际工作,就是要求两手抓。两点论就是两手抓的哲学根据所在。
这里想重点谈一谈两手抓的更为直接的理论渊源问题。应当说,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曾一再提出过类似的思想。
第一,关于反对单纯军事观点。1929年,在红军第四军中曾出现了一种倾向,即只注重军事,不注重政治,甚至把军事和政治对立起来。毛泽东详细列举了单纯军事观点及由此而带来的各种错误表现,分析了产生单纯军事观点的原因,并提出了纠正的方法。在毛泽东看来,单纯军事观点的基本特征就是只抓军事不抓政治,基本根源就是“政治水平低”,基本解决方法就是“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加强官兵的政治训练”,就是党要政治、军事一齐抓。(《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78-81页)毛泽东的这个思想对纠正当时红军中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摆正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的关系起了重大作用。
第二,坚持两条战线作战。1939年,毛泽东在谈哲学问题的一封信中,讲到“作两条战线斗争,反对过与不及”,认为这是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他说,“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作两条战线斗争”,以便“去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肯定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执两用中”、“两而无偏”、“过犹不及”等范畴的积极意义。(《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57-162页)毛泽东的这个思想对当时反对“左”的关门主义和右的投降主义,坚持我党领导下的抗日统一战线无疑是有重大指导作用的。1955年,毛泽东又提出,“我们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既反对‘左’也反对右”。(《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52页)这个两条战线作战的思想可以说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如他多次要求既要反对经验主义也要反对教条主义,既要反对命令主义也要反对尾巴主义等。
第三,抓住两个环子。1945年,毛泽东在总结我党在延安时期整风运动和生产运动一齐抓的经验时,讲到抓住两个环子的问题。他是这样说的:“一九四二和一九四三两年先后开始的带普遍性的整风运动和生产运动,曾经分别地在精神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起了和正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两个环子,如果不在适当的时机抓住它们,我们就无法抓住整个的革命链条,而我们的斗争也就不能继续前进。”(《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107-1108页)这里,毛泽东借总结整风运动和生产运动相结合的经验,提出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产一齐抓的重要思想,并高度评价了这一做法对整个革命斗争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学会“弹钢琴”。1949年,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号召领导干部要学会“弹钢琴”。他指出“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重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42页)这里,毛泽东教给我们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既要抓中心工作,又不能只抓中心工作这一头,而要学会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的相互配合。
第五,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曾讲到要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毛泽东所要防止的具体倾向也姑且不论,但抽象地看,这句话所体现的原则并不错。在进行反倾向斗争中,容易以“左”反右或以右反“左”,容易出现矫枉过正,因此对于任何时期来说,都需要在注意一种倾向的同时防止另一种倾向的发生,都应当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开展反对错误倾向的斗争,以免走极端、瞎折腾。
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也都是两点论的运用。显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与两手抓方针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邓小平在继承这些思想的同时,又把它向前推进了、发展了,从而产生了两手抓的方针。显然,了解这样一种理论渊源,是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两手抓的方针的。
三、两手抓的层次和类型
邓小平关于两手抓的内容有着多方面的论述。《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中曾把两手抓的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这一概括给我们提示了一条思路,那就是两手抓是有层次的,是可以按其内容的涵盖量区分为不同层次的。
以邓小平的论述为基础,大致可以将“两手抓”的层次划分为三个。第一层次是最高层次的两手抓,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手抓。它的涵盖面最广,其他内容大都可以置于此两手抓之下。第二层次是中间层次的两手抓。如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两手抓,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两手抓等。它们都是涵盖面比较宽的,还可以细分成许多具体问题。第三个层次就是具体工作的两手抓。例如搞活经济和打击经济犯罪的两手抓,民主和法制的两手抓等。
在很多问题上,两手抓还可以逐层分解,即在每一个层次上都需要运用两手抓的方法。例如,经济工作与文化工作要两手抓;文化工作中文化事业和文化经济也要两手抓;文化事业中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也要两手抓(即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等。
这就告诉我们,对两手抓的理解不要过于简单化,事物是有层次的,辩证法是有层次的,两手抓方法的运用也要求有层次。
根据邓小平的论述,两手抓大致有这么几种类型。
第一,主导制约型。就是前一手是主导,即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中心工作等,是工作中的重点所在。后一手是对前一手的保证、制约,是搞好前一手不可缺少的条件。例如,邓小平1982年讲一手抓搞活经济,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时,就明确地讲后一手是制约,改革开放与惩治腐败的两手抓也属于此种类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一方面,两手的主次是分明的,中心是清楚的,不是平起平坐的两个中心;另一方面,又不是单打一,只讲一方面,不要另一方面。
第二,互相依存型。它指的是两手都为一个更高的目标服务,不好把它们本身区分为主次,而且这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具有一种合则两利、离则俱伤的关系。例如,抓改革开放与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手之间的关系就属于这种类型。他们共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对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说,它们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少了哪个也不行。而且正如邓小平所说“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8页)没有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就会走向僵化;没有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自由化。法制与教育的两手抓也属于此种类型。这种类型的特点就是两手之间相互依存,兴衰与共。
第三,主次转换型。就是说,两手之间的地位不是凝固不变的。根据需要,有时这一手要加强力度,有时那一手要加强力度。如,邓小平明确讲到,改革开放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两手,“有时这只手重些,有时另一只手重些,要根据实际情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述专题摘编》,第329页。)当然,这不是说,两手可以忽软忽硬,而是指当客观上一种错误倾向比较突出的时候,就要多下些力气去克服。例如1989年右的思潮严重,我们重点强调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一手;1992年需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我们又重点强调改革开放这一手。这是当时形势和任务使然。
当然,这几种类型的划分及命名,可能不够确切,抑或还可提出其他划分方法。但做这样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两手抓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运用好两手抓的方针,却是无疑的。
四、两手抓的基本要求
两手抓已经成为指导我们工作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方针。那么,两手抓对我们的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主要有两点:
第一,要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辩证法要求我们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把一种主要错误倾向放在突出地位加以反对,这都是必需的。但是,辩证法讲的重点是指全面中的重点,它要求我们在抓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时,不能割裂其与次要矛盾和二、三位工作的关系,在反对一种主要错误倾向时不能忽视其与另一种相反错误倾向的关系。要统观全局,协调各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第二,要坚持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搞好意识形态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在坚持物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历来重视精神、政治因素的反作用,重视革命思想的巨大能动力量。在历史上,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在物质条件十分菲薄的情况下,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教育全党全军,最终转化为物质力量,压倒困难,战胜强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观点和传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越是要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越是改革开放,越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越是发展物质文明,越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是两手抓的又一基本要求。
五、对两手抓理解上的两个误区
常听到一些同志有这样的疑问:一是两手抓是否违反了辩证法的重点论原则,有没有折衷主义之嫌?二是实际上果真能做到两手硬吗?意思是说恐怕只能是一手软一手硬。这是在科学理解两手抓、两手硬问题上的两个误区,必须辨明。
解决第一个疑问的关键是搞清楚什么是两手抓。两手抓就是两点论在工作中的运用。其主旨是用以克服一点论、单打一的,是要求我们辩证地全面地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它提醒我们工作中不要只讲一面,顾此失彼。但它并不否认抓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而只是要求不能只抓中心工作,而丢掉了二、三位的工作;不能只抓“这一手”,忽视了“那一手”。而且只有正确而及时地做好二、三位的工作,才能确保中心任务的完成;只有正确而及时地处理“那一手”,才能为“这一手”创造条件。实际上,取消了中心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取消和“这一手”相对应的“那一手”,那么这个中心工作和“这一手”也是搞不好、靠不住的。
解决另一个疑问的关键是搞清楚什么是两手硬。两手硬就是相互配合的两个方面的工作要恰到好处。我们不能机械死板地把两手硬理解为左手用多少时间右手也用多少时间,或者经济放在首位政治也要放在首位,或者经济工作干部与政治工作干部要一样多。这后一手的硬是指与前一手配合得要恰到好处,不能放松,不能降低要求。这里关键是要“配合好”。前边提到的有时需要转换侧重点,也是指要搞好两手间的动态配合,并不是可以有硬有软,或是时硬时软。以这种理解来看,两手硬不但是应该做到的,而且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关键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