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应当是统一的而不应当是分离的。这个论断不会有人反对。但是,我国在从进入社会主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很长时间里,却很少能实现这种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从实践上结束了经济政治分离的局面,实现了二者的统一。但理论上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统一问题却还缺乏应有的研究。这种情况妨碍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理论的进步,更妨碍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关系实践的发展。而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统一,必须了解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统一性质的特点。
经济和政治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含义繁多,不尽一致。就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概念而言,其要义有三,一是指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二是指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三是指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其他含义或蕴含于内或由此而出。而在这三个层次的含义中,就长远而论,经济政治活动这一层次最为重要。这是因为,从实践上说,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一经确立就是比较稳定的;经济政治体制虽然相对灵活一些,也不是经常变动不居的;唯有经济政治活动则是每日每时都在进行的社会活动。从理论上说,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经济政治活动借以展开的形式,经济政治活动是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的内容,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的好坏优劣最终要通过经济政治活动的效果表现出来。有关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的理论争论究其实质也多是围绕着经济政治活动这个层次展开的。这种情况使我们有理由把问题的研究内容集中在社会主义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关系上。因此,这里所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统一也即社会主义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的统一。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主要是经济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一定体制下以增加物质财富、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社会物质需要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而社会主义政治活动,是基于这种经济要求并为其服务的一种社会活动。
但是在社会生活中,自从政治这种现象产生之后,就与作为它的原因的经济构成了一对矛盾,结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这种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又具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经济政治关系在不同社会有着不同的运行规律。在阶级社会里,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发展的前期和中期,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统一为主、对立为辅的状态(简称统一状态),即政治活动与经济发展是基本适应的,即使有些不适应的地方,也是局部的和暂时的,属于正常现象,不会导致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全面冲突与对抗。但是到了一定社会发展的后期,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一种对立为主、统一为辅的状态(简称非统一状态),即这一时期的政治活动与经济发展是基本不适应,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发展,尽管在其中也会有某些局部的协调和适应。这种经济政治关系由统一状态到非统一状态的发展,乃是阶级社会中经济政治关系运行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运行规律出现了新的特点,即经济政治在社会发展全过程中可能保持连续的统一。统一是它的正常状态,非统一是它的非正常状态。主要原因就在于经济政治关系运行的基础不同于阶级社会。如上所述,经济政治活动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制度中进行的。在阶级社会的一定阶段上,它的经济政治制度必然会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桎梏,而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中从整体上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从根本上说是不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其次,经济政治关系在不同社会有着不同的统一方式。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社会在整体上是自发发展的,即使在经济政治统一的状态中,也谈不上有什么自觉的统一目标、统一重心、统一基础和统一手段。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社会有可能变自发发展为某种程度的自觉发展,有可能在社会主体的意识中反映出客观的经济政治关系规律,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政治关系的指导原则,以某种程度的自觉性实现经济政治的统一。
这种持续的、具有某种程度自觉性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统一,又是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统一性质的特点密切相关的。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统一,具有直接统一的性质。
让我们简要地对这种直接统一性作些历史的考察。早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代,就有了原始状态的经济政治关系。那时候,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狩猎和牧耕,全部劳动所得平均分配以维持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相应地,作为经济的表现的刚刚萌芽状态的政治活动,则直接地与这种经济活动交织在一起,并以协调经济生活、处理与此有关的公共事务的方式直接服务于后者。在这里,还没有充分独立的经济政治组织,一切经济政治活动都是在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中进行的。也就是说,这时的经济政治还没有完全分化开来,经济政治关系还处于正在萌发的过程之中。我们可以称这种经济政治关系为原始同一关系,其性质为原始同一性。到了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出现,经济和政治分化开了,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也复杂化了。这时,政治不再直接地通过经济活动本身而是通过基于经济利益的阶级斗争曲折地反映经济;并且,由于要想取得或保持经济利益就必须先取得或保持政治权利,各个阶级政治活动的直接目标就不再是经济而是阶级统治。这样,经济作为政治活动的最终目的这一事实就隐蔽到幕后去了,阶级斗争横置于经济和作为经济的集中表现的政治之间,以至于使人觉得,阶级斗争就是政治。这种通过阶级斗争、阶级统治曲折迂回地实现统一的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之为间接统一关系,其性质为间接统一性。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化了,剥削阶级消灭了,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时,经济和政治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阶级斗争的影响,政治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主要地经由阶级斗争去反映和作用于经济了。由于这个原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较之于阶级社会发生了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变化,达到了一种经济和政治之间直接反映和被反映、作用和反作用的统一状态。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直接统一性的历史形成。这是一个经济政治关系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前进的必然过程,而目前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关系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所出现过的最优越的经济政治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的直接统一性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之间强烈的直接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上。这种直接互相渗透是指经济和政治直接地在内容上的互相包含和意义上的互相贯通。也就是说,一方面经济本身具有丰富的政治内含和极强的政治意义,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权问题已经解决了,经济直接体现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全局,形成了经济就是政治、而且是最大的政治的局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邓小平文选》第149页)“四个现代化就是最大的政治”。(《中央负责同志同外宾的谈话》第46页)而另一方面,政治也不再经由阶级斗争曲折地表现经济,而是直接代表经济,它的主要内容、主要意义变成了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这个意思用列宁的话说,就是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国家建设的政治”、“经济建设的政治”。(《列宁选集》第4卷,第371页)这种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之间的直接互相渗透达到了这样一种地步,以至我们可以说经济是政治化了的经济,政治也是经济化了的政治。这种变化导致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之间相互作用方式的变化。在阶级社会,不但经济政治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要经由阶级斗争来实现,而且它们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也是通过阶级斗争间接实现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经济和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直接进行的。就是说,一方面,经济直接决定政治,经济建设的利益和要求直接规定着国家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向。近年来我们党在政治领域中实行的各项重大决策,如在国际上实行和平外交、在国内裁减军队等无一不是由经济的利益和要求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也比阶级社会直接得多、强大得多。因为在这里政治活动的中心任务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经济建设,这种经济建设本身又处于国家这一核心政治机构的直接管理之下,从而使得政治得以在各方面迅速直接地对经济施加影响。社会主义政治对经济的能动作用表现的十分突出,其原因也在于此。上面提及的那些基于经济的各种政治决策无疑都会反过来直接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直接统一性的上述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正确地集中了经济的政治与经济之间,是不会发生政治与经济相分离这种现象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与经济的目的、利益和为实现这一目的、利益的基础是根本一致的,所运用的手段是相辅相成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阶段还不能根除这种分离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这又使得我们不得不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统一是以经济为重心的统一。
应当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直接统一并不是二者之间完全适应的僵死同一,而只能是一种贯穿着暂时的、局部的不适应不断发生又不断解决的辩证过程。如果把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之间的直接统一理解为二者之间的完全适应,那实在是一种误解。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统一中还会存在某种暂时的局部的不适应呢?这是因为:其一,我们前面说过,社会主义政治活动同经济活动一样,应当建立在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但客观经济规律的显露和人们对它们的认识都要有一个过程,而自觉的政治活动所依据的又只能是移植在人们头脑中的经济规律,显然这两者是有差距的,而这种差距也就形成了政治活动与经济建设之间可能发生不适应的一个原因。其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每日每时都在进行的活动,在这里新问题是层出不穷的,而政治活动作为这种经济活动的表现,它的内容和形式并不一定总是能及时跟上经济建设的新变化,和适应经济建设的新要求。这也是政治活动与经济建设之间可能发生不适应的一个原因。其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活动分别负有各自的具体职能,并采取相对独立的组织形式,因而这两个部门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也会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利益差别和认识差别。这种情形也是造成政治活动与经济建设可能发生不适应的一个原因。当然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可能发生不适应的原因还不止这些,我们这里只是要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直接统一这一正常状态中,经济的政治之间仍然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相适应之处(尽管这种不适应是暂时的、局部的),并不是只要不发生政治与经济相分离的现象就完事大吉了。而且,正是解决这种统一中的不适应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当成为我们努力研究的重大课题。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的直接统一性还预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趋势。我们前面说过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关系是直接统一性的;但是还应当说这还不是完全的直接统一性。这是由于: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消灭,这使得经济政治关系中还保留有过去时代那种间接性的残余,即还不能完全摆脱阶级斗争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历史不长,人们对它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还处于开始阶段,在处理经济政治关系时还没有获得较大的自由,从而还不能根除政治与经济分离的可能性。但是,经济政治关系直接统一性还要继续发展提高,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关系发展的总趋势。这种总趋势将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逐步消灭,阶级斗争对经济政治关系的影响将被进一步排除,社会的注意力将更加集中于经济方面。二是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关系认识的深化,现阶段还有可能发生的政治与经济相分离的现象将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从而最终结束这种现象的发生。这是一个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的必将是经济建设地位的进一步加强。而这也正是恩格斯所期望的那种对人的统治将逐步由对物的生产的领导和管理所替代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0页)与此同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精神生活也将随之丰富起来,逐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这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试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统一的目标、基础和手段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结束了长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核心,这一点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怀疑了,而且已经成为党的十三大所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作为核心的前提下,仍然有一个如何实现经济政治统一的问题。这里仅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活动统一的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统一的目标问题是如何实现两者统一的首要问题。因为统一的目标不同,统一的基础、统一的手段也就不同。
社会主义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之间存在着一个统一的目标,其意义至关重大,它标志着人类的社会活动第一次获得了一种统一的目的性。社会主义执政党和国家作为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把全社会的经济政治活动都统一在一个社会最迫切需要的发展方向上,这在以往的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长期以来,人们只看到社会活动中每个个人的活动都是有自觉目的的,而看不到社会整体活动的自觉目的。于是人们在想象中便把个人身上具有而在社会整体上又不具有的这种目的性赋予了上帝或某种“世界理性”。这种现象是人类美好愿望在虚幻形式中的表达,它在社会整体的目的性出现之前是无法消除的。社会主义使人类整体统一的目的性的出现成为现实,这种幻象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根据。应当说,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活动有了统一的目标,正是社会主义社会活动具有整体目的性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统一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这一命题的基本含义是,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方向上的迅速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活动统一的根本目标。就是说,经济发展不但是经济活动的目标,而且也是政治活动的目标。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活动有没有明确的统一目标,是测试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活动不但具有明确的统一目标,而且把这种目标确定为经济发展,这是自有人类以来未曾有过的事情,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所获得的最重要的进步。在原始社会,人们实践和认识的狭隘粗陋使人们无力提出这样的问题;而在阶级社会,人群又分裂为互相对抗的阶级,使社会活动不可能有统一的目标,更不可能把目标直接集中在发展经济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径直举起以经济发展作为经济政治活动统一目标的旗帜。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活动之所以要以经济发展作为统一的目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也就是发展经济、增加经济财富和提高经济生产能力。整个社会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经济,当然作为整个社会最主要的活动的经济政治活动也必须集中在发展经济上并以此为目标。社会主义所要解决的任务当然不止经济一项,理所当然,它还要发展科学文化,发展民主法制,提高人的觉悟。但归根到底这些任务远不如发展经济更为根本。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道理,只在于经济发展是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经济上不去,就一切都谈不上。不但国内社会上存在的许多问题都同经济分不开,经济不发展,这些问题就不能彻底解决,而且我们在国际事务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也要靠国内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来决定,经济上打不开局面,政治外交就缺乏生命力。故此,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活动只能以发展经济作为统一的目标。
很显然,在这里以任何意义上的政治作为经济政治活动统一的目标都是不适当的。以阶级斗争意义上的政治作为目标就势必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以政权意义上的政治作为目标就会重提早已解决了的问题,在政治上搞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活动统一的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活动不是盲目的自发行为,而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自觉活动。这种特点决定了在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个可以为人们认识的统一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主观指导下的全部经济政治活动得以顺利展开和协调发展的客观依据。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活动统一的基础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普遍的必然的内在联系,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现象之间普遍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它表现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的本质。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使经济规律被认识和自觉地加以利用成为可能。这种情况为把经济规律作为指导社会统一的经济政治活动的客观基础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这无疑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突出表现。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统一于经济规律的根据何在呢?从经济上说,经济建设必须依据经济规律,这一点尽管是我们花了巨大代价才认识到的,但其本身并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开辟了经济迅速发展的可能性,但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还要靠我们自己进行正确而有效的经济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否有效以及效果大小,不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只取决于我们是否认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并在实践中照它办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就顺利发展;违背了经济规律,就要受到惩罚。我们多年来凡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时都吃了大亏的教训应当记取。经济建设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这一点现在大家的认识都比较一致了,为什么政治活动也要统一于经济规律、也要以经济规律为基础呢?问题的难点正在这里。我是这样理解这个问题的:
第一,从本质上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集中了的经济。(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第441页,《列宁全集》第33卷第280页)但是经济通过政治表现出来,必须经由一定的途径。在阶级社会中,政治集中表现经济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经济利益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又集中表现为政权斗争,而这也就是以往阶级社会政治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经济利益不表现为阶级对抗形式,阶级斗争只剩下了残余形态,政治就不能通过阶级斗争来集中表现经济了。那么在这里政治通过什么途径来集中地表现经济呢?通过经济规律。因为经济规是大量分散的经济现象的集中体现,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长远趋势。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要想正确地表现经济、反映经济,是不能离开经济规律的。我们不否认社会主义政治现象本身也有一定相对独立的规律,比如阶级斗争日趋缓和规律、民族差异日益缩小规律等。这些规律也是政治活动必须遵循的。但这种规律归根到底不能脱离经济规律而绝对独立,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经济规律为基础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我们不能离开经济规律的制约去主观地抽象和概括“政治规律”。如果硬要这样去做,那就一定要犯错误。我们曾经提出的“阶级斗争始终存在”、“反动派七八年跳出来一次”等所谓政治规律,无一不是脱离了经济规律主观地去抽象和概括的产物,而这当然不会是什么真正的政治规律。
第二,从作用上说,政治要指导经济、监督经济、保证经济、服务于经济,而这些作用要得到正确发挥也必须从经济规律出发才有可能。固然,如上所说,政治发挥作用时也应当遵循政治规律。但是当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时,应当首先考虑遵循经济规律,因为脱离了经济规律,与经济规律背道而驰去强调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只能是帮倒忙。我们长期以来不注意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时要以经济规律为基础,导致的后果是可悲的。比如,我们脱离了物质利益规律,片面地只强调精神鼓励,其结果既脱离了广大群众的觉悟水平,也挫伤了少数积极分子的积极性。应当指出的是,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发挥政治作用的问题之所以比较突出而又感到难于解决,也是与我们在理论上长期不重视研究政治反作用所由以出发的基础问题密切相关的。其实,社会主义政治活动的任务对于经济来说,不是别的,正在于尽最大的努力来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工作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工作的成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按经济规律办事,这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活动对经济建设反作用的精髓所在。而要做到这一点,政治活动本身必须以经济规律为基础。
其实,恩格斯对政治活动与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早就有过论述。他认为,政治“或者按照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方向去起作用”,“或者违反经济发展而起作用”。在前一种情况下“它和经济发展之间就没有任何冲突,经济发展就加速了”;在后一种情况下“它照例总是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陷于崩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22页)。这就说明,经济规律对于政治活动来说,也是必须遵循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和违反经济规律的政治活动之间的冲突尽管不会任其发展到政治全面崩溃的地步才去解决,但这种冲突也势必导致政治的巨大曲折,象我们已经经历过的那样。结论是明显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统一的基础只能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三、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活动统一的手段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活动统一的手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工作。这两者本身都不是什么新事物,而是我们早已熟悉的东西,而且它们本身也早已担负着这种职责。但是,从经济政治活动统一手段的角度去认识它们,恐怕却是一个新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执政党和国家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制定的用以指导经济建设活动的准则和措施的总和。这里理解的经济政策带有广义的性质,它既包括了我们通常在狭义上理解的经济政策,如“实行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等,也包括了党和国家的重大经济决策、国民经济计划的指导方针,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建议等。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之所以能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活动统一的手段,是由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本性决定的。从经济政策的功能来说;它是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者。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主要经济活动中都贯彻着一定的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是要依靠一定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的。经济政策正是这种机制中的决定性环节,它指导着经济建设发展的方向,调节着经济工作进行的节奏。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政策经济,离开了正确的政策指导就会陷于混乱。从经济政策的制定来说,它应当是经济政治两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本身渗透着政治因素,包含着对经济后果的宏观预测。比如,我国目前在农村同时采取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和“扶贫”政策,无疑是既从经济上考虑到了从贫到富的发展规律又从政治上考虑到了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物。其实,我们通常说的政治对经济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也正是通过参与制定和调节经济政策来实现的。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社会主义经济政策本身就是经济政治的统一体。从经济政策的特点来看,它集稳定性和灵活性于一身,既能体现经济政治利益的长远考虑,又能及时反映现实经济政治活动中的某些权变因素。这一切使得经济政策能够充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活动统一的手段。
为了有效地发挥经济政策在保证经济政治活动统一中的作用,一方面应当尽可能使经济政策具有科学性,如实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一方面又应当对经济政策的宏观效果作出预测,防止可能发生的不良政治后果。
社会主义政治工作,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的以保证、监督、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和促进整个社会发展为宗旨的一种政治活动。它之所以能作为经济政治活动统一的手段之一,主要是由它对经济工作所具有的功能或作用决定的。政治工作的作用对经济活动而言,主要是保证、监督和服务。这三个方面具体地体现了政治工作对经济所具有的能动作用。政治工作具有保证经济建设正常展开的作用。它要为把经济建设置于重心地位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及时地排除各种干扰,调整好各种关系,以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在近年来广泛开展的落实各种政策、安定政治局面的工作就具有这种保证经济发展的性质。政治工作还具有监督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在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贯彻落实、同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作用。我们近年来开展的打击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的工作就具有这种监督经济活动的性质。政治工作还具有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它要为经济工作提供或组织提供各种必不可少的服务,包括行政的、组织的、思想的、后勤的等各个方面,而这些都是任何一种经济建设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事实表明,科学的政治工作的确是实现经济政治活动统一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样的政治工作决不是一种什么外加的累赘,恰恰相反,它越是强有力,经济工作就会越有成效,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统一就越牢固。我们坚持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其重大意义也正在这里。
以上所述,是在以经济建设作为核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政治统一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应当说,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对当前在确保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前提下如何正确地发挥政治的作用,真正加强和改善政治工作是会有所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