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集

本书作者是名副其实地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又回到实践中去,自觉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是一名学者型领导干部。本书集纳的文稿,正是反映了作者走过的道路、成长过程及他思考问题的轨迹。

据我了解,作者历来是勤奋好学的。只是,在他成长的那个年月里,未能象今天的适龄青年一样,如愿以偿地进入理想的高等学府去深造,而是过早地进入了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磨练。不过,事物总是有两重性的。这样一种经历,使作者对中国的社会、民情有了深切的体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作者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考入北京市委党校理论研究班学习。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他提供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沃土。经过两年的系统理论学习,作者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留校工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理论追求,并未到此为止。在市委党校毕业之后,他决心继续攀登高峰。次年,在并不轻松的竞争中,以名列哲学专业考生榜首的优异成绩,被中央党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三年的刻苦攻读,为他打下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锻造了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并且,使他对中国社会实际的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毕业后,作者回到市委党校任教且成绩突出,次年被评为讲师,三年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后又担任了副校长职务。

作为一名专业理论工作者,作者不仅是合格的,而且是优秀的。然而,从实践中培育出来的他,终于在实践的召唤下又回到实际工作当中去了。也许,如列宁所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由此而使作者对实践如此垂青。也许,是为邓小平所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所吸引,使作者一旦投入了现在的工作岗位,便义无反顾,紧紧地被吸引住了。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也许正是这个缘故,使作者在理论熏陶之后,重新回到实践当中去的时候,对他所从事的实际工作,便多了几分理性的思考。从文集中我们可喜地看到,作者善于在理论指导下去把握现实,如获北京市中青年领导干部论文特等奖的《联系东城实际,深入解放思想》一文,便具有这样的特色。

在繁忙的工作实践中不忘笔耕,无疑是本书作者的一大优点。当然,前面的路还很长,诚如屈子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书取名为《求索集》,想必是作者的自我激励,其意味是深长的。

沈冲

1997年10月28日晚

于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