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已成为当前时尚生活方式的新标签。在低碳发展成为社会主流趋势的情势下,低碳文化成为低碳发展的重大精神支柱。事实上,虽然低碳在最近几年才提出,但低碳文化早已在历史长河中存在和发展着,在一定程度上贯穿着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
“农超对接”:低碳文化新发展
昔日一辆小车、一杆秤、一声吆喝的马路市场,在山东省金乡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货车穿梭于田间地头,将金乡的特色农副产品拉到超市和大型农贸市场,农民在自家门口就能把农产品卖出高价钱。 金乡县鸡黍镇东李村的农民近年来发了“山药财”。李广印是东李种植山药的行家里手,可在前几年,他种山药还只是“种着玩玩”。他说:“前几年山药种出来就靠家人推着车子走村串户去卖,辛苦一天也卖不了几个钱。”东李村由于土质良好,种出的山药营养丰富,口感绝佳,行情好的时候一亩地能给农民带来两三千元的收入。周围的村子见种山药赚钱,也纷纷效法,加之推小车卖山药成本很大,价格提不上去,山药种植一度成为东李一块“烫手的山药”,种之无利,弃之可惜。2005年,不甘放弃的东李人拿着山药北上济南,南下上海,壮着胆子到大型超市里推销山药,超市负责人通过考察,肯定了东李山药的价值,给出了每斤八块钱的价格。如今东李山药从“烫手的山药”成了超市里的抢手货,他们还统一了包装,注册了商标,使山药每斤卖到了12元,亩纯收入可达六七千元。
东李山药的发展历程为该县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农业种植模式的乡镇、村庄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在金乡遍地开花。近年来,该县相继发展了胡集镇梨瓜、高河乡茄子、肖云镇甘蓝、高河乡池藕、鸡黍镇菠菜等特色农产品,这些农产品80%以上供给全国各大超市和农贸市场。今年1~6月份,该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13元,“农超”、“农贸”双对接功不可没。
金乡特色农产品之所以能实现“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得益于该县不断创新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 建基地,保货源。该县坚持“绿色、无公害、有机化”的标准化种植模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共建立各类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50余万亩,保障农产品的供应。
严管理,保质量。在基地管理上,实行统一环境质量、生产资料、关键技术、产品标准、监测方法、产品标识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品质。成功注册“成功人”、“宏昌”、“小张庄”等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农超对接”创造条件。 连网络,保流通。整合销售网络资源,利用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全县30余个专业农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形成“超市+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的超市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出一条农产品进超市的绿色通道。
强服务,保畅通。加强超市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沟通,把握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提供相应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开辟农产品配送“绿色通道”,从基地收获的新鲜农产品朝发夕至,24个小时之内就会出现在各大城市的超市。同时,该县研发的蔬菜汽调保鲜冷藏技术,可保证一年四季都有新鲜金乡农产品上市。 在农产品打进超市的同时,到家门口的农家超市购买产品成为金乡农民的新时尚。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金乡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高效率配送、全方位覆盖”的工作思路,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农家超市建设。近年来,该县成立两个大型配送中心,建设和改造农家超市537个,农家超市在全县行政村覆盖面达到85%以上。
为使农家超市成为农民心目中的放心店,该县强化对农家超市的后续管理和服务,努力发挥消费品、农资、药品、通信等流通“一网多用”功能,积极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超市进乡镇,日用消费品连锁超市进村庄,农副产品进市场,致富信息进农户,确保农家超市建得起、立得住、能发展。同时,该县联合有关部门进行综合执法,做好农家超市的日常监管工作,让假冒伪劣商品远离农家超市,农村消费环境明显改善。目前,该县初步形成了以农资、日用品配送中心为龙头,乡级超市为骨干,村级超市为基础的新型农村流通服务网络。 (来源:《农民日报》,2009年8月8日)
1.农村低碳彰显出怎样的文化气息?
2.农村的低碳约束怎样上升到低碳自觉?
3.在低碳农业中自觉的低碳行动有必要吗?
4.怎样把低碳理念落实到行动?
“低碳”,简而言之就是指人类行为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是一种简约、简单、简朴的生活方式,它通过个人适度减低碳排放量来达到集体总和碳排放减少的目标,以促进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发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从而促进整个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文化是低碳物质和精神发展的沉积,包括低碳方式、习惯和意识在内的所有部分。
一、“天人合一”:农村低碳的哲学渊源
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与基础,这与崇尚节俭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不谋而合的。人类的传统生活方式自古以来就暗示并响应着低碳生活。
在中华古文明库典里,丰富灿烂的儒、释、道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和谐是优美的最高表现形式。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表明了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
和谐体现了万物的本质—完美与圆融以及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既给人类的精神与品质的生成提供了机会,也给自然的完善与圆融以及生生不息提供了契机。这是一种外在美,更是一种内在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完美统一。“诚明合能”、“天人合一”、共生共荣,生生不息,这种美的境界体现了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天”,有自然的“天”和神灵的“天”;人也有自然的人和神话的人。“合”主要是提倡“和谐”、主张“多样统一”,强调天与人的有机联系。用现在的话讲,一是指人类应当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界作为朋友;二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合一”、和谐;三是处理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具有人格和超自然意识存在,给人们有驾驭自然的信念。
如今,我们再谈“天人合一”时,指的是现代版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践的操作点是倡导节俭的低碳生活。“天人合一”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从古人的生活方式来看,古人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最原始的“夏时制”,最原本的“节能”手段,最健康的生活环境,最悠闲的生活方式。虽然没有现代人拥有的纷繁物质和丰富营养,但他们生活得很健康、很快乐,幸福指数很高。没有现代人的紧张压力,没有现代人的激烈竞争,没有现代人的诸多“烦恼”。现代社会,有人习惯城市夜生活,低碳生活自不必说了,可怕的是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许多疾病隐患。据外国有关专家跟踪统计分析得出:人的最佳睡眠时间是晚上10时到凌晨1点时,这3个小时胜过其他8个小时的睡眠。同时调查了一些动物,发现有一个通常性的规律,凡夜间活动的动物,像猫头鹰、蝙蝠、鼠类和蟑螂等,寿命普遍较白天活动的动物短。现代人平均寿命之所以比古人长,得益于婴儿出生死亡率低和发达的医疗设施,离开这些,单纯与古人比寿命不能比。
二、农村低碳的文化传统
低碳文化在农村中存在已久,在农村中,居民的很多生活方式都符合我们所宣扬的“低碳”。传统中国农民节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使他们尽可能地消耗最少的生活资源,产生最少的生活废物;其次,每天产生的垃圾几乎都是可降解、可再生利用的。他们的生活是相当环保和低碳的。可以不夸张地说,一个按照传统农民生活方式在农村生活的人产生的碳排放仅为城市人的几十分之一。
在农村中存在的低碳文化传统中,尤以“炕”比较特别。追溯“炕”的历史,最早可以提到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火炕。而在现代,北方人也还有很多人家都有炕。炕实际上是利用炉灶里产生的热量将床和暖气二合一了。西方人原先冬天取暖靠烧壁炉,壁炉虽高大气派,但不难发现,其实大量的热量从烟道直接走了,并且当烟道不太通畅时房屋里会很呛;另外,一个壁炉基本上只能管一个房间,靠近壁炉炉火的地方才会比较热。而在中国北方较寒冷地区的农村,人们将做饭、取暖、睡觉三位一体地集中在一起,建立了独特的“炕”热系统,热效率却高得多。烧饭的炉灶直接砌在有炕的房间后面,炉灶的烟道直接通到炕下面用砖头所砌出的空间,烟带着炉灶里产生的热到了这个大空间,经盘桓之后再通向连接到室外的烟道,实际上这个空间形成了一段特殊的烟道,大量的热经过这段特殊烟道时留在了这个空间,成为一个贮存热量的大“热宝”,热通过炕板及炕的砌墙源源不断地向房间里输送着热量,由于热辐射面大,像个大暖气,整个房间里都暖和和的,持续数小时没有问题。每个房间的炕都通过烟道连接,做饭的时候顺便就能把所有的房间都烧暖和了。这样既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又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以前,农民家里做饭也是不要钱的,他们一般不会用我们现在用的煤气,而是用自己地里收获的庄稼的秸秆或果树修剪下来的枝条,或是动物的粪便,像是牛粪,等它们干了就可以做成粪饼拿来烧。废弃的秸秆、果树枝或动物的粪便就变成了做饭和取暖的能源,烧成的灰又变成了种地需要的草木灰肥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循环,既经济又环保。在冬天这样的热系统所产生的碳排放,也不会比夏天时做饭多多少。
农村中低碳文化传统的另一表现是交通工具。回顾历史,人类最古老的交通工具是马和船。除此之外,中国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在过去的贫穷年代里,自行车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工具,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成了中国城市的一大独特景观。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高速化的交通工具取代了马和船。但是在当代农村,自行车和摩托车仍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这对于实现低碳生活有重要意义,对于农村环境质量的维护有重要的影响。这与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农民的节约理念和消费观念对其有深刻的影响。
农村低碳的文化传统涉及生活各个方面。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体现出来。这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必须宣扬和倡导的。
三、农民才是“低碳达人”
传统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就是今天人们所热炒的标准的“低碳达人”的生活。中国其实早就有“低碳达人”,我们的祖辈都以低碳的方式生活着,而且现在还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是我们往往不会发现,因为至今我们的眼睛总是往外看的,往西方看。也许在城市人以及接受了工业化文明“熏陶”的新型农民看来,传统的中国农民生活简陋,但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看法,而且传统的低碳生活也引发了更多农民关注环保。
由于农村信息化的展开,农民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对于“低碳”、“时尚”等新词,农民有了自己的理解,而且也能够将之付诸于实际生活。我们不得不说,对于上了年龄的农民,他们原本的生活状态就是健康低碳的,对于年轻农民,他们接受了新的低碳概念,也能够顺应潮流,所以,农民更可能成为“低碳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