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专门论述战争、军事问题的章节不多,只有第三十、第三十一、第六十八、第六十九章等。第三十、三十一章是反映老子的战争观的;而第六十八、第六十九章则是讲战争指导规律问题的,即战略战术问题。由于老子提倡用“无为而治”来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安定。所以,老子的基本思想是反对违反自然法则即“道”的战争行为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老子·四十六章》),老子开诚布公并明确无误地表明了自己对待战争的态度,他鲜明地反对春秋列国各贵族领主集团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他清楚地告诉人们:天下有道太平,人们就会驱赶战马去送粪播种;天下无道兵荒马乱,连怀孕生子的战马也要在旷野荒郊准备打仗。老子认为,战争是不吉利的事情,应该坚决否定之;战争手段是“不得已而用之”的。老子认为,只要各国都能“不以兵强天下”,就能建立一个和谐的大同世界。
庄子的基本态度也是反对战争的。他说,如果听任兵争的泛滥,各种贪欲也就会不可收拾;如果用战争手段来解决问题,只会导致灭亡(“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庄子·杂篇·列御》)。庄子认为,进行杀戮别国士卒人民的战争,兼并别国的土地,只能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和好胜之心,对老百姓来说没有任何好处,这又算什么胜利?(“夫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与吾神者,其战不知孰善,胜之恶乎在?”《庄子·杂篇·徐无鬼》)。庄子还提出进行战争的最高要求是:既灭亡了别人的国家,又不会失去这个国家的民心,并能使圣人的恩泽留传千秋万代(“故圣人用兵,亡国而不失人心;
利泽施乎万世”《庄子·内篇·大宗师》)。
老子说,凡是用于战争的兵器都是不吉祥的器物,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都不愿意接近它,君子平日安居时以左方为贵,战争用兵时以右方为贵。因为中国古代有一个传统习惯:左,即代表阳道、男性,比喻表示光明、喜庆事;右,代表阴道、女性,比喻表示暗昧、丧戎之事(参见《毛传》:“左阳道,朝祀之事;右阴道,丧戎之事。”)
老子认为,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不是君子使用的东西,迫不得已才使用它。最好是用平静淡然的态度来对待它,胜利了不要得意快乐,如果得意快乐,就是表示是以杀人为乐事。凡是以杀人为乐事的,就不可能实现统治天下的目标。因此,喜庆的事情以左方为上,凶丧之事以右方为上。所以,不专杀的偏将军站在兵车的左边,主杀的上将军站在兵车的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的仪式来看待战争。战争必然会杀人众多,导致重大的人员财产伤亡损失,大家要以悲痛的心情来凭吊它,打了胜仗,大家也要用丧礼的仪式来纪念它。(“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丧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三十一章》)
“一将成名万骨朽”,战争是大规模的流血、死亡的残酷暴力行为,对社会的安定秩序、财富造成巨大破坏。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战争,也能造成数十万人的伤亡,如战国时期的七强兼并战争,如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特别是战国中、后期大国之间的相互兼并,导致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参战兵力动辄数十万之多,乃至近百万,杀伤损耗因青铜兵器的改进和钢铁兵器的使用而增加,常见的一次作战即斩杀数万、十万以上;持续时间累月经年,甚至长达3至5年,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如伊阙(今河南洛阳市南,公元前293年)大战,秦国大将白起指挥秦军斩杀韩、魏军24万余人;公元前262年的秦赵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秦国大将白起与赵国大将赵括对手过招,使只会夸夸其谈的赵括全军覆灭,最后,白起坑杀赵军降卒45万余人。
进入热兵器和机械化作战时代后,战争对人口、财产和社会的破坏呈几何级数增加。仅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军人和平民伤亡共1050万余人,其中军人伤亡1000万余人,平民伤亡50万余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参战国伤亡人数共计1亿零533万余人。其中,中国伤亡3500万以上;苏联伤亡2700万余人;美国伤亡1,066,938人;英国伤亡1,233,796人;德国伤亡9,900,000人;日本伤亡6,463,957人。
特别是原子核武器对人员、财产、建筑等的破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二战结束前夕,由于日本军国主义领导集团公开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执意拒降和负隅顽抗,美国被迫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使两个城市遭到空前灾难。当日,广岛市民死亡78,150人,伤51,408人;长崎居民死亡2375人,伤43,020人。从而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
所以,老子提出用“道”(顺应自然规律)、“无为”来辅佐君王,不能以战争逞强天下。为什么呢?因为,战争行为解决争端问题这种手段,很容易得到报应:打仗的军队经过驻扎的地方,荆棘丛生,颗粒无收;大战之后,必定是饥荒之年。因此,真正懂得战争危害的人达到目的就会停止军事行动,适而可止,决不以军事实力来逞强称霸。取得了作战的胜利,达到目的,也不会自大,不会夸耀,不会骄傲,因为使用战争手段是不得已而用之,没有办法的办法。事物过于壮盛就会走向衰老,这是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就会走向死亡。用战争军事逞强称霸天下的,必然会加速衰败。(“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者有果而已,勿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三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个发动侵略战争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及其首要战犯三元凶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曾几何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不可一世,图谋以战争逞强天下,企图称霸世界,但终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因违反了老子所说的“道”,而加速了其灭亡。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从上述老子对战争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老子对当时春秋列国各贵族领主集团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带来的种种灾难和痛苦是抱着极大同情心的,因而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老子对春秋末期的战争持基本否定态度的同时;另一方面,他又承认战争不可避免的现实,一般不能轻易进行战争。所以,他认为“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生活在战争频繁、杀戮惨重的春秋末期,对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有着深切的忧虑,对和平安定的生活有着热烈的渴望,尤其对人的生命高度重视。在先秦诸子百家中,老子最先否定了天命鬼神的力量,提出了人是宇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由此,老子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最早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石。可见,老子是从爱护人这一“有生之最灵”之物出发,强烈地批评战争这一怪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渴望和平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为此,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安邦理念,要求君王去掉那些违反自然规律的极端、奢侈、过分(好大喜功)的行为。
老子关于“不以兵强天下”的基本观点,充满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的光辉,时至今日仍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人类自进入等级、阶级社会以来,战争就比和平来得更早,战争这一怪物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延续和扩大,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破坏和灾难。仅以近代两次世界大战为例,足以说明,战争祸害的引发,多数是大国、强国推行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或掠夺他国资源,由此爆发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以德国和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同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领土已经被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殆尽。此时,德国、美国和日本发展成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经济实力开始赶上或超过英国、法国、俄国,从而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并试图用战争手段开辟和夺取新的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从1914年8月~1918年11月,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共有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至火遍及欧洲、非洲和亚洲。最后,以同盟国的失败和协约国的胜利告终。其中军队损失3750万余人(其中协约国损失2210万余人、同盟国损失1540万余人),平民死亡664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863亿美元。
1931~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于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崛起和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掠夺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尔虞我诈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更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它的制裁,力图废除和约并实现重新武装,伺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意大利则嫌分赃太少,对未能得到英、法、俄曾答应给予的领土耿耿于怀。日本独霸中国和在亚太地区的扩张趋势,不断加剧同中、美、英、俄的矛盾。德、日、意成为新的战争策源地。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争策源地。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展开。至1945年9月2日,以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正式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轴心国与中、苏、美、英等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战争,卷入的国家和地区84个,人口约2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0%以上,它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上面我们已经讲过各国伤亡人数,直接军费开支11,170万美元,经济损失4万多亿美元。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告诉我们,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世界几个主要大国或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或为争夺世界霸权利益而引发的。有如老子所说都企图“居上”,即都想领导别的国家,而不愿意处于“下流”(像水一样)的位置(被领导的位置),而不惜“以兵强天下”,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同时自身也遭受重创。
老子认为,“不以兵强天下”,是建立和谐世界的前提。其次,就是大小国家都要相互“谦下”,特别是大国对待小国更要主动“谦下”,这样处理国际关系,就能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他说:大国好比居于江河的下流,好比物类的雌性,它是天下众水的汇流处。雌性常常以沉静战胜雄性,因为她很沉静,所以情愿屈居下位。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能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就能被大国信任。所以,有的以谦下取得信任,有的以谦下而被信任。因此,做大国的不要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做小国的,不要过分要求依附顺从大国。这样,大国小国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那么做大国的就理应表示谦下(“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老子·六十一章》)。
这里,老子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互相“谦下”。谦,谦和、谦逊、谦虚之意,即尊重别人、下级等;下,下位、下流,与上对立之。上、下是一对矛盾,上位乃处于领导的位置,下位乃处于被领导的位置。处于下位的事物,如果不是自然而然地上升到上位的位置,硬要与上位的事物去争斗,而处于上位的事物又不愿意主动让出上位的领导位置,那么,上、下的事物就必然会变成敌我矛盾,争斗就会不断。所以,老子提出,大小国家都要相互“谦下”,才能实现世界和谐。换一句话说,也就是要实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从而实现各国和平共处的和谐安宁状态。
据史书记载,在春秋初期,所有小国都对晋、楚两个大国表示威服,而晋、楚两个大国则对所有小国相当“慈和”,所以当时天下是“慈和后安靖”,显然是一片太平和谐的景象。因此,《左传·襄公》三十年记郑大夫子皮对子产说:“国无小,小能事大,国乃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子认为,建立和谐世界的关键是大国,即如《老子·六十一章》所言:“大邦之于小邦,则取于小邦,……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则大者为宜”。大国人多地广,物产丰富,兵强马壮,容易产生“以兵强天下”的心理和行为,即容易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问题,如扩大领土、侵犯和掠夺别国资源等,这势必会遭到小国的反抗和抵制,从而引发武力冲突,战争不断。
老子关于“谦下”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的思想,时至今日仍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虽然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但仍然很不太平,很不安宁,局部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口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用高科技信息化战争手段,到处干预别国内政,推销其价值观,反对世界多元文化;为谋取石油资源,大打出手,从而导致世界战乱不断,使建立和谐世界的目标困难重重。2003年3月20日至4月14日,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绕过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拉克发动侵略战争。美国发动侵略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产物。美国以所谓解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其真正的目的有三:一是要彻底根除伊斯兰世界极端势力对美国安全构成的威胁;二是要通过对伊拉克的“民主”改造推动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的“西化”;三是要控制石油资源以便长期维持自身的霸主地位。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对伊拉克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产生了灾难性的破坏。在战前,伊拉克的石油产量每天250万桶,跌到现在的150多万桶,其石油设施遭到严重的破坏。巴格达的供水、供电系统至今还未恢复。自杀式“人肉炸弹”事件时有发生,伊拉克人民每天生活在袭击的恐怖之中。而美军则陷入伊拉克战争的泥潭里难于自拔,美军在伊拉克已经有4000多名官兵阵亡,而在2003年侵占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期间,美军才阵亡官兵138人。
2001年10月7日,即“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立即将在阿富汗的本·拉登定为该事件的头号嫌疑犯,随即发动了对阿富汗战争的“反恐作战”。由于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主要是以空袭手段为主,故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并使无数阿富汗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在美英对阿富汗空袭不久,联合国驻阿富汗的扫雷行动办公室被美军炸弹击中,4名联合国工作人员不幸遇难。在数月的空袭中,阿富汗的居民区、村庄、医院、水电站、清真寺都遭到美军的轰炸。仅止2002年1月10日,美军的轰炸造成阿富汗1300多名平民伤亡,是科索沃战争的2倍。而美国一位教授对阿富汗战争中平民死亡情况进行独立调查后认为:美军从2001年10月7日至12月10日的空袭,至少造成3767名平民丧生,平均每天62人。
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引发了人道主义危机,遭到国际社会的遣责,也遭到阿富汗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对。世界各地特别是一些穆斯林国家的反美情绪高涨,反美示威活动不断,塔利班政权借此将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宣传为是对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挑衅和宣战。“基地”组织又重新活跃起来,恐怖分子从所有的方向卷土重来。由于原先支持美国对阿富汗战争的一些国家相继撤离,美军被迫把原来的驻阿美军人数由2.1万人增加到3.1万人,但仍感远远不够。北约驻阿富汗部队前最高指挥官麦克尼尔将军说,要使阿富汗实现和平,需要派遣40万军队。现任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乌斯说:阿富汗战争将是“反恐”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正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以兵强天下”,不能“谦下”,而要做世界的领导者,而导致世界的动荡不安,战火不断。
当然,也有小国不“谦下”、“以兵强天下”而导致世界不安宁的。比如,2008年的8月7日,正当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之际,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采取冒险行动,对其境内一直谋求独立的南奥塞梯自治州发动军事进攻。不料,驻扎在外高加索地区的俄罗斯军队立即介入,迅速将格军击溃,并向其首都第比利斯推进。8月26日,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塞梯自治州和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独立。此举立即遭到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对,媒体认为这可能是“新冷战”的开始。
格俄冲突的背后是俄美等西方大国的博弈较量。“9·11”后,格鲁吉亚不但成为美国反恐战争的盟友,而且还要加入“北约”。而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则是遏制外高加索地区能源运输管线的“咽喉”。俄罗斯为防止“北约”东扩,一直以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问题牵制格鲁吉亚。格鲁吉亚作为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盟友,这次被俄罗斯狠狠地教训了一下,而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抗议”或“制裁”,均雷声大,雨点小,已无计可施,只好“自取其辱”。它表明,俄罗斯在“北约”东扩这个关系到其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利益的问题上,将不会再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作出让步了。
格俄冲突表明,古老的不干涉原则和接受“大国”势力范围的实用主义,仍然是国际关系不变的基石。世界真正要做到大国不过分兼并小国(“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老子·六十一章》),小国不过分依附顺从大国(“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老子·六十一章》),大小国家都能相互“谦下”,特别是西方国家接受中华文化“谦下”、“和谐”的价值观,实现和谐世界,其目标仍然任重道远,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当前,世界面临局部战争(包括反恐战争)、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金融动荡等众多世界性难题。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大小国家用相互“谦下”的心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进而达到“和谐”世界的理想状态。庆幸的是,“和谐”观念已经逐渐被世界各国认同,特别是潘基文出任联合国秘书长以来,他在2008年的数次演讲中,都谈到“和谐”,可以说,他是“和谐”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努力推动者。9月刚上任的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皮莱在阐述她的工作理念时,声称要把打造“和谐人权文化”作为目标。10月6日是世界人居日,联合国人居署把2008年活动的主题定为“和谐城市”。这说明,一方面,各国有识之士从亲身体会到对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和痛苦;另一方面,也深深感受到“谦下”、宽容、和谐产生的巨大魔力好处。毫无疑问,中华“和谐”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普遍价值意义。
老子不但反对频繁兼并、杀戮惨重的战争乱世,希望社会安定、平静和和谐,而且还提出用“无为而治”的政策,实现“小国寡民”这一“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模式。如上所述,他本人生活在频繁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的春秋末期,深受其苦,深受其害,渴望能过上国家小、人口少,虽有许多好的兵器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生命而不远离自己的家乡,饮食香甜,衣着华美,居所温暖,生活安逸,小康温饱,无忧无愁,人民能安居乐业的“原始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模式。(《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对于老子“小国寡民”社会构想的理解,绝大数学者均对老子持否定的态度。说《老子·八十章》是“集中表达了老子倒退、复古的社会历史观。他既对奴隶主贵族统治制度的日益腐朽,深感失望;又对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深感不满;……主张毁掉一切文化,回到原始社会中去。这种向往,是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的”(见沙少海徐子宏:《老子全译》第160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任继愈先生也认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最充分地表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倒退的、反动的思想。……老子恋恋不舍地怀念过去,企图把历史拉向倒退。他违背历史发展的要求,反对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简编》第127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上述观点值得商榷,我认为:一是不宜随意用阶级分析方法去“套解”、诠释古人的观点。二是不能单纯地就《老子·八十章》谈“小国寡民”问题,而要从老子“无为而治”,反对“以兵强天下”和提倡大小国家都要相互“谦下”等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三是要从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思维来看待老子的这一观点。
应当指出,老子是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立场上,而坚决反对春秋列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的,希望社会安定、平静。并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老子是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通观《老子》全书,还找不到一句老子有代表奴隶主的话的根据。如果说老子是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那么,他就会大加赞赏春秋列国的各类战争。因为,这类战争能给奴隶主阶级带来极大的利益——土地的扩大、奴隶人数的增加,这两项指标(指土地和奴隶人数)都是奴隶社会财富和权利的象征。相反,老子鲜明地提出:“不以兵强天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第三十章》)。老子还认为,之所以造成荆棘丛生的饥荒凶年,完全是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无道”,具体来说,就是奴隶主统治阶级的任情纵欲、不知满足和贪得无厌所造成的(《老子·四十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很明显,这一章不是讲个人修养问题,而是直指奴隶主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贪欲不断发动战争,对社会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老子正是从奴隶主统治阶频繁的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给广大劳动奴隶群众所带来的种种灾难和痛苦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我赞成张松如先生的观点:“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小自耕农的一些空想。……说它是反动的,反历史的,是一种倒退复古的历史观,这种评价似乎是从抽象教条主义的逻辑夹缝中透视出来的。既有违当时形势,也不符合后世史实”(张松如著:《老子说解》第414、416页,齐鲁出版社,1998年版)。我认为,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代表广大奴隶群众反对战争,渴望“原始共产主义”和平社会的心理反映;二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社会观“理想国”蓝图的形象描绘。如果说,因为老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构想,就说老子是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倒退的复古,这实在是荒唐、无理、可笑,能这样苛求古人、别人吗?
“正言若反”(《老子·七十八章》),以反论正,既是老子的语言风格,也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小国寡民”是针对大国、好战者而言。《文子·符言篇》云:“天下虽大,好用兵者亡;国家虽安,好战者危。故小国寡民,虽有什伯之器而勿用”。西周以前,地广人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用借助他人,部落间的人群各自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由生活,以至于邻国相望,虽然能听得到鸡犬之声,但到死时也用不着来往。此后,随着社会生产工具的发展,人口日增,而土地则未扩大,遂侵夺土地和人口的干戈冲突日烈,以至发展为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正是由于老子痛恨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种种灾难,所以,他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立场,以无奈的隐居之士思想家的目光,构想出一个人民安居乐业,温饱无忧,不见干戈,没有战争,风淳太平的“小国寡民”之世。这就是老子“小国寡民”,或者说是《老子·八十章》的主旨和基本精神。如果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讲,《老子·八十章》的主旨和基本精神就是去欲返朴,去贪归俭,达到“无为而治”。
顺着老子这一思路,我们就不难理解老子所构想描绘的“小国寡民”社会模式里面的蓝图形象。既然是土地小,人口少的小国,其他大国不会把你当成威胁。因此,虽有各种各样的武器也用不着使用;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用不着为谋生而到远方去劳作;虽有车船,也用不着乘坐;过着一种“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原始朴素的生活方式。用“无为而治”能使国家的政治达到非常完善的地步,所以,人民就能饮食香甜,衣服美丽,生活安逸,各国之间不相干扰,相安和谐。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