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方面提倡要大气做人,上善若水,要有江海的大胸怀,容人容事容天下,而且要小细做事,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小事。同时,他又特别强调,做人还要低调,隐藏锋芒,“坦然而善谋”(《老子·七十三章》),从而实现柔弱胜刚强的战略目标,老子是教给弱者为人处世的辩证法的大思路、大智慧。
老子的智慧谋略思想,本质上是弱者之道,换一句话说,它是弱者、弱小力量生存和发展的谋略思想。它为弱者、弱势群体和新生的弱小事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老子·四十五章》说:“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其用不屈。”这就是说,最圆满的好似残缺,它的作用永远不会枯竭。最充实的好似空虚,它的作用永无终极。最正直的好像弯曲,最雄辩的好像口钝,最灵巧的好像笨拙,它的作用永无穷尽。老子这章里阐述的主旨本意,是以缺、冲、诎、拙、讷(其对立面即成、盈、直、巧、辩),来形容“清静”、“无为”之状,正如此章下三句所言:“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其核心是阐述对立统一辩证法思想的。
老子的智慧谋略思想,是以朴素的对立统一哲学辩证法为理论基础的,它反映了事物表面现象与本质现象的矛盾相互关系,因而,具有普遍真理性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与本质是完全一致的话,那么,一切科学研究都是多余的。对于任何事物现象,都应该善于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去看待,凡事相反则能相制。《庄子·外篇·胠箧》中引用老子的上述话说,“大巧若拙”,即非常聪明(大巧)的人却装着笨拙。苏东坡在阐发老子的这一思想时说:“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至仁不导而寿。”本来很有胆量,却装着胆小畏缩;本来足智多谋,却装着很愚笨。
老子的智慧谋略思想,都是站在弱小者的立场来提出策略方法的。当面临强大的对手或敌人时,或者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时,弱小者必须暂时以退为进,像潜龙一样隐潜深渊之中,隐藏锋芒,赢得时间,通过较长时间的积蓄力量,变被动为主动,最后逐渐挫伤对手或敌人的锐气,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这一谋略的实质是为了掩盖内心的重大抱负,实现一定的目标企图,而采取智而示愚,能而示笨,强而示弱等策略,以欺骗对手或敌人,争取主动,最后战胜之。
老子认为,弱小者要实现“柔弱胜刚强”的目标,必须善于谋划策略(“坦然而善谋”《老子·七十三章》)。如何谋划?采取哪些谋略呢?概括言之: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为了达到自己预想的目的,成就事业,必须暂时掩盖自己的锋芒、城府,把愚、拙、屈、讷、怯等“无为”表现在外,给人以消极、低下、愚蠢、无能、胆怯等表象,等待时机。在时机成熟时,突然攻击之而取得成功。这正如老子所说:“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矣。”
从战略上、全局上、宏观层面来讲,老子提倡用隐匿锋芒来化解纷扰;用含敛光彩,混同尘污来去除危险。老子认为,有智慧的人不多说话,喜欢夸夸其谈的人没有智慧。因此,闭嘴少言,是最深的韬晦,它既不会给自己带来危害,也可以被天下人尊重(“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其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老子·五十六章》)
从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的哲学层面来看,换一句话说,从方法或手段上来讲,老子的谋略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知其雄,守其雌(《老子·二十八章》)。老子认为,虽然知道什么是雄(男性)强的,却安守于雌(女性)柔。换一句话说,实际上是坚硬的东西,但表面上却要装扮成柔软的样子。这是柔弱、处下的思维在行动上的体现。而处于天下卑下之处,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当然能够取胜。
知其白,守其黑(《老子·二十八章》)。老子认为,虽然知道什么是明亮的,却安于保持昏黑。换一句话说,实际上是明亮清楚的,却要装扮成昏黑,使人看不清楚、看不透彻。别人对你看不清楚、看不透彻,你就会比较安全。
知其荣,守其辱(《老子·二十八章》)。老子认为,虽然知道什么是荣耀,但却安守于屈辱,甘愿像水一样处于天下卑下之处。换一句话说,实际上明明知道自己已经位高权重,荣华富贵,却收敛锋芒,夹着尾巴做人,装扮成一般平民百姓,或卑下的可怜虫。这样永恒的德性就会得到充实,并回复到物类的本性——质朴状态。这是符合道的本性——顺其自然的。
例如:
其一,1990年邓小平提出中国对外的二十四字战略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一时土崩瓦解,当时中国面临“怎么办?”“向何处去?”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压力。当时有人希望中国出来“扛旗”、“当头”。因此,邓小平提出了上述方针。老子说过他有三件法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一是隐藏收敛锋芒,保存自己: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中国有一句俗语,叫枪打出头鸟,如果扛旗、当头,势必成为众矢之的,引火烧身。二是积蓄力量,逐渐改变自己的地位。即要如邓小平所说“有所作为”,“埋头干好自己的事,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少管别人的事”。结果呢,中国确实飞速发展,每年保持在10%的增长速度,变得越来越强盛,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资本主义国家用100年才能取得的成就。可以说,邓小平的二十四字方针,实质上就是“不为天下先”的弱者之道。
其二,刘备后园种菜,在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装糊涂,躲过一劫,平安脱身。据《三国演义》第21回载:刘备被吕布打败之后,失去了栖身之地,只好投奔曹操。后来,曹操把刘备带到许昌,目的是要控制刘备。刘备也防曹操谋害,既不甘心在曹操之下,又怕曹操知道自己心怀大志。刘备依附曹操时,暗中得到汉朝天子血字密召,并参加国舅董承等人组织的“奉诏讨贼”(曹操)的签名行动。刘备为防曹操谋害,就在下榻处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假装什么事都不管不问。一天,曹操邀请刘备入其府中,在后花园中小亭处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两人对坐畅饮。
酒至半酣,忽然阴云骤雨将至,天空中一条龙外挂。曹操便问:“使君知龙之变化否?”
刘备答:“不知道其详情。”
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刘备说:“备肉眼安识英雄?”曹操说:“休得过谦。”刘备说:“我得恩于朝廷,哪里见过天下英雄?”
曹操说:“你没有见过英雄的面,也听过其名吧。”
刘备停顿片刻,故意装傻:“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
曹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刘备说:“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踞居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
曹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刘备说:“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荆州——刘景升可为英雄?”
曹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刘备又说:“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孙策)乃英雄也?”
曹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刘备说:“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
曹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
刘备说:“如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何如?”
曹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刘备最后说:“除此之外,我实在不知道了。”
曹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呑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刘备问:“谁能当之?”
曹操用手指指刘备,后又自己指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耳!”刘备听后,大吃一惊,手上拿的“匙箸”不觉掉落在地。时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曹操笑问:“丈夫亦怕雷吗?”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刘备将闻言失之缘故,轻轻掩饰过去了,从而使曹操不怀疑他。后人有诗称赞: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由于刘备的韬光养晦之计,使曹操没有识破刘备的真实企图,故放松了对刘备的防范。后来,刘备从曹操的忌恨中平安脱身,并在孔明的辅佐下建立了蜀国,与曹操三足而立。
其三,司马懿装衰老病重而夺权。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病死,年仅8岁的曹芳继位,司马懿升为太傅,兵权被大将军曹爽夺去。曹爽独揽朝廷大权,司马懿与其加深矛盾。为了夺回兵权,司马懿故意装衰老病重,实为韬光养晦,观察等待时机,曹爽信以为真,未加提防。公元249年,司马懿乘曹爽护送曹芳祭归高平陵(魏明帝曹睿陵)之际,假传太后旨意,关闭城门,派司徒高柔占据曹爽军营,然后上奏曹芳揭露曹爽罪恶。曹芳无奈,只好将曹爽免职。接着,司马懿又发兵围攻曹爽宅第,以谋反之罪杀死曹爽及其党羽。从此,司马懿独揽朝政大权。
其四,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小说《红岩》中所描写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华子良,在国民党的牢狱中(重庆红岩渣滓洞),也曾以得精神病,装疯卖傻这种大智若愚的谋略欺骗了敌人,为我党在狱中的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种政治谋略,凡是运用大智若愚,大勇若怯而取得成功的,都表现了一种更冷静的思维,更坚强的忍耐,更高层次的意志和方法。
曲则全,枉则正。老子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多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二十二章》)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洼反能盈满,凋旧反能新生,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会落空。因此,圣人用“道”来观察天下的变化法则。不固执己见的人,能把事物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的人,能把是非判断清楚;不自我夸耀的人,能成就事业;不自高自大的人,才能充当领导。正因为不和别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和他相争。古人说“委曲反能全身”等话,难道是空话吗?其实,能在危难中能保全自己的人,完全懂得这个道理。
老子论述的雄与雌、白与黑、荣与辱、曲与全、枉与正等概念,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哲学命题,充满了对立统一,正反双方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光辉智慧。这是老子“柔弱胜刚强”思想的自我深化和挖掘,对个人的为人处事,以至于团体、政党、阶级、民族、国家等立于不败之地,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辩证法思想的智慧养料。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故事来说明。
其一,箕子装醉免于一死。商纣王因为通宵达旦饮酒淫乐,弄不清何年何月,问左右的人也都说不清楚。纣王只好派人问箕子。箕子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大臣,脑子当然很清醒,他悄悄地对自己的弟子说:“做天下君王的人都不知道年、月、日的概念,天下就非常危险了。全国的人都不知道时日,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也就危险了。”于是,箕子也假装酒醉,推说自己不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而幸于保命。
其二,孙膑装疯卖傻,忍受巨大的耻辱和折磨,最后报仇成功。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膑(齐国人),才智超过自己的同窗好友庞涓(魏国人)。两人同师于鬼谷子。号称鬼谷子的王栩先生看到孙膑为人正直、质朴、厚道,便对他厚待有加,偷偷将孙膑先人孙武所著兵书13篇传授给他。后来,庞涓当了魏国大将,便邀孙膑到魏国去做事,此时,庞涓才得知孙膑在老师那里得到一部难得的兵书,因而特别嫉恨孙膑。由此,庞涓在魏惠王面前诬告孙膑里通外国,并要魏惠王对孙膑施以刖刑(即剔去双腿两块膝盖骨),使孙膑无法逃跑。而后,庞涓把孙膑投进牢狱,表面上对孙膑好吃好喝地供养。此时的孙膑仍不知道个中原因,还对庞涓感激涕零。庞涓便乘机索要《孙子兵法十三篇》这本书。孙膑因无抄录手本,只依稀记得一些。庞涓就弄来木简,让他抄录,企图在孙膑完成抄录之后,断绝食物,把孙膑饿死。
但是,庞涓派来给孙膑送饭的童仆把庞涓的阴谋诡计,全部告诉了孙膑,此时孙膑才恍惚大悟,他万万没有想到,当年的同窗好友竟是陷害自己的凶手,致自己于死地的阴谋家啊!现在,他是死不能死,生也如死,走不能走,冤枉无法伸……想到此,他后悔自己太善良、厚道,思维太简单,没有识破庞涓的阴险恶诈的品质。然而,他又想,自己不能这样白白受冤屈……孙膑毕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军事谋略家,他很快想出了一条脱身之计。
当晚,孙膑就伪装成得了疯魔病的样子,一会儿嚎啕大哭,一会儿嘻皮笑脸,做出各种疯傻相,或唾沫横流,或颠三倒四,又把抄录好的书简翻出来烧掉。庞涓怀疑他装疯卖傻,又派人把他扔进粪坑里,弄得满身污秽。孙膑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在粪坑里爬行,装得丝毫不在意的样子。庞涓又让人献上酒食,欺骗孙膑说:“吃吧,相国不知道。”孙膑怒目而视,骂不绝口,说:“你们想毒死我吗?”随手把食物倒在地上。庞涓让拿来土块或污秽物,孙膑反而当成好东西抓来就吃。庞涓相信孙膑确实是精神失常了,疑心稍有解除。
此时,墨翟的弟子禽滑里把他在魏国见到孙膑的情况全部告诉了齐国相国邹忌,邹忌又转告给了齐威王。齐威王命令辩士淳于磁到魏国去见魏惠王,暗中找到孙膑,秘密地把孙膑运回齐国。大智大勇的孙膑在身陷囹圄的困境中,以极其冷静、忍耐的思维,故意装疯卖傻,忍受巨大耻辱和折磨,终于脱离魔掌,死中获生。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庞涓率兵8万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决定派田忌、孙膑率兵救赵。田忌采纳孙膑“批亢捣虚”的战法,不直接发兵救赵,而是避实击虚,乘魏军主力在赵国,国内空虚之际,迅速引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军弃赵自救。齐军乘魏军回师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际,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伏,大败魏军,赵国之围也随之解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毛泽东称赞此战役的孙膑是“千古高手”!
桂陵战役13年后(即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求救于齐国。齐威王否定了相国邹忌主张不救和田忌主张早救的意见,采纳了孙膑必救和缓救的战略决策。孙膑通过“减灶设伏”的兵家奇谋,诱敌便于伏击魏军的马陵道(今河南范县西南,两旁是山,树林茂密,地势险要,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从而取得了射死庞涓(实为身负重伤而自杀身亡),活捉太子申的显赫战绩。“减灶设伏”,充分表现了孙膑是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天才。
其三,王羲之假装熟睡而保住性命。大书法家王羲之很受大将军王敦的喜爱,常常让他在自己的帐子里睡觉。一次,王敦先起床,接着钱风入门来,两人屏退别人,密商谋反之事,却忘记了还有小孩在睡觉。王羲之当时已醒,听到他们谋反的事,知道自己醒了这事一旦被王敦发觉,一定会杀人灭口。于是,王羲之急中生智,装成熟睡的样子。王敦等人发觉还有小孩在帐中时,惊恐地说:看来非杀他不可。但他们进去打开帐子一看,王羲之还熟睡未醒,这才保住性命。
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老子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和曲全保身等,充满了谋略、权谋的智慧。老子的哲学,也可以说是政治哲学,谋略哲学,是弱者战胜强者,弱势战胜优势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哲学的层面上看,权谋、谋略等,实际上就是认识论之方法论问题,高明的权谋、谋略,不就是超人的方法吗!没有什么玄乎。有的学者把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简单地归结为一个“装”字,这未免太片面、绝对化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柔弱胜刚强思想,反映了老子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又互相转化这一根本法则,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它涉及到了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老子是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变化的,这是人类认识论的深化,它比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来理解事物的现象,如大胜小、强胜弱、优胜劣等命题,不知要高明多少倍,深刻多少倍,广大多少倍。因此,我们可以说,柔弱胜刚强思想,是老子把人类认识论的水平推向了一个高峰,这是中华历史文化中理论思维的哲学之花!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
《老子·三十六章》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姑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这就是说,想要压缩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加强它;想要废除它,必须暂且支持它;想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老子认为,这是实现“柔弱胜刚强”原则的重要方法和谋略。
上述谋略的用意在于,当敌我力量悬殊过大,敌人处于强盛之势时,或强手的企图没有完全暴露时,不要急于与之较量,应该等待时机,创造条件、措施:如以骄纵敌志,或待敌懈怠失去警觉之时,然后再采取行动,战而胜之。
其一,郑庄公待机挫败夺权阴谋。东周时期的郑庄公对同胞兄弟共叔段企图里应外合,篡夺政权本已察觉,他不但不制止,反而许之封地以筑城,对共叔段的阴谋装着无所谓的态度。其母姜氏请求封其弟段于京地。公子吕上谏阻止,郑庄公却故意作姿态说:“母亲姜氏希望这样,不满足她的要求就会不得安宁。”有人报告说,共叔段正在加紧招兵买马,训练士兵。郑庄公却说,共叔段为郑国操练兵马,劳苦功高;有人禀报说,共叔段占领了京城附近的两个小城,公子吕请庄公出兵讨伐,庄公却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直至共叔段和其母亲姜氏的阴谋完全暴露后,郑庄公才决定收拾他们,然后周密布置,在共叔段和其母亲姜氏公开谋反之时,采取果断措施,挫败了共叔段的夺权阴谋。逐共叔段出国,流放姜氏于城颖(今河南临颖县西北)。
其二,齐桓公待机诛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一句成语,可见,庆父是死有余辜。鲁庄公晚年,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庆父为了夺取王位,杀害国君,制造内乱,国家不得安宁,引起公愤。他收买刺客杀死公子般,立年仅8岁的闵公为国君,实权却操在自己手里。闵公是齐桓公的外甥,请求齐桓公帮忙。齐桓公了解情况后,想派兵把庆父干掉。大夫仲孙湫建议:不要着急,要等待时机成熟时,即等庆父再干坏事时再诛掉他。不久,庆父又派刺客杀死了闵公,国人动怒,包围了庆父住宅。齐桓公随即派兵三千,火速赶到鲁国立公子申为国君,庆父被扣押回鲁国途中自杀身亡。
其三,魏宣王的先予后取。据《韩非子·说林》记载,春秋末期的晋国,以赵、魏、韩、智、范、中行等6家势力最大,史称“六卿”。范、中行两家被兼并后,智伯向魏宣王提出领地要求。魏宣王当即拒绝。魏宣王的谋士任章献计说:“请不要正面拒绝智伯,不妨满足他的要求。他尝到了甜头后,一定会骄傲得意,更加贪得无厌,四处伸手。到那时,其他大夫必然会不满,从而促使各家联合起来收拾一个孤立又骄傲轻敌的智伯,他的性命还能保得住吗?”魏宣王依任章的策略,划出了一些土地给智伯。后来,智伯果然被赵、魏、韩三家所厌。魏宣王不但收复了失地,还分得了更多的土地。
其四,越王隐忍伺机灭吴国。《韩非子·喻老》篇在阐述和发挥《老子·三十六章》中的谋略思想时,借用历史故事来说明之: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之后,越王勾践就成了吴王的奴仆,吴王以为吴国可以争霸天下了。但是,越王虽遭失败,却决心在将来战胜吴王。在周敬王36年(公元前484年),吴王出兵讨伐齐国时,越王却派兵支持吴国在艾陵打败齐国,还亲自去吴国祝贺,并带着许多宝物贿赂吴国君臣。吴国君臣个个喜气洋洋,得意忘形。只有伍员识破越王勾践的用心企图。周敬王38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在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会盟,争得霸主。而此时,越王却在吴王率兵远征之时,率兵大举攻吴,大败吴军,并最终灭吴。
在条件不具备时,弱者对于强者、优势者而言,必须暂时交出、放弃或者给予强者,先隐忍、等待,创造条件,最后再采取行动,把它夺回来。先“予”是手段,后“取”才是目的。一切的给予,都是以取为前提,都是看对大局是否有利。如前所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多数时期是处在弱势、劣势条件下,为了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调动并歼灭敌人,我军总是先放弃一些地方,让敌人背上沉重的包袱,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作战原则,最后反而更牢固、更长久地占领了城市和失地。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辩证法的历史。
《老子·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卑而骄之,乃反用老子上述思想演绎而来。老子认为,轻敌必败,因为轻敌则轻战,轻战则必骄,骄则必败。所以,老子说轻敌,就要丧失他的三件法宝(慈、俭、不敢为天下)。敌我两军对阵,我应该以退为进,出于不得以而应战,进行反侵略战争。这样,反战的一方则有哀心,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对敌,就一定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这就叫哀兵常胜。
骄者,多因修养不足,性格缺陷所致。如火气太盛易骄;学问不足易骄;财大气粗易骄;恃兵力强大易骄而轻敌,等等,不一而足。卑而骄之,主要是以谦卑之言行、手段或物资货品等,使敌方更加骄狂、轻敌。《百战奇法·骄战》篇曰:“凡敌人强大,未能急取,须当卑词厚礼,以骄其志,俟其有间可乘,而后破之。”骄将必败,骄军必败,已是历史的经验了。
其一,单于冒顿纵敌而灭之。公元前207年,在匈奴的单于部落里,太子冒顿弑父自立。兵力强盛的东胡部落首领,派使者前来无理索取千里马,冒顿以睦邻友好为由,说服君臣,恭敬地把一匹珍贵的千里马送给了东胡。东胡首领以为冒顿不敢惹他,便得寸进尺,又向冒顿索取美女,冒顿仍不顾君臣的反对,又把心爱的美女送给了东胡。东胡首领越发骄横,接着又提出了领土要求。冒顿认为,是制止东胡首领的欲望的时侯了。于是,他突然领兵袭击东胡,东胡从来就轻视冒顿,毫无戒备,结果冒顿突袭成功,东胡遂亡。
其二,关羽因骄横败走麦城。三国时期的关羽,武勇盖世,但是当发展到骄横之时,导致失荆州、走麦城之败,为千古所耻笑。初时吕蒙与关羽长期对峙,因荆州兵马整顿,沿江修烽火台,吕蒙寻思无计,托病不出,陆逊献计说:“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惟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病辞职,以陆口之任让给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吕蒙遂用其计,孙权乃召吕蒙回首都建业养病,并任命年青而没有多大名气的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代替吕蒙驻守陆口。
陆逊到任后,马上修书一封,并备名马、异锦、酒礼等物,派遣使者赴樊城拜见关羽。关羽不但没有识破其计,反而指着来使说:“孙权见识短视,用此孺子为将”。根本看不起陆逊。来使体伏地告诉关羽说:“陆将军呈书备礼,一来与君侯作贺,二来求两家和好。幸乞笑留”。关羽拆书看,书信言词极其卑谨。关羽看后,仰面大笑,命令左右收下了礼物,打发使者回去东吴。自此以后,关羽遂对陆逊放松了警觉,并把驻荆州的大半兵马调到樊城听命。陆逊乘机派军队假扮客商,驾船在烽火台下避风,半夜偷袭蜀军烽火台成功;又以降军赚开荆州城门,轻而易举地攻下了荆州。刚愎自用的关羽,在吴魏军队的夹击下,仓惶率残部败走麦城,落得遭擒被斩的可悲下场。
其三,田单哀兵破燕军。公元前279年,齐国田单率军被燕军围困于即墨,他采取了一系列战胜燕军的谋略。哀兵之计是其中之一。田单宣传说:“我最怕燕军俘虏齐军士兵后,把他们的鼻子割掉,再把他们放到攻击部队的前头,那样,即墨就要被攻破了!”燕军听了以后,果真这样做,令人把俘虏的鼻子全割掉,推到阵前恐吓齐军。城中军民看到被俘虏的士兵鼻子全被割掉,异常愤怒,死守不屈。田单又派间谍宣传说:“我最怕燕军挖即墨城外的坟墓,那会使城中军民人人寒心,失去斗志。”
燕军不仅下令挖即墨城外齐人的坟墓,还焚烧骸骨,威逼齐人投降。城中齐国军民见此情景,悲痛之极,决心与燕军决一死战。田单看到高昂的士气已经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候,便指挥齐国城中军民大举反攻,燕军溃败,齐军很快收复了所有的失地。
其四,金太祖“哀兵”大胜辽军。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攻占了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辽国皇帝耶律延禧暴跳如雷,亲率大军70万进行讨伐,并令驸马萧特末带领骑兵5万进到斡邻泺会攻金兵,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感到压力巨大。
为了鼓舞士气,同心协力对敌作战,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便采用哀兵之计,激励士气。他从腰间拔出佩剑,在自己脸上乱画一通,仰望天空,然后痛哭流涕地说:“当初起兵时,是因为不堪受契丹族的压迫,希望自立一国,免受欺凌,没想到引起了辽国运用全国兵力来征讨。现在大祸临头,死在眼前。要想生存,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动员全族人员齐心协力,决一死战,争取死里求生;另一条就是杀了我全家老小,前去投降,或许可以得到辽国的宽恕。何去何从,请大家定夺”。各部首领看见阿骨打血泪横流,悲愤交集,也都泪流满面,慷慨激昂地说:“大家都是为了女真族的独立,自愿参加起兵的。现在事已至此,只有决一死战。我们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誓死听从您的将令”。凭借这种万众一心的决心和勇气,阿骨打率部最终以寡击众,大胜辽军,这一胜利,大大改变了辽、金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为下一步金灭辽奠定了基础。
《孙子·作战篇》云:“杀敌者,怒也”。《百战奇法·怒战》曰:“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这就是说,要把“哀兵”上升到军事谋略的高度来认识。“哀兵”的运用形式要因敌而宜,不能一刀切。有的本来能攻,却故意装着不能攻的样子;有的能守,却装着不能守的样子;有的本来有很强的战斗力,却假装没有战斗力,等等。以此迷惑敌人、骄纵敌人,陷敌于被动地位。“哀兵”之所以常胜,是因为“哀兵”之形,能造成敌方的骄纵或轻敌心理,而己方因为处于受压迫、受欺凌的地位,必然会激发满腔悲愤而化作战斗力,因而能战胜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