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据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第三》记载,孔子在拜见老子后,告诉他的弟子们说:老子像一条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庄子对老子的思想最为钦服、推崇,认为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孔子和庄子,与老子同时或稍后,他们发自内心地如此赞誉老子,这能不令人深思?
关于《老子》的作者与成书的年代时间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这主要源于司马迁《史记》中记载了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三个名叫“老子”的思想家,一是春秋末年周朝的李聃,另外两个是战国时期的楚国的隐士老莱子、周朝太史儋。第一,从时间上考证,《老子》的作者为李聃,比较符合史实。为什么呢?根据《史记》、《庄子》、《吕氏春秋》、《说苑》、《孔子家语》、《白虎通》等文献有关老子事迹的记载,老子比孔子年长,孔子曾数次当面向老子李聃请教道或礼的问题。虽然老子的生卒时间不详,但孔子的年龄是有载可考,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活了73岁。以此推想,老子比孔子早出生50年以上大概是没有问题的。而周朝太史儋是在孔子死后129年会见秦献公的。老莱子、周朝太史儋均没有见过李聃。
第二,从《老子》的内容来看,《老子》的作者也是李聃。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听有人说,老莱子是楚国人,著书15篇阐述道家思想的作用,“与孔子同时云”。但对李聃,司马迁却没有用听说、怀疑的口气,而肯定又详尽地说:“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由上可见,《老子》为李聃所著,是可信的。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掘出一批帛书,其中有用墨笔抄写的《老子》书甲、乙两部(参见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内容与今本《老子》大同小异,只是内容编排的顺序上有所不同。帛书《老子》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甲本用圆点作分章符号,乙本篇尾标有《德》、《道》篇题。据马王堆三号汉墓发掘帛书整理小组考证:甲本系抄写于汉高祖刘邦称帝前,乙本抄写于汉文帝即位前。楚国境内一个轪侯的子弟的墓里能葬入《老子》抄本,这说明《老子》在西汉初期已经影响很大,广泛流传。身为汉武帝时代太史令的司马迁无疑亲眼见过并认真读过《老子》这本书。所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说:“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否则,他既不知道有上下篇,也更不清楚《老子》全书是五千余言。
老子在周朝首都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他是掌管藏书室的史官,使他有便利的条件阅读大量别人看不到的各种图书典籍。因此,老子通晓政治、历史、礼乐、天文、地理、人伦等。公元前516年,周朝王室发生内乱,各地诸侯纷纷造反,与周朝王室分庭抗礼,老子无辜蒙受失职之责。老子看到周朝日趋衰败,于是便离宫归隐,西出至函谷关时,遇到负责守关的周朝大夫也喜欢道家思想的尹喜,尹喜一再对老子说:“您就要隐居了,请您勉其为难,为我写一本书吧!”老子为尹喜的行动所感动,故以历史上王朝兴衰成败,天下百姓安危祸福为借鉴,溯其源,著成《老子》一书,共5000余字,然后才离去归隐。后来,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作过魏国的将军,被封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官。李假的儿子李解是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而居住在齐地。
在汉代以前,人们称道家为“黄老”之术,即将黄帝和老子并称,且把黄帝排列在老子之前,这说明老子的思想有一大部分源于黄帝的思想,换一句话说,老子的道家思想继承了黄帝的某些思想。民间至今仍盛传《黄帝阴符经》、《黄帝内经》等书,现在虽然已经没有黄帝的著作存世,但从其它历史文献中仍可发现老子确实从黄帝的著述中汲取了一些思想养料。如《列子》载,“黄帝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而《老子》第6章则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庄子》中也有记载黄帝之言的,如“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等等。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历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互相排斥,笔墨官司不断,庄子可以说是批判孔子儒家学说的急先锋。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儒家则提倡仁义,主张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看来,这两派学术观点各异,但出发点和归宿点却是一样的,即希望用自己的学术思想教育和影响国君与民众,从而达到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目的。道家和儒家完全可以互补,各取所长,为我所用。这方面,孔子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史记》、《庄子》等史籍中,多处记载孔子曾向老子多次请教道或礼的问题。可以想见,当时孔子是非常虚心地想从老子的丰富智慧中汲取思想养料。
由于孔子一生学问志在研究仁义、礼乐的治世之道,而未进入老子的真正的修道而体道的境界,所以,对老子所谈的“道”之理深感玄奥难懂,而惊叹老子像龙那样变幻莫测。但孔子还能将老子的“无欲”、“不争”、“柔弱胜刚强”、“慈、俭”、“无为”等道家思想原则,融汇为儒家的“中庸”之道中。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述,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南宫敬叔到周朝都城洛阳,向老子请教有关如何恢复“周礼”的问题。孔子带了一只大雁送给老子,作为第一次见面礼。这是有文化的送礼,老子认为,这是他们“互相以礼取义之物”,不像一般人那样是“以礼取利之物”,老子和大雁亲热几天以后,就把它放回到大自然了。
孔子先谦虚地说:他已经意识到恢复礼制的重要性,但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将它的重要性准确地说出来,特别是不能从周礼的典籍上说出,所以特别来请教老子。
关于周礼问题。老子也非常谦虚地说:“对于周礼,我也只能说是略知一二。古礼上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祈祷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老子饮了一口茶,停顿片刻继续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是的,天下如果没有叫人往好上去的规矩,而是谁想咋干就咋干,乱来一气,胡来一气,那不成了和禽兽完全一样了吗?像你说的,那个人在喝酒时掀翻桌子,说句笑话,如果不以礼的尺子去量一量,而那个人进一步无礼,让他在摆好酒席之时去尿洒一桌子,人人如此,天下的酒席不都成了无法下肚的尿席了吗?…….
“这是笑话,这是笑话!”说到此,老子连声开心地大笑起来。孔子不仅没有笑,而且流涕,他感到异常欣慰,他多年想听到而未听到,老子的话有高度,而且深入浅出,生动感人,孔子自言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接着,老子又回答了孔子关于酒席的人数和设置的礼节问题。老子说:“我认为周礼说的一席8人为好,有其道理。一席之上,要设两个表示最崇敬的位子让宾客坐,此座位算作自然中的‘天’;设两个较次一点的位子,让两个主要的陪伴者来坐,这两个陪伴者叫做‘介’与‘馔’,好比自然界中的阴与阳;设3个再次一点的位子,让3个起名叫众陪伴的人坐,这3人好比是自然界的日月星,也叫三光;最次的一个位子,是主人坐,这个位子好比是自然界的地。这样8人,组成一个自然界,合乎天的规定,最为适宜。据古籍上说,那就是:‘立宾以像天,立主以像地,立介馔以像阴阳,立三宾以像三光,古之制礼也’。至于说到宾客刚到之时,如何对他们礼让接待,古籍上也说得很清楚:‘主人拜迎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至尊让也;盥洗扬觯,所以致洁也;拜至,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老子认为,做到这样的尊让洁敬之礼,人们就不会争斗,社会就能和谐,天下就会太平。
老子还特别详细地回答了孔子关于如何实施孝敬父母礼节的问题。老子说:子女孝敬父母应该做到,或者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冬天温暖被褥,酷暑清凉床席,晚上铺整床铺,早晨起来问安(“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2.见到父亲的朋友,父不叫近前,不要近前;父不叫退出,不要退出;问你话就答,不问就不言语。
3.外出向父母告辞,归家向父母告回,出门远游要使父母知道所去的地方,学习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学出成绩(“出必面,反必告,所游必有常,所学必有业”)。
4.与父母同住,别占尊贵的主房;与父母同坐,别占正中的尊位;与父母同行,别占正中的道路;与父母同站,别站门口正中(“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5.“父母存,不许有以死,不许有私财。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必有婉容。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6.孝顺的子女对待父母最重要的主要有三大方面:“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老子认为,孝爱是立身之本,可以衡量一个人是否真伟大,爱黎民得伟大,爱黎民而不爱黎民中的自己的父母者不是真伟大。
孔子听着老子的讲话,连声叫好,拍手喝彩,连连点头,一脸钦佩的笑容。
过了一会儿,老子又一一准确、明白和生动地回答了孔子关于朝拜礼、婚礼、祭祀礼、丧礼、亲友来往礼、经商买卖礼等。孔子听完老子关于讲解“周礼”的问题后,向老子表示,他决心回到鲁国执意不折不扣地恢复周礼,据理力争,说服国君,甚至不惜一死,进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安邦平天下。
老子看得出来,孔子是一个正直、坦率的好人,是一个有德的善者,但就过于外露,这未免有点不合史辙呵!出于关怀,也出于爱护,老子还是坦诚地提醒告诉他:“您所说的周礼,制定它的人早已死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适当的时势就出仕,遇到不适当的时势就隐居起来。我听说,会做生意的深藏货物,看去好像什么也没有,君子具有很大的德行而表面上却好像愚钝。除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除掉您雍容华贵的风度和过高的志向吧!这些对于您都没有好处。我要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很明显,老子对孔子要不折不扣地恢复周礼是持批判态度的。
孔子对老子泼给自己头上的凉水,不但没有感到生气、难堪,反而被感动,连连点头说:“是的,是的,先生的话确实是肺腑之言,一片真心。”
孔子离开周朝都城洛阳回到鲁国后,向他的弟子们谈起对老子的看法,认为老子是一条龙,深奥莫测。他说:“对于鸟,我知道它能飞;对于鱼,我知道它能游;对于走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罩住它,会游的可以用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无法知道了,它能潜深水悠游四海,它能乘着风云而上青天。我今天见到的老聃,他就像一条龙!别说捉它,连琢磨都琢磨不透啊!”
孔子被誉为“圣人”,而老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一条龙。难怪孔子所尊敬的第一人就是周朝的老子李聃,“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参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庄子》“天运”、“刻意”、“知北游”等篇中记述,孔子到51岁时还没有领悟到“道”的精神,于是他前去拜见并求教于老子。老子看见孔子后便问:“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者,你恐怕已经领悟了道的精神吧?”
孔子回答说:“至今还未能得到。”
老子问:“你是怎样寻求道的呢?”
孔子回答说:“我在规范、法度方面寻求道,用了5年的功夫还没有得到。”
老子又问:“你又怎样寻求大道的呢?”
孔子说:“我又从阴阳的变化来寻求,花了12年的时间还是没有得到道。”
老子告诉孔子说:第一,道,是不能用来进献的,也不能用来奉送的,再是不能用来传告的。无心却适应,这就是道;调和而顺应,这就是德。而道与德便是帝业兴盛的凭藉,王侯兴起的规律。第二,要领悟“道”的博大精神,你首先得斋戒静心,疏通心灵,清扫你的精神垃圾。具体来讲,就是要彻底去除一切贪图利禄、名声和权势的欲望。老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利禄、名声和权势,便会唯恐丧失而整日战栗不安,而放弃上述东西又会悲苦不堪,而心中全无一点鉴识,眼睛只盯住自己所无休止追逐名利等东西,这样的人的心灵的门户就永远不可能打开,因此就永远得不到道。
还有一次,孔子为宣传他的“仁义”、“礼乐”等儒家思想,周游卫、宋、郑、陈、蔡等列国,因到处碰壁,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孔子深感困惑无奈,因而又一次回来向老子请教。他对老子说:“我研修《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已经很久了,熟悉了旧时的各种典章制度;用违反先王之制的72个国君为例,论述先王治世的方略和彰明周公、召公(周公、召公系周武王的两个弟弟)的政绩,可是一个国君也没有采用我的主张。实在难啊!不知道是人难于规劝,还是大道难于彰明?”
老子说:“幸运啊!你不曾遇到过治世的国君!六经,乃是先王留下的遗迹,哪里是先王的本原!如今你所谈论的东西,就好像是足迹;足迹是脚踩出来的,然而足迹难道就是脚吗?”接着,老子用水鸟以眸子相诱、虫以鸣叫相诱而交合受孕生子的比喻,说明“本性不可改变,天命不可变更,时光不会停留,大道不会壅塞。假如真正得道,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受到阻遏;失道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此路不通。”
孔子一听就明白,老子实际上是在含蓄地批评他,批评孔子没有顺应自然界和时代潮流的社会发展规律,总是往后看,希望现在的国君采纳前朝社会的政策、制度等。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西周社会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转变时期,原来西周社会的那一套制度、法规、礼乐等已经过时。此时的孔子,还去向东周列国国君推销奴隶制社会早期的那一套制度、法规、礼乐等,当然会遭到东周列国国君的的强烈反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孔子的思想不与时俱进,思想太保守了。
所以,老子说孔子没有真正得道,而且是一个失道的人(“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庄子·天运》)。孔子一生想往的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西周(《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由于他是“信而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可以想见,孔子的思想是比较保守、落后的。因而,他周游东周列国宣传他的仁义、礼乐等,到处碰壁,也就不难理解了。后来,孔子也觉悟了,他说:与其去东周各国游说空洞的理论,不如在世时研究历史进行评论褒贬。因此,孔子改由潜心撰写《春秋》这部经典,上阐明三王之道,下辨别人事之纪,扬善贬恶。因而,司马迁说:“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春秋》所记的历史时间)。”(《太史公自序》)
孔子听了老子的批评后,三个月闭门不出,深刻反省。之后,再去拜见老子,说:“我终于得道了。乌鸦喜鹊在巢里交尾孵化,鱼儿借助水里的泡沫生育,蜜蜂自化而生,生下弟弟哥哥就常常啼哭。很长时间了,我没有能跟万物的自然变化相识为友!不能跟自然的变化相识为友,又怎么能教化他人呢!”老子听了后说:“好。孔丘得道了!”
由上可见,老子的“道”的本质与核心,就是顺应自然变化发展之规律,与时俱进。
老子是对孔子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个思想家。实际上,孔子也从老子的思想中汲取了不少有益的智慧养料来丰富充实儒家思想。《老子》第十四章说:“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夷;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微”。《中庸》章句则云:“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老子》第四十七章说:“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中庸》则云:“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老子》第六十五章为“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而《论语》中则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子》第六十三章中有:“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论语》中则云“或曰以德报怨何如?”或曰,显然是引用《老子》之言。其它文献中也有不少地方孔子引用《老子》思想的记载,这里就不一而足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许多积极的智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