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公德教育

一、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公共生活的实践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而不断进步。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和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功能,它不仅对于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且对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社会公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文明成果沉淀和积累的产物,是社会道德体系最基础的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做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同时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任何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这就要求社会公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轻易改变,便于人们谨记和遵守。新形势下,我们提倡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人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虽然文明礼貌的要求和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但是一些最基本的文明礼貌却是相通的。比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自觉杜绝说脏话、随便猜疑、欺骗他人等恶习。比如,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们与外国友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了解、掌握对方的风俗习惯,尊重对方的礼仪就是最基本的文明礼仪。

助人为乐。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大家乐于相助,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给予热情和真诚的帮助与关怀。既要有“我为人人”高尚情怀,又要有“遇难相帮”、“见危相救”的自觉行动。“爱人者人恒爱之”,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支持他人,多献一点爱心,多添一份真情。

爱护公物。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其重要的内容,尤其在公共场合更要注意,要爱护公共财产不受侵犯。既要爱护本单位的公物,做到公私分明,不占用公家的财物,不化公为私,避免“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的想法。又要爱护公共设施,避免公共财物出现“信手题词”现象。同时,也要敢于同侵占、损害、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敢于“说不”,敢于揭发。避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保护环境。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整洁、舒适和干净,是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的重要条件,能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一方面,要增强环保意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还要“绿水青山”。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科学的判断,增强环保意识。另一方面,要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不是大而空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琐事中,如及时关闭电源、适度消费避免浪费、拒绝一次性餐具、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等,努力养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遵纪守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对公民行为的必要约束及规范,是对道德的补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首先要知法,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公民的法制意识,明确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其次要守法,坚决杜绝知法犯法、明知故犯,自觉用法纪来指导和约束自身的行为。还有要护法,自觉履行法纪规定的义务,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各种违法乱纪现象作斗争,敢于扶正祛邪,努力为他人、也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认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前置条件。当前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可以从主客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客观方面来看,时代背景导致的体制的缺失是造成社会公德失范的重要原因。社会公德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经济运行环境和社会政治制度影响着公德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塑造。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转轨、社会加速转型期,经济体制在转变,社会体制在转型,道德规范在转换,相应的体制建设比较滞后。而好的社会体制可以把坏人变成好人,坏的社会体制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在奔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体制出现了真空:传统体制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破坏,但新的合理体制一时未能建立起来。于是体制上的真空便为道德上的真空大开了方便之门,“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从主观方面来看,道德的真空、信仰的缺席、主体意识的丧失以及法制意识的淡漠是造成社会公德失范的根本原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体制建设的不健全,今天的人们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正在急剧下降,以往那种“小家”“大家”同为一家的观念渐渐地被“小家”与“大家”的矛盾所代替,私德与公德不再是相通的,而更多的成为了一种对立关系。而社会的认同感的欠缺,必然带来法制观念、规则意识的淡漠。乱扔果皮纸屑、违章驾车、投机倒把、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澡堂水池小便,等等,都是法制意识、规则意识欠缺的表现。

3.如何推进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失范的治理,绝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也绝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一项全民共享共建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担当。

第一,精心打造载体,治理社会公德失范。就现阶段来讲,打造社会公德构建载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精心打造社会公德教育载体,建立科学的社会公德融入国民教育的运行机制。当前,我国社会公德教育形式较为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教育体系缺乏系统化、标准化,致使社会公德教育职责不明、质量不高。其次,精心打造舆论宣传载体,建立高效的社会公德传播机制。应该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在传播社会公德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媒体传播社会公德主渠道作用的运行机制。再次,精心打造制度载体,建立科学的社会公德保障机制。公德失范的矫正,社会公德的有序运转,必须依赖于制度的刚性保障。如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第二,找准切入点,注重社会公德建设的实效性。注重社会公德建设的实效性是治理社会公德失范的突破口。一方面,加大违反社会公德的惩罚力度,遏制违背公德行为。既要适度惩罚,更要长效惩罚、重点惩罚。对关系全局或者某一阶段性的违背公德的难点、热点问题,要加大惩罚力度。另一方面,重点关注急剧发展的、有重要影响的新生力量,如将“网德”纳入社会公德建设范畴。当前网络道德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亟需引起重视。加强对网络上信息内容审核,净化网络空间,宣传网络文明。还有,要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见义勇为表彰奖励工作,大力宣传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尤其是对因见义勇为而伤病者,应由政府建立医疗保险,尽可能使其终生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以弘扬社会正气,提高人民群众见义勇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

第三,夯实保障力量。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公共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充实和完善社会公共生活设施。实践证明,完善社会公共生活设施可以有效降低违反社会公德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要不断壮大社会公德维护者、监督者和惩戒者的队伍,即人员队伍建设。我国很多生活领域均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城管队、治安队、质检科、卫生监督局,等等,但对社会公德的行为却缺乏维护者、监督者和对违反者的惩罚者。因此,对严重破坏和干扰、妨害公德建设的人和事,我们很多时候都因“名不正言不顺”,“不好意思”说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