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涉及到三个递进的概念: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绿色GDP。这三个概念是人们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并正成为中国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路径。
生态经济这一命题,是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提高而提出来的,是时代发展使然。早在马克思写作《资本论》这部鸿篇巨著时,人类社会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问题还处于演变、积累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需求相对较小,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模和程度也较小,生态与经济的矛盾远未像今天这样尖锐,至少还未影响到全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所以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时,就舍弃掉了与此关系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因素,而不可能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同生态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但要看到,马克思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学手稿》,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中都深入研究了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以农业与生态的关系为红线,对自然再生产本身和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结合作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们强调,经济再生产必须依托、维护而不是破坏、阻碍自然力,保证自然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他们认为,在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中,农业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结合最紧密的部门。如果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再生产,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也导致经济再生产失去了前提。他们设想,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将能自觉和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促进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结合。
生态经济最初被视为经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农业经济的生产,要与生态发展相适应。提出生态经济概念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把生态从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变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基本生产要素。现代生产力系统,应是一个既包括经济体系,又包括生态体系在内的“人—社会—自然界”巨大系统。离开了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再生产及整个社会再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生态经济强调农业生产要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相促进,与自然生态保持一种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绿色经济是生态经济概念的进一步深化。那就是把生态经济的概念扩大到社会经济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使社会经济再生产与自然环境再生产实现有机结合。所以有人干脆把绿色经济称之为现代生态经济。
在当今,绿色经济的发展正呈现引人注目的四大趋势:
一是绿色经济发展从农业部门的生态化向一切非农业部门生态化急剧转变。特别是生态工业浪潮更是迅猛。从绿色食品到绿色用品,从生态玩具到生态文具,从生态时装到生态住宅,从绿色汽车到绿色飞机等,极大地改变着现代工业发展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走出了一条现代工业发展的绿色道路。
二是绿色经济发展从发达国家、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及一切国家转变。应该承认,发达国家先于发展中国家把绿色经济提上议程,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重新审视本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正反经验,敢于直面某些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发展中国家为自己的有毒垃圾倾销地的残酷现实,痛切地认识到:日趋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将对发展中国家构成更大的潜在威胁,再不能干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经济发展,祸及子孙后代的蠢事。
三是绿色经济发展从单一发展目标向多元多层次发展目标转变。绿色经济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多层次趋向非常明确,是市场经济目标与生态经济目标的有机统一。在财富目标方面,从单一物质财富目标向物质财富和生态财富双重目标转变;在健康目标方面,从单一的生理健康目标向生理健康目标与心理健康目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代谢过程的多元健康目标转变;在文明目标方面,从单一的物质文明目标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多元目标转变。
四是绿色经济发展从单一的市场竞争模式向市场竞争和生态竞争“双重竞争”模式转变。目前,在世界逐步取消全球多边自由贸易的关税壁垒情况下,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和环境优势实行的“环境标志”,即进口国家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人类健康为由限制进口的措施,正在成为最大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因不符合环境法和环境指标的要求而将成为竞争的失败者。有鉴于此,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应对发达国家生态竞争加市场竞争的新一轮竞争,结合本国实际制定了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紧构筑自己参与全球竞争的“绿色屏障”。如中国强调社会经济发展首先要着眼于人,注重其赖以生存的土地、环境、资源和与世界经济发展大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并把社会稳定发展与自然供需两大平衡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石。
绿色经济的资源配置将遵循社会主义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全面需要(物质、文化和生态三大需要)规律和资源环境、人口与劳动最佳配置规律,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人—社会—自然界”协调发展规律。
有了绿色经济,自然就会产生衡量绿色经济的指标,于是,就有了绿色GNP的研究。传统的GNP是为经济总量的增加为尺子,而不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很多时候,经济指标增长的背后却有着严重的“生态赤字”。为了实现生态经济优先,一些国家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采用了绿色GNP公式,即绿色GNP=(现行GNP)一(自然部分虚数)一(人文部分虚数)。通过扣除“自然”和“人文”两大基本部分的虚数后的GNP,就较科学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进步。其中,应扣除的自然部分虚数包括六个方面,即: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退化与配比的不均衡,长期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经济损失,资源稀缺性所引发的成本,物质、能量的不合理利用所导致的损失等。而这六方面正是“生态赤字”的表现。
在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的情况下,中国也在积极创建绿色GDP核算体系。现行的GDP中只能看出经济指标,却看不出其背后的环境生态破坏,绿色GDP则扣减了环境和生态成本,其数据反映了国家的真实发展水平,能够为决策提供判断依据。我们急需一套能够修正地方官员决策的考核标准,这就是官员环保考核。官员环保考核应包括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环境质量变化、饮用水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投资增长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指标,还应包括当地政府对中央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将以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来调整单纯关注经济增长与过度消费的观念,为全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弱势群体的公共利益,为执政党的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