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英、美、新加坡:追求医疗公平各有高招

案例 英、美、新加坡:追求医疗公平各有高招

英国:国民卫生服务模式

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ystem,NHS)建立于1948年,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英国福利制度中最有特色的一项工程。NHS旨在为英国全体国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凡有收入的英国公民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按统一的标准缴纳保险费,按统一的标准享受有关福利。国家为NHS付账的82%来自财政,12.2%来自国民保险税,其余部分来自社会及慈善机构的捐款和少量的非免费医疗收入。

英国实行的是医药分离制,除牙科收取少量治疗费外,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下的医院门诊基本上不收费,约85%的处方药免费。儿童、孕妇、1年期的哺乳妇女、60岁以上的老人、低收入者和欠发达农村地区人群一律享受免费医疗。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级:基本护理机构、地区医院、教学医院。一般常见病患者就医必须先到基本护理机构看医生,然后根据病情的需要转到相应的上一级医院治疗。

这个看起来很美的公费医疗体制,有一个显著的弊病:效率低下,服务水平比较差。由于要看病的人很多,公立医疗机构并没有太多的热情去改进服务。病人在公立医疗机构做手术需要等待几个月是家常便饭,甚至一些被确诊为癌症的患者也要等上一年多的时间才有机会接受治疗。所以,即使有这样的福利,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享受。为了尽快看上病,或者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不少人不惜购买民营医疗保险或者到收费更高的私立医院去。英国医疗改革的方向就是引入市场机制,充分调动医院的积极性和活力,提高医务服务的效率。

美国:社会救助加商业保险模式

美国医疗体制的组成有三部分:保健医疗制度(Medicare)、医疗补助制度(Medicaid)以及其他的私人保险。其医疗体制以私立为主,医疗消费以个人为主。政府的作用只是提供部分医疗保障机制和资金,以公立形式为老年、病残、穷困或失业人口提供医疗保障,另外也以立法和治理的形式,规范高度市场化的医疗体制。美国的医保制度覆盖了近45%的美国居民。

美国的医疗体制以高度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盈利是医疗机构的主要目的。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就很难顾及公平。除去缴不起费用的老人和穷人,商业性医疗保险在普通人群中也不能实现全民医保。私人保险对薪金、职业等的要求,把一部分人排除在范围之外。兼职人员,或是小公司职员,有时很难享受公司团体医疗保险,但收入又难以支持高价的私人保险,于是成为无保险人群。

因为主要以市场化为主导,美国强调私立医院的发展,对公立的公益性医院的重视不够,这就导致了医疗总支出的增长速度很快,甚至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美国的医疗花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但用于公共卫生的支出只占总支出的3%。在强调医疗产业的市场化后,美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受到影响,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一味加大新药研制和针对疑难杂症研究的投资,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所以,美国医疗资源的公平性较差,但只要你有钱,尽可以享受各种高端技术、新型药物的最新服务。如何削减医疗赤字也是政府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新加坡:储蓄基金型模式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体制是储蓄基金型的代表,主要通过强制性的储蓄积累来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其医保制度最成功、最被人称道的地方,是包含了三个层次: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保健基金计划(Medifund),俗称“3M”。

保健储蓄计划设立于1984年,是一项强制性的全国储蓄计划,也是新加坡医保体系的基础。每个有工作的人,包括私营业主,都必须将每月收入的6%~8%存入设在公积金局的个人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本人及直系亲属的住院费用,直至退休。每月的缴费由雇主和个人各承担一半。

1990年推出的健保双全计划,专门帮助国民支付重病或长期慢性疾病的医药开销,由个人自愿投保,政府指定的商业保险公司承办,保费从个人保健储蓄中扣除,缴费标准随年龄逐渐递增。由于这一计划保费合理、保额可观,目前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0%。

而那些没有保健储蓄,或者储蓄金额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的贫困人群,则可以申请保健基金计划,这是由新加坡政府出资设立的信托基金。

新加坡医疗机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出资兴办的营利性综合医院,一种是政府、慈善机构建立的非营利医院,另外还有大量的个体医院和私人医生为公众服务。新加坡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覆盖全体居民,并制定了严格的病人逐级转院制度。如此规定,既坚持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也可以避免大医院、专业医生看“小病”的资源浪费现象。

新加坡的医疗收费由国家定价分四个等级。病人到医院看门诊需要自付50%的现金,其余部分由政府补贴。住院费用是由国家补贴、个人医疗保健储蓄账户和个人自付三者共同承担。根据病情等级不同,病人分别享受不同比例的政府住院费用补贴。

新加坡的逐级转院和病房分级制度更好地保证了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让更多的人按照个人的条件来享受相应的医疗服务,而政府尽可能地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其医院重组也激活了医院的经营机制,为国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总体上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都不是单一模式,而是以一种基本模式为主体、其他为补充的混合模式。而且,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国家敢声称自己已经完全解决了医疗保障的问题。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而每个国家随着人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变化,对于医疗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都导致各国都在不断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医疗保障制度上的相互借鉴日益成为各国的主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