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作为,既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无所不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直接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和我国的根本利益,涉及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涉及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涉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原则,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必要的斗争。这是变化中的世界对中国的客观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不扛旗不当头,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国际问题上没有声音,没有影响。邓小平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是有足够分量的。关键是要善于把握形势,抓住时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所承担的国际责任也越来越大,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希望我们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已经是一个政治大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在不长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那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分量还会加重。中国完全有条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有所作为。邓小平指出,世界政治格局在变化之中,不管怎么变,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自己贬低自己,怎么也算一极。中国会在今后的国际事务中起更大的作用。中国要在国际事务中怎样有所作为,应该加以研究。中国这几年采取的对外政策得人心,今后仍要以自己不称霸、不当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上树立一个榜样。不当头,不称霸,不等于无所作为。做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不仅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要在国际事务中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不仅要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搞好现代化建设,也要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邓小平还强调,一味退让,无所作为,不能有效维护中国发展所需要的和平环境,而且会越来越被动。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辩证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不是消极的方针而是积极的方针,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战略。韬光养晦不等于缩手缩脚,无所作为,而有所作为也不是到处伸手,四面树敌。说到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都是为了发展和壮大自己创造条件。因为对中国发展壮大制约最大的,不是国际因素,而是国内因素。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大国地位都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办好中国自己的事,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综合国力增强,就是中国最大的安全,也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所以,贯彻执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就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还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要处理好长远利益和暂时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等关系。
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是从中国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国际形势和国际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而作出的重要决策。这一对外战略方针不仅体现了邓小平这位大战略家的政治智慧和斗争韬略,更是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面前从容不迫,在西方大国的巨大压力下泰然自若,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希望中国出面当头问题上清醒冷静,在国际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沉稳坚毅的风采。它对于我们顺利度过那段严峻的时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社会主义仍将处于低潮,国际力量的对比仍是北强南弱。尽管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对国际事务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仍然必须继续贯彻执行这一对外战略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