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韬光养晦——邓小平外交谋略的指导方针

第九章 韬光养晦——邓小平外交谋略的指导方针

一、冷静观察

韬光养晦,意为收敛锋芒,充实自身。即“无形,则不可制迫也,不可度量也,不可巧诈也,不可规虑也。”其意是说,无形的东西是不能制服迫近的,是不能度量的,是不能以机巧奸诈对待它的,是不能按常规来思考的。而有形的东西,则易于遭到别人的算计或压制和遏制。面对世界走向多极化,西方反动势力对我加紧压制、遏制的复杂局面,大智大勇的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外交指导方针,使我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争得了主动,把握了机遇,广交了朋友,发展了自己。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风云突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到严重挫折。随着这些变化,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进入一个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施压和制裁。一时间,乌云压城城欲摧。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都面临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否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能否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向前推进,能否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定地走下去,成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邓小平纵览世界风云,高屋建瓴,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和高度的概括,以非凡的胆略和气魄,用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的语言,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方针。邓小平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

冷静观察,就是不急不躁,不意气用事,而是客观地分析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的变化,缜密思考,科学判断,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发展,不要为一时的局势动荡所迷惑,既不要被暂时的压力所吓倒,也不要头脑发热,要保持头脑冷静。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只有冷静,才能对动荡的国际局势作出正确判断,也才能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以便把握机遇,争取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表现。在国际形势对我有利的时候,要看到机遇,也要看到问题和挑战。在形势发生剧烈变化,不可测因素增多,矛盾突出的时候,要看到困难,也要看到光明。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同中央领导同志的谈话中,就提出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怎么看这个问题。当时,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西方国家欢呼“共产主义的大失败、马克思主义的大破产”,甚至有人断言中国将是东欧、苏联剧变的“多米诺骨牌”中的下一个。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对国际形势还要继续观察,有些问题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总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在纷纭复杂的形势面前,既不头脑发热,也不感情用事。要看到现象,更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看到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更要看到内在因素;要看到事物的现状,更要看到它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