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邓小平外交战略指导思想

三、邓小平外交战略指导思想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紧密联系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邓小平外交战略指导思想集中体现了这一时代特色。

(一)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邓小平外交战略指导上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

邓小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倡导者,他曾明确地表示:“我是实事求是派。”并深有体会地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泽东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可以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自然也是邓小平外交战略的思想基础。所以,邓小平在面对乱云飞渡、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诸多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时,始终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从国际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研究新对策,寻找新办法。“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从本质上讲,就是实事求是,这是合乎马克思主义原则的。”

以实事求是作为外交谋略的总的指导思想,首先表现在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就是全面分析成败得失,科学总结经验教训,为制定正确的外交方略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比如,中国共产党和欧洲一些国家工人阶级政党之间曾经建立了友好关系,但是后来却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政治观念的差异以及复杂的国际斗争环境而疏远了。对此,邓小平很客观地分析了这一段历史,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自己有相当的责任,我们确实也犯过对别的党指手画脚、强加于人的错误,我们也做过以“左”的思想评价别人和要求别人的蠢事,从而,影响了我党同其他党派的关系,也影响了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合作。我们应该吸取这样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尊重兄弟党的意愿、尊重别人的选择,不干涉兄弟党的内政。

其次是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就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的政治、经济、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现实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这正如他所说的: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这个构想是在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况下提出来的。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实践证明,只有按“一国两制”的方针收回香港、澳门,才能既实现祖国的统一,又保持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繁荣、稳定,从而振兴整个中华民族。再比如,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也是根据当今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实事求是,提出来的。这一著名论断,改变了过去我们一贯坚持的“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思想,而是把握时代主题,确定了广泛发展国际关系,努力促进和平,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的战略思想,并把争取世界和平作为我们对外政策的总目标。

1987年3月,在同美国客人谈话时,邓小平称自己为“实事求是派”。他说:国外有些人过去把我看作是改革派,把别人看作是保守派。我是改革派,不错;如果要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所以,我既不是改革派,也不是保守派,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同年7月,他又具体地说:“比较实际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这个评价是很客观的。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重申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可见,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之中的一根主线,是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总的指导思想。

(二)总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邓小平外交战略的中心内容就是一切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无论是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以及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还是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等等,其总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可以认为,邓小平所有的外交谋略思想和外交政策策略,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提出来的,也是为了实现这个中心而展开的。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1975年,在他主持党政日常工作期间,就提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全党的大局,大刀阔斧地进行各方面的调整,为发展生产服务,为实现现代化服务。刚进入80年代,邓小平就严肃地指出:“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总任务,我们是定下来了,决不允许再分散精力。”

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个总任务,邓小平提出了许多战略思想和一系列战略措施。尤其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他针对一些模糊认识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他要求我们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排除一切“左”的和右的干扰,大胆改革开放。他还针对一些思想障碍进一步提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告诫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同时也是密切联系世界发展的大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解决了世界上近五分之一人口生活改善的大问题,这自然是对世界发展的最大贡献,是对人类历史的最大推动。同时,中国发展强大了,由于其坚定地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永远不称霸,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最大贡献。不仅如此,中国强大了,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就增强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也就增强了,也就更有资格主持正义、坚持真理,更有能力反对强权政治,为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正常运行而贡献力量。中国的发展,不仅是稳定亚太地区和平的重要力量,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就是我们对人类的最大贡献。邓小平的一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不仅仅是国内的一般方针政策,而是具有深刻理论意义和深远现实意义的外交战略。

(三)总的战略原则是独立自主

坚持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点。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对独立自主思想有了更多的论述,并在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上进一步发展了独立自主的思想。1982年9月1日,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首先,搞国内建设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过去我们照搬他国的经验,也有过一些成绩,但总的来说是不成功的。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就是坚持从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革命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探索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开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实践。经验证明,强调“中国特色”,理论上是正确的,实践中是成功的。为什么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如何形成的呢?关键就在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排除国际社会对我们建设事业的不利影响和干扰,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一往无前地勇敢前进。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的实践并获得成功,就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结果。

但是,邓小平又辩证地强调指出,我们所坚持的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我们要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尽早实现现代化,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及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还要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其次,我们对外发展关系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实现真正的不结盟,不打大国的牌,也不允许别人打我们的牌。中国同任何国家都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自己利益的苦果。所以,邓小平曾将中国的对外政策概括为两句话:第一句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句就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我们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富贫,一律平等,各国都有权利独立处理自己的事务,反对干涉他国内政。我们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我们一再声明,只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之上,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才会是合理的,有益于人类进步的。在国际关系实践中,邓小平指出,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只有真正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原则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邓小平说:中国看问题不是看社会制度,而是看具体情况,根据具体情况,我们独立自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处理国家间关系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处理政党间关系也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一个政党对别国政党的言行说三道四,指手画脚,肯定是会出问题的。政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大国的党不能充当老子党,发号施令、干涉别国党的内部事务。中国共产党坚持按独立自主的原则处理同别国政党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对别国政党发号施令、说三道四,也不接受别国政党对我们的号令,不允许别国政党干涉我们的内部事务。中国共产党处理同别国政党之间关系的原则是: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四)总的战略方法是全方位改革开放

我们集中精力建设现代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其根本的战略方法不是别的,就是邓小平倡导的全方位改革开放。

改革是使我们更好地面对中国的现实,实事求是地改造中国的现实。换一个角度看,改革就是要转变机制、改革体制,进一步下放权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开放是使我们破除闭关自守的状态,打破霸权主义设置的障碍,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发展国家间、政党间的友好合作关系,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同世界各国的一切事务,实事求是地创造有利于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就是使我们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更坚定地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坚持改革开放是正确的、成功的。

再进一步地说,改革就是根据生产力的状况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根据经济基础的状况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自觉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部分,从而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开放就是通过积极的努力,寻求有利于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尽可能地寻找机会,充分利用和吸收一切对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资金和人才。这就是说,通过改革开放,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而闭关自守,只能是死路一条。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并不是一条措施,也不是一项政策,而是一项重大的外交战略,同时也是实现其他外交战略的总方法。正是通过这一战略的实施,其他外交战略才有所遵循,才得以展开,才有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