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邓小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邓小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的对外工作如同国内工作一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例如:如何正确地认识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如何认识国际形势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深刻变化;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如何估计经济、科技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如何调整我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如何使我们的外交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等。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鲜明而精辟地回答了上述问题,为我们开展各项对外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精髓。邓小平在指导新时期我国对外工作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本本主义和思想僵化,不断总结经验,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可以说,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贯穿于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邓小平具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他亲自领导和直接处理了我国对外关系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他的主持下,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正常关系,改善和促进了同欧洲的关系,增进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互信友好关系,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分别同英国和葡萄牙达成了关于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协议,实现了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丰富的外交实践活动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的基础。邓小平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我国的外交实践,解决了我国外交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他又对我国外交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深入的理论思维和理论概括,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邓小平外交思想。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形成过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当代中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分析国际形势,不断调整我国对外战略和政策的过程。

邓小平外交思想高屋建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实事求是。

——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作出重大调整。认为虽然两极争霸,世界充满矛盾,天下并不太平,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连绵不断,但国际形势总体上是趋向缓和的,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因为和平的力量在增长,所以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里,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第三世界国家应当利用这段时间发展经济,逐渐摆脱贫困落后状况。这就改变了过去“燕子低飞,山雨欲来风满楼”,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从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论断。邓小平深刻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其他许多问题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的趋势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却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障碍。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因为当代世界经济日趋国际化,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越来越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了。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这种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国际形势,对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利用这个历史机遇,我国可以在较长的和平环境中,集中精力、集中力量、集中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使中华民族迅速强大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强调对外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争取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改革和开放,在国内需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我们的对外政策,概括地说就是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要打破以往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划线的做法,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同一切国家,包括过去反对过我们的国家搞好关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来搞好国内的经济建设,抓紧一切时间发展自己。

——提出了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强调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决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我们的发展离开了国际合作是不可能的。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是一个战略问题。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为我所用。

——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作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自己利益的苦果。国家主权、国家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我们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谁侵略别人我们就反对谁。

——确定了在处理任何国际事务中,都要坚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指出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不称霸,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还是要有所作为。

——调整了对大国的关系,改变过去“一条线”的战略。强调在对外关系中,要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传统文化和民族习惯的差别。

——高度重视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并强调发挥其作用。强调加强同第三世界也就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关系我国长远战略利益的根本大计,要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我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中国现在是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与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第三世界国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前景是很好的。

——提出了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指出建立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使贫国愈贫、富国愈富,贫国和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是发展中国家解放和进步的最大障碍。应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解决南北问题,还应该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作为今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准则。

——指出了科学技术进步突飞猛进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强调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不能安于落后。

——提出了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找到了一个新的出路。认为世界上的许多争端可以用类似这样的办法去解决。提出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提出了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办法来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领海争端问题。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设想,是根据客观实际提出来的。我们有个钓鱼岛问题,还有个南沙群岛问题。

——强调要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处理党际关系。指出任何大党、中党、小党,都要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和经验,对别的党、别的国家的事情不应该指手画脚。对执政党是这样,对没有执政的党也应该是这样。各国党的国内方针、路线是对还是错,应该由本国党和本国人民去判断。

——坚信社会主义必胜,前途依然一片光明。指出尽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了教训,有了正反两个方面的比较,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强调在外交工作中要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原则问题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怕压力,敢于斗争;在策略问题上,要权衡利弊,不失灵活。注意把握好斗争的时机和分寸。在进行必要的斗争时,要注意阶段性,做到有理、有利、有节。遇到国际风云变幻时,要沉着冷静,处变不惊,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孤立、不怕制裁、不受挑动。对外表态,要深思熟虑,分寸恰当,信守承诺,说话算数。在整个对外交往中,要坚持平等相待,以理服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体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范,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我国的外交实践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英明的、正确的,是符合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