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审时度势各个击破

第四节 审时度势各个击破

审视和把握有利时机,预测和创造有利的态势,这是战场上准确把握战机,全力争取主动,以求战而胜之的基本要素,也是指挥员作战指挥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邓小平和刘伯承在与敌斗智斗法的战场上,常常是游刃有余地驾驶局势,机智敏锐地审时度势,适时稳妥地把握态势,从而在两军对垒的战争舞台上,导演了一个个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其间的指挥艺术,更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蒋介石看到了自己“黄河战略”的结局,“哑铃布势”式的重点进攻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于是他急忙乘飞机到郑州前线,亲自调兵遣将,他一面命令刘汝明部死守郓城、菏泽两城,并从砀山调来整编第六十五师和第一五三旅扼守定陶,共四个旅组成西集团,以吸引到刘邓野战军屯兵城下。一面从豫皖苏、豫北等地抽调整编第三十二、六十六、五十八师,连同原在嘉祥的整编第七十师,共十个旅组成东集团。两个集团由第二兵团司令王敬久指挥,企图以主力齐头并进,沿金乡至郓城公路北上增援,以整编第七十师向六营集推进,逼刘邓野战军于郓城、菏泽狭小地区背水作战,或逼使刘邓再返回黄河北岸去。从蒋介石兵力部署的态势上,刘伯承、邓小平一看地图就知道蒋介石要搞什么鬼把戏了。邓小平分析认为:鲁西南地区恰好是一个被黄河、运河和陇海铁路线切成的三角形地区。而郓城则位于这个三角形的顶端,是国民党军黄河防线的中心重镇,所以,蒋介石调兵遣将以增援鲁西南,企图就是控制郓城,瞰制鲁西南。鉴于上述态势,邓小平和刘伯承研究认为,敌人兵分两路,西弱东强,且西路郓城守敌整编第五十五师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战斗力比较薄弱,如果能够审时度势,把握战机,乘敌东路援兵尚未到来之机,集中兵力首先攻歼西路诸点弱敌,孤立王敬久集团,使强敌变为弱敌,尔后再转兵消灭王敬久集团主力,就可以彻底粉碎蒋介石的作战企图。于是邓小平、刘伯承决定将计就计,采取“攻敌一点(郓城),吸敌来援,啃其一边(定陶、曹县),各个击破”的战法。为实现这一决心,决定以第一纵队等部积极攻取郓城,吸引敌军增援,以第二、第六纵队迅速从敌东路、西路敌人之间疾进百余里,直插敌人纵深的定陶、曹县两城,乘敌第一五三旅立足未稳和尚未与菏泽之敌靠拢之际予以歼灭,并消除盘踞在曹县的一千余土顽。另外,又以第三纵队进至定陶以东之冉固集、汶上集地区待机,以便在攻歼郓城、定陶之敌后,及时投入割歼敌东路军的作战。

作战部署明确后,各纵队根据刘伯承、邓小平的命令分头行动。杨勇、苏振华指挥第一纵队以强行军的速度直奔郓城,首先驱逐了郓城外围各据点之敌,并于7月7日晚发起总攻,由于他们选择了敌人防御部署的薄弱而地形又对我有利的西门作为主攻方向,集中兵力火力突破一点,因而仅经一夜激战,就将守敌整编第五十五师师部及两个旅全歼,连同地方部队共一万五千多人,活捉中将副师长理明来。7月6日至9日,王近山、杜义德指挥第六纵队肃清了定陶城外围之敌,10日晚发起总攻,经五个小时激战全歼守敌。与此同时,陈再道、王维纲指挥第二纵队进占曹县,陈锡联、彭涛指挥第三纵队进至定陶以东郓城、巨野之间待命,刘邓大军摆开了北起黄河河边的郓城、鄄城,南至陇海路以北的定陶、曹县的广阔战场,粉碎了蒋介石置我于背水作战的被动境地的企图,长驱直进至敌军主力的侧背后而完全占据了战略主动的地位,为我审时度势,寻找和创造战机,各个击破东路之敌创造了条件。

一、敏锐度势,果断决策

古人说:“见利宜疾,未利则止;取利乘时,间不容息。先之一刻则太过,后之一刻则失时也。”其意是说,战机捕捉之重要,把握态势之不易,因为乘势行动是分秒不能差的,稍早一点,态势尚不成熟,稍迟一点,态势就会消失。所以孙子讲:“善战者,求之于势。”邓小平和刘伯承在与敌军事斗争中运用这一谋略思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郓城、定陶之敌被我全歼之后,东路援敌果然不敢贸然行动了。在巨野至金乡的百余里的地段上,由南向北摆成了一字长蛇阵。整编第七十师(第一三九旅(欠一个团)、第一四0旅)在最北面进至六营集,整编第三十二师(第一四一旅,第一四九旅)在中间进至独山集,整编第六十六师(第十三旅、第一五八旅、第一九九旅)在最南面进至羊山集,王敬久率整编第五十八师及整编第六十六师一部位于金乡,各敌彼此间隔十至十五公里左右,企图静观态势,稳扎稳走。

7月10日,毛泽东电示刘伯承、邓小平:“要放手消灭敌人,歼敌越多,对山东粉碎敌人重点攻势,及至尔后跃进大别山均极为有利。”根据毛泽东这一指示,刘伯承、邓小平进一步分析了敌人摆开的态势,刘伯承形象地比喻敌人“不是什么常山之蛇,名日率然,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头至,击其腰则首尾并至”。邓小平却从中抓其弱点,认为“敌人这是一字死蛇阵”,实际上它首尾难顾,各部自顾不暇,这正是利于我各个击破的态势,“此时不打,还待何时!”依据这种分析,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乘胜扩大成果,乘敌各部尚立足未稳,且布势分散的弱点,立即发起攻势,对敌实施各个击破。于是研究制定了具体作战部署:以第一纵队于13日进至巨野东南,由敌侧后发起攻击,切断敌三个师之间的联系,重点割裂、歼灭敌整编第三十二师,尔后再攻歼敌整编第七十师。以第六纵队经张凤集向东,以一部兵力切断敌整编第三十二师与整编第六十六师的联系,主力于14日进至薛扶集地区,协同第一纵队歼灭敌整编第三十二师,以第三纵队由汶上集地区向东,插至羊山集以南、以东、割歼敌整编第六十六师。以第二纵队由曹县地区向东北,首先歼灭谢家集地区敌整编第六十六师一部,尔后协同第三纵队割歼羊山集之敌。另外,还以冀鲁豫军区的第一、第二旅进至万福河以北地区,准备阻击可能由金乡来援之敌。抓住敌人“一字长蛇阵”这一有利于我围歼的态势,刘伯承、邓小平确定了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作战部署。7月13日拂晓,各纵队以长途奔袭的动作,迅速隐蔽地到达各自指定位置,在敌人还未及作出反应之时,就将敌人的“一字长蛇阵”切成了“蛇头”、“蛇腰”和“蛇尾”三个部分,并对其分别形成了合围态势。这是刘伯承、邓小平以敏锐度势,果断决策才争取到的极为有利的歼敌态势。

二、捕捉战机,主动歼敌

当我晋冀鲁豫野战军各纵队将国民党军东路各师形成了分割包围的态势之后,王敬久顿时惊慌失措,六神无主,不知何去何从。先是急令整编第六十六师、第七十师南北对进,向中间的整编第三十二师靠拢,随后又急令整编第三十二师向北接应整编第七十师,然后再一起向南与羊山集的整编第六十六师靠拢,这样的指挥调动,将分散三个据点的敌人搞得心神不定,犹豫不决,无所适从,不战自乱。邓小平认为,此时正是我应该捕捉的有利战机,抓住敌整编第三十二师向六营集运动,失去依托阵地的好打之机,务求首先将其歼灭于六营集地区。

六营集是一个只有二百多户人家的小村镇,缺粮少水。国民党军两个半旅蜂拥而至,一时间混乱不堪。占领村镇的敌人一面组织抢修工事,调整兵力,加强防守,一面又判明态势,寻找战机,准备突围。刘伯承、邓小平根据敌整编第三十二师的行动,为了更有效地消灭被围之敌,而不使敌人作困兽之斗,决定改变原来四面围攻的部署,而调整为“围三阙一”的战法,网开一面,虚留生路,纵敌突围,歼敌于逃路之中。7月13日拂晓,第一纵队隐蔽进至六营集、独山集以东狼山屯地区展开战斗行动:第一旅进占六营集以北陶官屯之线,向六营集逼近;第二纵进至六营集、独山集之间地区,切断了敌整编第三十二师与整编第六十六师的联系;第二十旅进至嘉祥以西之马官屯地区,切断敌之退路,并准备阻止沿济宁方向可能的增援之敌。第二纵队于当日中午歼灭谢家集之敌一个团以后,即向东协同第三纵队完成了对羊山集之敌的包围。当敌人企图向七十师靠拢时,我第一纵队当即捕捉住敌整编第三十二师于运动之中的有利战机,采取截击和兜击等手段割歼敌人。敌师部还是硬着头皮率部分残敌逃入六营集与整编第七十师会合了。敌第一三九旅企图在青纱帐掩护下改道经薛扶集东北向嘉祥逃窜,在我第十九旅的追击与第二旅、第二十旅和第六纵队第十八旅的侧击下,于14日晨被我军全歼于嘉祥以西地区。14日中午,嘉祥守敌第九十三旅惧怕被歼,其旅部率第二七八团向济宁逃窜,我随即收复嘉祥,此时,我第六纵队主力已赶到薛扶集地区,随即开始收缩对六营集之敌的包围,决心利用夜暗,乘敌立足未稳等战机发起总攻。

被围于六营集之敌,两个师猬集在仅有二百户人家的沙土村庄,既不能就地固定,又不能向南突围与整编第六十六师会合,唯有向济宁方向突围。针对这样一种态势,我又以第一纵队在六营集以东、纸纺以西的开阔地布设成袋形阵地,口向六营集方向“张开”,专用于网歼突围之敌。14日晚,我第六纵队从六营集西面发起猛烈攻击,敌几乎未形成抵抗,就利用夜暗和青纱帐作掩护,以整编第三十二师为左翼,整编第七十师为右翼,合力向东南方向突围。当敌逃出六营集夺路奔逃时,随即遭我第一纵队的四面围攻,顿时大乱,溃不成军,被我军全歼于六营集东南方向10公里的大洼地内。至此,六营集战斗胜利结束,敌一字长蛇阵的“蛇头”、“蛇腰”两个整编师师部及三个半旅被我相继各个歼灭。

三、乘势而战,务求全歼

战场上的造势,常常会产生巨大的威慑作用,使敌方产生紧张、恐惧、惊慌、疑虑、厌战、胆怯情绪和心理,引发其惶恐不安、心智不清、不知所措、犹豫不决等心理反应,导致指挥决策上的失时、失势、失理、失智、失误;从而乱其心,破其谋、泄其气,夺其志。刘伯承、邓小平指挥野战军以势如破竹,雷霆万钧之力,连续的斩“蛇头”、断“蛇腰”之役的胜利,使“蛇尾”之敌如惊弓之鸟,猬于羊山集避而不战。此时,刘伯承、邓小平认为,连续的胜利,不仅大量地歼灭了敌人,收复了失地,而且对相关之敌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我只有利用敌畏惧不安,胆怯厌战这一战机,乘势而战,才能更有利于全歼残敌。于是,刘伯承、邓小平即令第二、第三纵队对羊山集守敌整编第六十六师主力发起攻击,务求全歼东路之敌。羊山集位于金乡西北、万福河北岸的低洼地带,村内有千余户人家,村北为长约2公里的羊山,可瞰制羊山集。这里曾是侵华日军的重要据点,修筑有较为完善的防御工事,敌占领了羊山集之后,利用险峻地形又构筑了大量工事,当时因连日降雨,村镇三面环水,很难接近,加之战前我对敌情、地形侦察不准,致使从南面、东面攻击未能奏效。这时,蒋介石慑于鲁西南的接连失败和羊山集的不断告急,于19日飞往开封亲自指挥,并从其它战场急于调兵遣将,以求挽回败局。同时,蒋介石又严令王敬久率整编第五十八师和整编第六十六师及第一九九旅由金乡北援,解羊山集之围。根据这一情况,刘伯承、邓小平决定乘敌各路援军尚未到达之前,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法,务求全歼敌人。首先以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第二旅和第七军分区部队阻击北援之敌,力争给敌以大量杀伤后,诱敌先头部队第一九九旅北渡万福河,然后切断其与整编第五十八师的联系,于运动中歼灭该敌。20日,果然不出刘邓所料,敌第一九九旅急于渡过万福河北援,羊山集守敌见援兵将到,即以一个团前出接应。此时,第三纵队及冀鲁豫军区独立旅冒着倾盆大雨向敌发起攻击,突然将敌四面包围在旷野泥泞的道路上,经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将敌第一九九旅及从羊山集前来接应的一个团全部歼灭。这时,毛泽东又电示晋冀鲁豫野战军,为了迅速扩大已取得的主动权,应经过短期休整,立即向大别山行动。羊山集之敌如能迅速攻歼,则攻歼之,否则立即转入休整。刘伯承、邓小平经过对敌我态势的综合分析认为:敌各路援兵还奔于途中,对羊山集守敌是鞭长莫及;就近的金乡之敌再无力北援。羊山集之敌已经被我削弱,且畏战、厌战心理严重。我主力部队对敌防守情况已经了解清楚,只要主力全部集中,部署得当,完全可以迅速攻歼羊山集守敌。为此,刘伯承、邓小平又调整了部署,集中四个纵队实施合围攻击,以第二纵队一部由西向东攻击,以第三纵队第七旅和第六纵队第十六旅由北向南攻击,以第三纵队一部由东向西攻击,并集中野战军榴炮营、第一纵队炮兵团以加强火力支援,重点是压制羊山各制高点,经一夜激战,合歼守敌一万四千人,鲁西南战役胜利结束。由此也证明了邓小平、刘伯承审时度势,各个击破的指挥艺术之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