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的方面,由于事物否定的因素的作用使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达到新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这样事物经过一个完整的发展周期,经历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呈现出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的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的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的存在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由于事物中包含着肯定的方面,事物才能存在;由于事物中包含着否定的方面,事物才会被新事物取代。
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的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肯定与否定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肯定与否定代表事物内部两种相反的趋势和力量。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地位时,事物保持原有的质而继续存在;当否定方面处于优势地位时,事物就会丧失原有的质转化为其他的事物。
其次,肯定和否定又是相互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双方都以其对立的一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就不能理解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对某一事物的肯定就包含着对与之相反的另一事物的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对某一事物的否定就包含着与之相反的另一事物的肯定。
认识事物首先得肯定是什么,也就同时否定了事物不是什么,如果简单地把事物理解为单纯的肯定,忽视事物之间的多样的联系,忽视它的否定的方面,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片面性。任何肯定就是否定,肯定就是对事物确定一个界限,肯定某事物处于一定的界限内,也就是对界限之外的事物的排斥。我们肯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同时也否定了我们是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当年所设想的成熟的社会主义;肯定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也就否定了我国是美国那样的高度发达国家,是中等发达国家。反过来,否定也同时就是肯定。批评是对错误的否定,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工作水平和能力,这种目的是肯定性。
唯物辩证的否定观就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理解的基础上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在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绝对的,事物都处在不断的生成、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否定观是辩证的否定观。
首先,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一事物被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来实现的,而不是事物外力作用下的外在否定。意即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不是他物对此物的否定,而是从此物自身内部发展出来的否定,此物通过自身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达到自我否定,实现自我发展。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如此。恩格斯说:“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局,即总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命之中的死亡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意思是说死亡并不是完全独立于生命之外的,而是包含于生命本身;在生命展开的过程中,同时包含着对生命否定,即死亡的因素,这是生命的自我否定。
其次,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通过否定实现,这种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飞跃,是从旧质向新质的转变,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没有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二是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环节。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它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把旧事物中的一切因素完全抛弃,而是否定其中过时的、消极的、落后的因素,保留其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对这些因素加以吸取和改造做为新事物发展的基础,从而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
再次,辩证的否定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这种把发展性和联系性集于一身的辩证否定就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克服是就发展的环节而讲的,它表明新旧事物之间有一条确定的界限,是事物发展中连续性的中断,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保留是就联系的环节而讲的,它表明新旧事物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是事物发展的历史延续,是发展中的连续性。辩证的否定就是这种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这说明,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当否定方面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便完成了第一次辩证的否定。新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经过斗争,对否定阶段再一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阶段。
恩格斯指出,事物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单纯的否定,即第一个否定上,而必须在做第一个否定时,就必须做到使第二个否定可能发生或者将有可能发生。辩证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之否定”。在恩格斯看来,只有重新回到出发点的第二次否定,才是真正的辩证否定。
事物内部的这两次否定,充分地展示了事物自我运动的蓬勃生动的丰富内容,呈现出某一具体事物自我运动的一个完整过程。事物在经过一次否定时,尽管保存了被否定的事物中的积极因素,矛盾得到初步解决;但事物发展的否定阶段与先前的肯定阶段,都包含着一定的片面性,只有再通过一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才能克服这种片面性,达到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才能使事物的发展得到充分的展开。第二次否定,似乎是向出发点的回复,呈现出某些肯定阶段的特征,但这种回复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相似于肯定阶段又高于肯定阶段的阶段。从外部表现形式来看,则呈现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前进过程,具有前进性、曲折性、周期性的特点,也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特殊性的特点。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前进性是事物螺旋式发展的重要特点,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和总趋势。在由三个阶段、两次否定所组成的事物的一个完整的发展周期中,每一次否定都是一次扬弃,舍弃了前一阶段中存在的消极因素,保留发展了前一阶段中的积极因素,并创造出新的因素,从而把事物推向前进。事物正是通过这种辩证的否定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之所以是曲折的,是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不完善的,而旧事物的力量则比较强大,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旧来物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新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才能使自己不断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此外,由于事物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复杂的环境,造成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导致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时的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表现。
否定之否定规律具有客观普遍性,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中普遍起作用的基本规律。在自然界中,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化学元素周期性的变化。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的物质世界,其中各种元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其内在的发展链条,连贯成一幅辩证发展的图景。在社会历史领域,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广泛普遍地起着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曾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演变来说明,人类社会早期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原始的共产主义公有制,然后发展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对原始的公有制的否定,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私有制发展的最高形式,必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对私有制的否定,在整个发展链条上是否定之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原始的共产主义公有制有某些外部表现形式上的相似,但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可同日而语,是在更高程度的某种形式上的回复。以此说明在社会领域中,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因素的发展也经历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首先,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否定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主义制度的否定,即使同一社会制度在不同国家对旧的社会制度的否定形式也不同。其次,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前进的,但不同事物的曲折性大不相同。归纳起来,不同事物的曲折性不外有两种:一种是前进过程的“回复”或“复归”现象;另一种是事物前进过程中的倒退或逆转现象。第一种情况是事物的正常发展,是事物前进和上升过程中正常的组成部分,但“回复”表现在不同事物的具体发展道路上也千差万别,其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各种偶然的外部因素造成的,虽然它们本身并不属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或上升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复杂的外部条件造成事物发展暂时偏离正常的道路,出现倒退或逆转现象,这也是不足为奇的和难以避免的情况,不能完全排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之外。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普遍的工具到处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