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这告诉我们,分析任何事物都需要把握事物的质和量,也就是要掌握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质来把握事物。这种方法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因为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是从区分事物的不同的质开始的,如果没有定性分析,事物就混在一起,无法区分,就谈不上对事物的认识。
定性分析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基础。人类实践活动总是指向特定的外部对象,外部事物能够成为实践活动的对象,首先是主体选择的结果,把特定对象从其他事物中区分出来,划清界限,才能付诸实践。
那么,如何对事物进行定性分析?
首先,运用比较方法把握事物的质。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方法是认识事物质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事物之间存在着质的同一性和差别性,只有把一个事物放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中,才可以把握住此事物独特的质。要科学认识和把握一事物的质,必须进行全面和综合的比较。我们在认识一个社会形态时,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进而把握这个社会的质。总之,对任何事物做比较,都应尽可能全面地分析其外部的多种联系,对事物做综合分析,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它的质。
其次,要在系统联系中把握事物的质。现代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或大或小的系统,系统由要素构成,要素会形成一定的结构,系统体现出不同要素的整体性功能。因此,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各有不同的质,使事物具有多方面的质。但事物整体的质,不同于事物各个要素质的总和,因为各个要素一旦被纳入事物的整体系统中,就会与其联系着的其他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整体,会产生各个要素以及各个要素的总和也不具有的新的系统整体的质。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事物的质,一定要注意分析它的要素的质与系统质的关系,着重把握系统质。
再次,要在矛盾关系中把握事物的质。事物具有多方面的质,其原因在于事物往往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每种具体的矛盾规定着事物特定的质。因此,分析事物的多种矛盾,才能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多方面的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
人们依据不同的质来区别事物,对于同质的事物又该如何区分呢?这就必须由质的定性分析进入到量的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方法是通过分析事物的量来把握事物。事物的量体现着不同质的事物的同一性和同质事物的差异性,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才能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就需要从多种角度对事物做定量分析。
首先,分析事物的内涵量与外延量。内涵量是表示事物的等级程度、构成方式、功能强度等方面的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高低、科技水平的高低、国民素质程度等方面都属于内涵的量。外延量是表示事物存在范围、广度、大小、规模方面的量。一个国家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资源多寡、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等方面都属于外延的量。外延量可以用数量机械相加的方法得到,而内涵量则不能。内涵量比外延量更深刻。对于人类实践活动来说,提高事物的内涵量比单纯增加外延量更能体现实践水平和效益,由扩大外延量为主转变为扩大内涵量为主,代表了人类生产力和实践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单纯强调GDP的增加,到推动内涵式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转变。在内涵式发展中,科学技术占有异常重要的位置,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强调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揭示了在当代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涵因素已成为首要的和关键的因素。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和劳动产品的科技含量,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一个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撑的民族必然是落后的民族,没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必然是世界产业链的末端,谈不上国际竞争力。有人曾形象地指出,中国卖到美国的产品是玩具、食品、服装,买回来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飞机,在对外贸易中,走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增长的区别显而易见。在对内经济的发展上,同样需要科技先进、结构合理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靠高能耗、高消费、房地产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绝不可能成长为世界强国。支撑一个民族脊梁的,是用先进科学技术全面渗透到社会各行业中而体现出来的综合国力。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为代表的一大批站在世界前沿的科技与工业,撑起了新中国的一片蓝天。
其次,分析事物的精确量和模糊量。精确量是可以用精确的语言或标准来表示的,模糊量通常无法用非常精确的量来表示。事物外延量一般可以用精确量来表示,而内涵量往往需要模糊量分层次来表示。如教师的授课,授课的时数可以用精确的量来表示,但授课的质量则需要用模糊量来表示。一支部队我们可以很容易知道有多少官兵,装备什么武器,但很难精确地量化这支部队的士气如何、战斗力如何等关键因素。一个地区,我们也很容易知道这个地区的人口、面积、经济总量、工厂数量、学校数量等容易精确量化的因素,但很难精确地量化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实力等因素。事实上,对事物量的模糊把握,是认识达到明晰精确的手段。现代数学提供了大量工具和模型,对事物量的模糊性、不确定性、随机性进行把握,为人们在模糊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精确的量提供了基础。
再次,分析事物的结构量。事物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系统的质变。事物结构也有自身的质和量,分析事物的结构量,是定量分析的重要内容。事物结构量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分析构成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量。如一个组织,其成员间向心力、凝聚力强,这个组织就是一个结构优化的群体;如思想涣散、互不关心、自私自利,甚至相互争斗、搞内耗,这就是一个结构劣化的群体。
二是分析各要素有序程度的量。事物构成要素的排列顺序、距离等,也是事物的结构量,把握这种结构量,有助于直接把握结构质及其变化。同样的质和量的要素,如果排列组合不同,产生的结构量也就可能大不相同。
三是分析结构持续程度的量。事物结构的发展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但其结构都需要经历一个逐渐量变的过程,要素之间发生正相关作用的程度高,有序程度高,结构就相对稳定,存在的时间就长;反之,结构就不稳定,持续时间就短。把握结构持续程度的量,就可以把握系统结构由稳定到解体量变的特点与规律。
四是分析结构功能的量。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紧密相关,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优化,功能增强。系统要素排列组合的有序程度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有的组织人数很多,单个人员素质很高,条件也很优越,但工作的效果不佳,其原因可能很多,但管理上不去,组织安排不当,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配置不合理,常常是重要的原因。
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都是重要的认识方法、工作方法,两者在实践活动中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定性分析方法在于认识事物的质,划清各种事物之间的原则界限,以便更好地认识事物。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看问题一定不要忘记划清这两种界限:革命和反革命的界限,成绩和缺点的界限,记着这两条界限,事情就好办,否则就会把问题的性质弄混淆了。”可见,定性分析方法在于划清事物的界限,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定性分析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
定性分析方法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正确把握在重大原则问题的是非界限,从政治高度来划清一系列重大界限,如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与私有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的文化界限等。只有在这些重大的原则问题上划清界限,才不会走上僵死封闭的老路,也不会走上改旗易帜的死路。
定量分析是对定性分析的具体化、精确化。认识了事物的质,知道了它是什么还不够,这时对事物的认识仍然是抽象的。只有进一步认清该事物的各种量的规定,对此事物的认识才是具体的、精确的,只有精确地把握了同质事物的量,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质、存在、变化的规律性。对事物的定量分析,又总是建立在对事物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人们只有首先确定认识对象是什么,然后才能进一步把握该事物的规模、大小、速度等量的因素。对于不同质事物的比较,也可以首先舍弃对象质的差异,找出他们的共同属性,再进行量的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