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二、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辩证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二是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科学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以自己特有的高度、抽象的品格和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揭示来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先导作用。

(一)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认识以实践为基础,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个认识论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所有内容都同实践相联系,认识论的所有问题都需要用实践来回答。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作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在主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客观事物只有在实践的作用下才能充分暴露它的各种现象、内部联系,才能展现它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任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解决。当然,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间接知识的重要性。事实上,在当今信息社会,书本、他人传授、互联网等已经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然而,无论什么样的间接知识,其最终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所谓实践,不仅指单个人的活动,更包括群体、社会和整个人类的实践活动。认识和实践的这种社会属性,克服了个人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局限性,大大提升了认识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作为个体的认识主体不仅自身要勇于投入到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而且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他人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用他人乃至整个人类的认识成果来武装自己。若把认识和实践仅仅囿于自己狭小的范围,必然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认识的发展一是指认识范围、认识领域的不断扩大;二是指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揭示事物的新特点、新属性和新规律。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根本原因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新的实践不仅提出了新的认识任务,也为解决这个任务提供了条件。人们正是通过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把认识推向前进的。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如何确定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性的认识?这个问题客观对象本身无法回答,在思维的范围(包括以往的经验、认识、逻辑推理、逻辑证明,等等)内也找不到标准。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把理论、认识运用于实践,凡产生预期结果、获得成功的认识就是正确的认识,就是真理;反之就不是正确的认识,不具有真理性。而且实践检验是一个过程,只有反复多次和大量的实践才能对认识的真理性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除此之外,思维无法检验自己的真理性。因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出发点,而且是认识的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正确解释世界,更为重要的是运用正确的认识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认为包括高层次的理论认识,都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

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5)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决定着认识的全过程。但如果仅仅如此,看不到认识对实践的巨大反作用,这就抹杀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证特性。认识离不开实践,同样,实践也离不开认识。

(6)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集中地表现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其作用也就不同。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使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获得积极的成果。相反,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若把错误认识变为行动,就会造成实际的危害。

(二)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从形式上看,这一过程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依次交替,不断上升的过程;从内容上看,则表现为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统一是具体的,指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在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符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统一是历史的,指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与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相适应。

无论是人的认识超越还是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思想落后于已经发展了的社会实践是保守主义;思想超越客观的社会实践则是冒险主义。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认识不断发展的实际过程。

(三)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绝不是忽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实践基础上总结、升华出来的理论不仅对既往实践具有解释力,也对未来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这种指导力如何实现呢?“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科学理论是人们正确认识的系统总结,因而能够指导人们综观全局,高瞻远瞩,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为确定行动的方向、计划、措施提供依据。人们按照科学理论行动,就可以减少行动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科学理论还能成为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思想武器,起到教育、动员群众的作用。因此,科学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正确的理论不但能够指导实践,而且进一步推动实践的发展。如没有物理学领域内一系列重大发现,就不会有电子器件、半导体、激光、原子能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和利用。没有信息论、电子学等科学理论的发展,就不会有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和应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在越来越大的规模和程度上依赖科学理论的指导,从而显示科学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僵化呆板的教条。1889年,恩格斯在《致韦尔纳·桑巴特》中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就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基本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需要一定的“灌输”和“引领”。在无产阶级自觉的阶级意识形成之前,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通过“灌输”理论来指导实践。列宁在《我们运动中的迫切任务》中,就曾强调过俄国社会民主党所应该实现的任务,就是“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组织一个和自发工人运动有紧密联系的革命政党”。然而,有人提出“真理的市场自然选择理论”,认为可以任由思想多元发展,群众自由选择、优胜劣汰。这实质上是“市场万能论”和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哲学上的表现。实际上,恰恰是资本主义根治不了的顽疾——周期性经济危机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必然扩大的实践反复证明,“自发的市场并不必然导致好市场”,如今已经没有人单纯“迷信”市场、鼓吹市场“神话”了。同样,“不预设立场也不代表没有立场”,就好比菜刀没有立场,被谁用就有了立场;科学没有国别,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经过无数实践验证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样要经过教育、引导乃至灌输,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总之,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归根到底还是要以实践为依托,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总是跟随着时代洪流前进的步伐,与时俱进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够始终成为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永葆生机与活力。在当代中国,实践反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遇到什么风险考验,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2.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
  8.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