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创新活动的土壤,环境中的一切因素都可能为创新创造条件和带来灵感,因此,人们应认真观察环境,努力寻找一切有助于创新的环境因素。
在良好的创造环境下,即使能力、知识较差的人,也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有创造能力的人。反之,如创造条件恶劣,即使是能力很强的创造发明家,也难发挥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公式:B=f(P-E)。在这个公式中,“f”表示函数,“B”表示人的行为,“P”表示个体的个性、素质等,“E”则表示个体所处的环境。很显然,公式的含义告诉我们,人们的行为乃是个体与环境的函数,即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毫无疑问,创新活动是人的一种行为,也是这样一种关系。一个人在创新活动中创新才能的展现,既有赖于人的主观因素,同时,也依赖于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学习与工作环境等等。
首先,创新环境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宽阔的舞台。什么时代具有创新环境,该时代的创新就繁荣;什么时代缺失创新环境,人们的创新就受到极大的压抑和限制。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创新繁荣与欧洲中世纪创新凋敝是对它最好的诠释。创新环境为创新者提供了社会需要的创新良机。在新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计算机更新换代,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人类社会多层次、全方位进行创造性重建,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将产生巨大的变革,人类将进入信息时代。这一切都为创新者提供了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宽阔的创新舞台。
其次,创新环境营造创新人才。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出生后,如果和外界接触越多,神经细胞的信息也就越多,则产生突触也越多,神经传达也越快。这也验证了马克思的一句话:“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个体只有与外界进行尽可能广泛而深入的交往、沟通,掌握更多的信息,才可能具有较好的思维灵活性、思维深刻性、思维敏锐性及思维批判性,才可能产生较高的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自由,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对话的气氛,这样才能激活思想的创新灵感,撞出思维的创新火花;才能敢于超越前人,超越传统,超越国界,敢于怀疑,敢于标新立异。具体而言:
(1)有了自由的氛围,就能超越传统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其优越性,但在科学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缺陷,在封闭性、求同性、直观性、超稳定性、亚节奏性的传统思维模式下,中国古代科学在思维方式上缺少理性探索的传统,缺少严密的逻辑、数学推理体系,也缺少模型工作方法,而在诸如“阴阳”、“五行”一类非驴非马、内涵不定的概念上作些模棱两可的思辨,既不同于经验感觉主义,又不同于辩证法,结果既阻止了严密而抽象的逻辑理论体系的形成,又阻碍了系统实验观察方法的发展。由于自身缺陷的存在,尽管中国传统文化能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保持、发挥了一定的优势,但也不可能在自我封闭的圈子里永远保持其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
(2)有了自由的氛围,就能超越本位
不管做什么,大家都喜欢本位,喜欢山头,喜欢分割,喜欢就事论事。但是,诺贝尔奖得主,没有一个是单纯搞一个学科的,都是横跨两到三个学科以上,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潮流。为什么?问题本身是没有学科边界的,是扩散的,因此,我们需要这样的超越。
(3)有了自由的氛围,就能超越国界
在互联网这个世界里,超越国界的成本已经很低了。过去我们只能走出国门去了解世界,现在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社会。
(4)有了自由的氛围,就能超越自我
社会唯一不变的是“变”。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要让每一天都活得很精彩。不要把今天看成是昨天的重复,更不要把明天看成是今天的再一次复制。
要开发创新能力,必须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鼓励、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及良好的创新机制。
(1)创新激励机制
只有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人追求创新、个个争相创新的局面,推动社会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2)创新保护机制
对科技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创新保护机制是知识产权制度;对公务员来说,最重要的保护则是允许探索、允许失败。就风险来讲,在一定条件下,循规蹈矩、照抄照搬,安全系数是最高的,创新的系数是最低的,因为要创新就有可能失败和失误。因此,对开拓创新的干部不能求全责备,应该宽容他们在创新中所犯的非原则性错误,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和完善创新。
(3)创新发展机制
人的创新能力虽然以一定的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但主要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学习、不锻炼,即使有创新能力的人也会逐渐变成无所作为的平庸之辈。要保证人们的创新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就要为人们创造条件,使其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掌握最新的知识和发展动态,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和开拓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