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要学会和掌握创新思维方式,人们必须自觉地培养和训练,逐步具备良好的思维功底和思维品质。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才能“厚积薄发”。必须敢为人先,勇于实践,不怕失败,善于从失败中学习、汲取营养,才能获得灵感,实现思维的飞跃,不断产生新观点、新办法,创造出新成果。如此才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做新时代的开拓者、创造者。
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是以外部世界接受感觉的感受区;二是将这些感觉收集整理起来的贮存区;三是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四是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只善于运用贮存区和判断区的功能,而不善于运用想象区功能的人就不善于创新。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般人只用了想象区的15%,其余的还处于“冬眠”状态。开垦这块处女地就要从培养幻想入手。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很困难,特别是创造性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从他幼时幻想人跟着光线跑,并能努力赶上它开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幻想造出飞鸟的翅膀而开始的。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作出新的努力及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
要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具有一定的创造力。这一条看来容易,其实很难做到。不少人一开始就怀疑自己的创造力。有些人虽然不大怀疑,但一旦在创造中遇到某些困难或挫折,就会反过来问自己:“我能行吗?”这些都是创造过程中的障碍和阻力。所以要真正相信自己有创造力,仅仅在口头上“承认”、“相信”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应该用实际行动证实自己确有一定的创造力。只有在这种强烈的信念指导下,才能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创造力特别强和特别弱的人都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具有中等程度的创造力,即人人都能有所发现和发明。
为了激发创新思维,头脑要经常处于思维的活跃阶段。例如应该经常地、反复地问自己“我能创造什么?”“什么东西需要我去创造?”“我怎样进行创造?”等。只要大脑经常处于这种激发状态之下,一旦遇到机遇和可能,有些想法就自然而然地会进入脑海而不会轻易地溜掉。换句话,要激发创新思维,人们的头脑中就要经常地思考与创造有关的事情。牛顿在谈到他成功的秘诀时说:“我一直在想,想,想……”有的人善于抓住偶然机会并大有成效、步步成功,而有的人却坐失良机、节节败退,究其原因,有无创造意识是关键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即使知识很渊博的人,也只能起到一个知识库的作用,而很难会有什么创造力。有人把强烈的创造意识看成是创造活动的必然催化剂和强大的驱动力,是很有道理的。
发散思维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功能固有的局限,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出许多新的可能的解决方案。它是一种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方向和范围,可以“标新立异”、“海阔天空”、“异想天开”的思维方式。没有发散思维就不能打破传统的框框,也就不能提出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比如我们思考“砖头有多少种用途”,我们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样的答案:造房子、砌院墙、铺路、刹住停在斜坡的车辆、做锤子、压纸头、代尺画线、垫东西、搏斗的武器等。
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为了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当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可千万别怠慢了它们。青年人感觉敏锐,记忆力好,想象极其活跃,在学习和工作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及时捕捉这种创新思维的产物,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流畅性是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这三性是建立在广泛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曾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法来训练大学生们思维的流畅性。训练时,要求学生像夏天的暴风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不容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的好坏,或数量的多少,评价在结束后进行。速度愈快表示愈流畅,讲得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对于思维,无论是质量,还是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的起源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己所有存在的惊奇。他们认为,积极的创新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起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人的欲求感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没有求知欲。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出难题,或者去“啃”前人遗留下的不解之谜,激发自己的求知欲。人的求知欲若不加以有意识地转移到发展智力、追求到科学上去,就会自然萎缩。求知欲会促使人去探索科学,去进行创新思维,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不枯不竭,永为活水。一个人,只有当他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处于“跃跃欲试”阶段的时候,他才能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就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