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结构是思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思维结构,首先必须优化知识结构。
学习是个体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与根本途径。一个人的思维结构和全部知识经验都是通过学习活动得到的。一个人不学习,就不能获得社会生存与活动的基本手段与工具,没有学习就无法继承前人所创造的知识财富,也无法借鉴他人的知识与方法。
(1)学习的目的
邓小平说:“学习是前进的基础。”学习的目的是了解、掌握和熟悉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人生存、发展和奉献社会的资本积累。对于个人来说,受其职业和发展方向的制约,只能学习了解非常有限的和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知识、经验和技能。这就涉及到学习方向和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的内容包括知识的学习、经验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它们都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2)学习的基本要求
学习的核心是记忆和理解,记忆力好,理解力强是学有成效的基本保障。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有效地感受、模仿、记忆、理解学习对象,达到记得牢、会应用、模仿得像、会操作。感觉和记忆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的感觉器官接受的信息、记忆的有效性不同。学习的对象主要是通过形象、符号、图形、声音等方式传递信息。据统计,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视觉接受的占70%,听觉接受的占20%,而实际模仿操作更能够加深记忆和理解。那么怎样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呢?
第一,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图虚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爱因斯坦说:“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科学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来不得半点马虎。“医学上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可能导致一个病人死亡;航天上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则可能导致一起重大宇航事故的发生;作战指令一字之差,便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会计工作中的一个小数点或一个数字之差可能造成巨大损失。”
第二,虚心踏实的学习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虚怀若谷,才能博采众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三,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掌握一套适合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受用终身。
(3)学习遵循的理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不仅意味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和技术的高度进步,更意味着人类挣脱工业文明的桎梏对自身的新发现。因此,学习已成为人们实现自我的途径,终身学习已成为新时代的旗帜,这必将带给人类脱胎换骨的跃迁和升华。
进入二十世纪后半叶,伴随着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一个世界性的潮流迅速崛起并波及各国,这就是建设学习型社会。1968年,美国学者哈钦斯首次提出“学习型社会”概念。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为了应对激烈变化的竞争环境,企业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个性化、终身学习、不断自我再造,创建学习型企业。所以,学习不再是企业和员工某一段时期的事情,而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终身任务。
所谓终身学习,就是要使学习跨越单纯学校教育的时段,贯穿于人的一生;使学习从单纯的求知谋生手段,发展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生活方式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使“活到老、学到老”真正成为每个人坚定不移的追求和信念,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学习、追求知识的良好风气。学习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始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把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助于更好地适应时代。“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形态。新知识和新事物层出不穷。据测算,截至1980年,人们掌握的科学知识的90%,是二战后的30余年间获得的;而到2000年,人类的知识总量又翻了一番;现在人类知识的总量每3年左右增加一倍,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第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助于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高新技术带动生产力突飞猛进,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更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对新知识、新科技的掌握能力,以及对新环境、新变化的应对能力。毫无疑问,这种能力只能从学习中来。不学习,就会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第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助于增强更新知识结构的紧迫感。今天,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人类知识总量也在迅速翻番。越是社会发展走到了高级阶段,人们对学习的意识也就需要越清晰,并且对学习的认识也需要越明朗。
第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助于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如果你能把握住分分秒秒的时间,认真学习耕耘,到知识的海洋吸吮甘泉,就会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圣洁、思想变得高尚、知识变得丰富,心胸变得开阔,生活和工作也会更顺利,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学习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无论你处于什么环境之下,也无论你已经是什么年龄,更无论你是从事什么职业,同时,也不论你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与技能,学习对于你来说,永远都只仅仅是开始,而绝不会是结束。纵观博学多识的历代先贤,无不是终身苦读如初,一生不忘做学问的。
“康乾盛世”的康熙,除了纵横捭阖于宦海之上外,还精通金石书法、兵书和经济,对他渊博的学识,“臣将皆称服”。无须罗列其政绩,仅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在用的“康熙四角字典”冠以他的大名,足见此人学问了得。
(4)学习的技巧
知识是科学思维的资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知识越丰富,思路越能打得开,越能融会贯通。只有不断更新旧知识,认真学习新知识,掌握好的学习技巧,才能赶上世界飞速发展的科学潮流。
第一,善于从书本中学习。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从书本上学习是人们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的主要方法。我们应该认真读书学习,既要学好有关的专业知识,又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学好其他知识,力求做到“博”、“精”、“深”。我们有了丰富的知识,才会有缜密的思维,广阔的思路,所谓“学愈博而见愈远”便是这个道理。
第二,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进取精神,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知识,学习新思想、新理念。只有通过学习强化科学思维,才能够认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因素、各个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认识、把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相互作用,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科学决策,及时处理,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善于知识消化。知识消化指的就是实践知识。实践知识是创新思维的结晶。因此,我们一定要边学边思考,深刻理解,融会贯通;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灵活运用,使学到的知识能顺畅地进入“流通领域”,为建构良好的思维结构奠定可靠的基础;要做到“八勤”:勤做读书笔记、勤动脑思考问题、勤写作心得体会、勤联系实际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勤向专家学者请教、勤交流学习体会、勤于研究学习资料中的不足之处、勤于温故知新。
第四,学习中应坚持“六个结合”。“六个结合”即指自学与集中培训学习结合,重点搞好自学;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与学习历史知识结合,重点学好现代科技知识;学习本岗位知识与学习全面知识结合,重点学习本岗位知识;学习本国本地先进经验与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结合,重点学习本国本地先进经验;学习与交流结合,重点搞好学习后经验交流;学习书本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重点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在知识爆炸时代,有必要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快速阅读技能—这种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地阅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不同书籍的模式迅速分清主次、把握书中内容,并且有意识地加快阅读速度的一种技能;锥型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所支配的学习活动,呈现出一种尖锐猛烈、持续不断的态势,并需要精力高度集中;螺旋上升法—就是用一系列的循环知识单元,来代替平铺直叙的知识积累和阐述,等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经验来自于实践,又反哺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才会获得创新的灵感。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包括反面经验),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些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给认识主体以深刻的感受和巨大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在大脑中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人们往往比较相信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相信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思维主体的这些直接经验,是主体知识结构最直接的来源,是主体思维结构筛选、分析、借鉴和类比其他客体信息的主要依据之一。
人们要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经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不仅要善于总结正面的经验,而且要善于总结反面的经验(即教训)。因为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吃一堑,长一智”,反面的经验往往给人以更加深刻的教育;不仅要注意总结自己的经验,而且要注意总结他人的经验,包括历史的经验,善于变别人的经验和历史的经验为自己的经验,这样才能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加深自己的阅历。
实践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将知识化解为能力的前提,同时实践的过程又是继续学习和深入学习的过程。实践过程尤其要敢于尝试求知。伟人之所以伟大,往往体现在其探索的品质以及探索求知的勇气上。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在许多方面与普通人一样平常,主要的区别就是他们敢于走其他人不敢走的路罢了,他们往往是探索求知的先驱者。一旦你敢于探索那些陌生的领域,便可能切实体验到人世间的种种乐趣,也就有可能取得成功。如你刚接手一件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但经过努力也做得不错,那么这个努力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的过程。正因为没做过,因为陌生,所以才不敢掉以轻心,才会竭尽自己所能来做好它;如果你轻易推掉了它,也就永远不知道自己也能做好这件事,也有这个潜能。所以,不要限制自己,给自己围一堵墙,墙里面能做,墙外面不能做;这个能做,那个不能做。而要多给自己机会,多尝试求知,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当然,在尝试未知时,要尽可能突破平常的思维定势,突破旧的条条框框,尝试新方法、新思路。
唯物辩证法既是一般的世界观,又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人们要学会辩证思维,就是要用唯物辩证法作为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指导原则,坚持用全面的、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对待一切事物,学会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辩证思维方法,在实践中加强思维锻炼,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区别于一般性的再现性思维的一种被人们普遍重视的思维类型。创新思维的特点是“新”: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有“独到”之处。因此,是否具有创新思维,是判断人们思维结构优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1)要锻炼独立思维能力,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探讨过去没有想过或没有解决过的问题,不唯书,不唯上,勇于开拓创新;(2)要锻炼多向思维能力,善于进行思维联想,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既能进行“纵向思维”,又能进行“逆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既能进行“发散思维”,又能进行“换位思维”和“转向思维”。当思维在一个线路上受阻时,能及时驾着“思维之车”绕道而行,取得满意的思维效果;(3)要锻炼跨越思维能力,将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本质和结论方面,省略一般的思维步骤,以最快的速度攻克未知,讲究思维功率和思维速度;(4)要锻炼综合思维能力,善于综合各种智慧精华,加以概括整理、分析加工、巧妙结合,求得新成果。
思维定势是指主体本身受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影响,在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思想倾向和心理倾向。思维定势既有积极的正效应,又有消极的负效应。受单一模式的影响,教条地搬用以往的经验,片面静止地看待事物,都会产生思维定势的负效应。如果把过去的经验绝对化,把局部经验当做普遍经验到处搬用,就很容易落入思维定势负效应的圈子。因此,要特别注意克服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克服因循守旧、思维懒惰、孤陋寡闻、夜郎自大等不良倾向,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使思维结构保持良好的运转方式和运转机制。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人的意识要素包括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情感意志、欲望要求、兴趣爱好等各种精神因素,受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由于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不同,因而每个人的思想、感情、愿望和道德观念也各不相同。
各种非逻辑的意识要素是思维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识要素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思维结构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打上自己的烙印,给思维活动以重要的影响。因此,优化思维结构也必须优化思维主体意识。
(1)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思维和认识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人类有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有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准则,避免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进行比较客观的全面的思维认识活动,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也只有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学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正确解决主观与客观、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因此,要注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努力掌握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自己具有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意识,并用这种进步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意识去指导自己的思维活动。
(2)要善于激发思维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意识对思维的作用也是能动的。激发思维的能动作用,就是通过调动非逻辑的意识成分去带动和促进逻辑的思维活动。思维意识是思维活动的驱动源。思维意识强,思维活动就积极、活跃,思维效率和思维效益就比较高。反之,则可能出现不动脑筋,不想问题,无所用心等思维惰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