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维习惯是气质与性格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影响合力塑造的,是由于长期耳濡目染而形成并经过不断强化的。习惯性思维原本并无褒贬,它与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首先,它是人们在一般层次上互相沟通、互相理解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一般知识、认识一般事物的主要思维方法。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械、教条地搬用以往的经验,挪用、套用传统的做法。这种做法的心理基础是求得保险和稳妥。司马懿中了“空城计”的原因,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维倾向起了作用。二是模式化、陈旧的思维方式束缚了思维主体。模式化的思维方式一旦遇到相似、相近或相关的环境和刺激,就会重复出现,这是一种“自动适应式”的定向反射。三是片面地、静止地认识事物。由思维习惯而形成的思维定势,实际上是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产物,即习惯于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去观察事物。它具有原发性和自然性等特点。
思维习惯有优有劣,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决定着思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不良的思维习惯会限制思维的创造性,使思维主体丧失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的动机,从而使思维缺乏活力和科学性。不良的思维习惯具体表现为:
(1)定势思维习惯
所谓定势思维就是忽视存在的已知条件,或无意识地添加一些经验性的非已知限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推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遇到新的事物时,根据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与所获得的知识来假设、推测它的发展。这原本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但如果条件改变了,结果自然会与假设不同。可人们常常忽视条件的变化,或把一些经验性的东西无意识地作为一种假设,结果许多非常简单的问题,变得无法解决。
渡河
两个人来到河跟前,在荒无人迹的岸边停着一只小船,这只小船只能容纳一个人,但两个人都乘这只小船渡过了河。请问他们是怎样过去的?
答案是这样的:这两个人分别来到河的两岸,一个人渡过来,另一人渡过去,所以,两人都乘同一只小船渡过了河。这个答案很简单,但常常有人想不出来。这是因为,当他们看到题上写的是两个人来到河边时,马上就会想到,这两个人是一起来到河的同一边,其实这个条件题里并没有如此说明,而是读者自己加上的,这就是思维定势起的作用。
思维定势的主要特征如下:
趋向性。思维者具有力求将各种各样问题情境归结为熟悉的问题情境的趋向,表现为思维空间的收缩,带有集中性思维的痕迹。如学习立体几何,应强调其解题的基本思路: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常规性。如学习因式分解,必须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常规的方法。
程序性。程序性是指解决问题的步骤要符合规范化要求。如证几何题,怎样画图、怎样叙述、如何讨论、格式摆布,甚至如何使用“因为、所以、那么、则、即、故”等符号,都要求清清楚楚、步步有据、格式合理,否则就乱套。
思维定势对于问题解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思维定势的作用是: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惰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
(2)线性思维习惯
人们考虑问题往往习惯于简单、就近,表现在思维方面就是单纯和狭窄,有两种倾向:一种是钻牛角尖,一种是不得要领。普希金指出:“我们说的机智,不是深得评论家们青睐的小聪明,而是那种使概念相接近,并且从中引出正确的新结论来的能力。”不良的思维习惯恰恰相反,它惯于固守旧的概念,呆板迟钝,千篇一律,不能越雷池一步,一切都在已有的框架里打转。
(3)封闭性思维习惯
封闭性思维就是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并不存在的框框里。封闭性思维的典型表现是坐井观天,视野狭窄,缺乏与外部联系;因循守旧,目光短浅,缺乏变革的强烈要求。它是以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为前提,但这时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已不再是通向成功的基础,而成为一种包袱和枷锁。如果爱因斯坦囿于质量和时间的不可变性,他就永远也无法突破经典力学而创立“相对论”。
你能否用不间断的四条直线将右面等距离排列的九个点连接起来?
许多人之所以无法做到实际上就是受封闭性思维习惯的限制。人们在画直线的过程中,常常受到四个顶点的限制,起笔总是从某一个点开始,不能从更大的范围考虑问题。如果突破了这个限制,问题一下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右图是其中的一种连接方法。
(4)从众型思维习惯
从众心理就是不带头、不冒尖,一切都随大流的心理状态。持这种心理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因从众心理而陷入盲目,明明经过稍加独立思考就能正确决策的事,偏偏要跟着大家走弯路,这就是从众型思维习惯带来的弊病。
(5)服从性思维习惯
中国人长期受到的一种教育是“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于是,服从祖先、服从长辈、服从权威、服从领导在人们的意识里就变得根深蒂固。这种思维习惯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虽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科学研究和从事创造性劳动时就变得极其有害。许多人常常把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中国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好,但创造力却明显逊人家一筹。这虽然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传统文化中所培养起来的服从性思维习惯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许多人已经认识到服从性思维习惯对科学研究的消极影响,但我们却又在许多场合自觉不自觉地强化这种思维习惯。在家里,我们教育孩子听话;在学校,我们教学生“唯一”正确的东西。甚至进入大学,我们还以标准化答案衡量一个学生水平的高低,这样,一个唯书、唯师、唯笔记是听的学生,是素质教育要培养的目标吗?认识到这些负面影响的思维习惯,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与之对应的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多维性的思维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改掉不良的思维习惯,就必须深化理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加强智力锻炼,从而使思维更灵活、更科学。(1)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思维的根本标准。主要指在工作中的思维方向、思维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看主体的思维是否基于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是否从实际出发。(2)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我们要提高思维能力,改进思维方法,就必须养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习惯。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只能使思维陷于僵化。(3)用系统、辩证的方法认识复杂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部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任何工作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充满着辩证法。我们要适应当代社会这种复杂性,就要努力学会系统方法和辩证方法。
思维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结果决定命运。思维习惯的改变必然伴随着观念的变革。我们要培养好的思维习惯,必须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反之,观念一经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思维过程。以下是几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它们相辅相成。
习惯一:积极主动
如果你不向前走,谁又会推你走呢?因此,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实现个人愿景的原则。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正是人能主动积极地创造、实现梦想,来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所以,有效能的人会为自己的行为及一生所做的选择负责,自主选择应对外界环境的态度和方法;他们致力于实现有能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动地忧虑那些没法控制或难以控制的事情;他们通过努力提升效能,从而扩展自身的关切范围和影响范围。积极的心态能让你拥有“选择的自由”。我们虽然不能控制客观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客观现实做何种反应。积极的含义不仅仅是采取行动,还代表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部环境,并且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外在环境。具有积极主动心态的人通常具备四种天赋。
习惯二:目标清晰
目标清晰就是指人们如何高效能地设计自己的未来。具体讲,就是认真地计划自己要成为什么人,想做些什么,要拥有什么,并且清晰明确地写出,以此作为决策指导。因此,“以终为始”是实现自我的原则。这将确保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并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环境的影响。
习惯三:双赢思维
懂得利人利己的人,把生活看做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角斗场。一般人遇事多采用二分法分析解决问题: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给了每个人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并非自己之失。因此,双赢思维成为人们运用于人际关系的原则。我们从小就参与各种比赛、考试,培养了一种你赢我输、你死我活的竞争心态。试想一下,谁又甘心在竞赛中认输呢?树立双赢思维就是要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寻求互利,以达成双方都满意并致力于合作的协议计划。具有双赢思维的人,往往有三种个性品格:正直、成熟和富足心态。他们忠于自己的感受、价值观和承诺;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觉,能以豁达体谅的心态看待他人的想法及体验;相信世界有足够的发展资源和空间,人人都能共享。利人利己观念的形成是以诚信、成熟、豁达的品格为基础的。豁达的胸襟源于个人崇高的价值观与自信的安全感,所以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肯尝试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宽广的选择空间。
习惯四:换位思考
“知彼解己”是交流的原则。“了解他人”与“表达自我”是人际沟通不可缺少的要素。首先要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才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要改变匆匆忙忙去建议或解决问题的倾向。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培养设身处地的“换位”沟通习惯。欲求别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对方。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于表达,但却常常疏于倾听。众所周知,有效的倾听不仅可以获取广泛的准确信息,还有助于双方情感的积累。当我们的修养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态平和、能抵御外界干扰和博采众家之言时,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习惯五:团队合作
统合综效是对付阻碍成长与改变的最有力途径。助力通常是积极、合理、自觉、符合经济效益的力量;相反,阻力则消极、不合逻辑、情绪化和不自觉。不设法消除阻力的后果就等于向弹簧施加作用力,结果还是要反弹。如果将双赢思维、换位沟通与统合综效原则整合,不仅可以化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为助力,统合综效就是创造性合作的原则。集思广益的合作威力无比。许多自然现象显示:全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不同植物生长在一起,根部会相互缠绕,土质会因此改善,植物比单独生长更为茂盛;两块砖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大于单独承受力的总和。这些原理也同样适用于人。只有当人人都敞开胸怀,以接纳的心态尊重差异时,才能促进团队的精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