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进行创新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才能在创新之路上走得更远。创新意识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人们要善于吸取旧事物、旧观念中的合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提出自己的新想法、新观点。
(1)批判精神
创新就要破旧立新。这就意味着要抛弃旧观念、旧思想与旧事物。有创新意识的人们善于吸取旧事物、旧观念中的合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自己的新想法、新观点。
(2)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显著特征是追求新颖、独特,它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通过艰苦努力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原有事物进行再创造。人们应当注意吸取各方面已有的成果,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善于对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3)风险意识
创新是对旧事物的否定、对保守势力的挑战,因此很容易受到传统势力的压制和打击;同时,由于创新过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创新的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注定了任何创新都存在着较高的风险,因此,人们在创新时应增强风险意识,这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
(4)系统观念
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中,系统是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有机组成的,并且具有特定功能。创新在整体上是密切联系的,因此,人们在增强创新意识时,应树立系统观念,避免以偏概全和只顾局部与眼前利益的行为,应最大限度地使创新在整体上达到最佳效果。
改革是极其复杂、艰巨的探索和创新事业,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可供仿效的成功经验,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来摸索、来创造。如何来培养创新思维呢?
(1)培养强烈的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创造发明的前提,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就绝不会有创新的行为。动机是激励人、推动人去行动的一种力量,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而强烈的创新动机的产生基础是要增强事业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第一,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创新需要思维者对他所思维的对象有强烈的兴趣。兴趣是知识的源泉,是成功之路,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兴趣是人们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们在探索和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许多科学家从科学研究本身感受到无穷的乐趣,这是他人无法体会到的。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的那样,“科学的探索和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假如一个人对科学创造毫无兴趣,必然视学习为畏途,只会把学习当成沉重的负担,是寻不到科学探索中的乐趣的,也就不可能有如痴如醉,废寝忘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动力。
第二,欲望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心中充满了强烈的进取欲望。创新的欲望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使人深入到所研究的问题和项目中去,专心致志,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不断作出一些新的、与众不同的事情。托马斯·爱迪生给自己的定额是每10天一项小发明,每半年一项大发明,结果生前拥有1093项专利,这个记录迄今为止仍无人打破。
第三,想象力是创新的“切入口”。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学习的基础,凭借记忆力,人才能不断储存与提取知识,发挥才智,聪明起来。想象力是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构成形象或独立构思出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亚里士多德精辟地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科学创造需要人们具有将此事物与彼事物联系起来的能力。从表象上看,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常常风马牛不相及,但从深层次看,它们相互之间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科学创造的核心是从无数散落的现象和事实中,把握事物之间内在、深层的新的联系,提取本质和规律。
把握了事物之间内在、深层的新的联系,常常意味着科学新发现的问世。定理、公式等都是本质和规律的反映,都是科学新发现的成果;在事物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往往意味着新的科学创造成果的诞生和呈现。而把握事物之间内在的深层的联系,从根本上说,首先都是在想象中进行的。没有想象力,就没有科学创造。
想象的种类有许多,根据想象有无目的的意图,可把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它包括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而无意想象是没有目的的、不自觉的想象。
再造性想象是指根据人的言语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性想象在人们的学习和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对于那些久远的历史时代,那些人们暂时无法到达或深入的宏观与微观世界的学习与研究,必须借助想象才能进行,例如,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地球与水星的距离等,都需要通过再造性想象去理解,然后才能形成科学的概念。
创造性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性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通过对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产生可以作为创造性活动“蓝图”的新形象。例如童话故事中的美人鱼、《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形象,都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物。与再造性想象相比,创造性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文学家的创作、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所依据的形象都是创造性想象所产生的。创造性想象是人类创新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创新活动由于创造性想象的参与才能结合以往的经验而形成新的形象,创造性想象是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
(2)培养良好的创新习惯
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人所具有的高级思维能力和聪明才智,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发现、发明、创造、创新等社会实践活动,才表现出来的。当今时代,竞争靠的是智慧,而不仅仅是汗水,通过智慧可以创造机会,并使人成功。那么,怎样才能拥有智慧,使自己成功呢?显然,就是必须在生活中学会并养成创新的习惯。其实,人生的定律原本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第一,培养首创精神。首创是创新的重要本质特征。首创就是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理念。有了这样的精神,就有了创新之灵魂,就有了培养创新习惯的基础,否则,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我们之所以要强调首创精神,是因为首创的成果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往往是巨大的、开创性的、意义深远的和充满无限机会的,有些甚至直接导致了社会的历史性变革。
第二,培养进取精神。强烈的、永不休止的进取精神就是勇于接受挑战,它包括强烈的革新意识、强烈的成就意识、强烈的开拓意识及强烈的竞争意识。一个人成功的最大动力是要有“野心”,“野心”反映了对准目标采取进攻的态势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心态。
第三,培养顽强精神。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没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没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不畏风险的勇气,没有抵抗超强压力的精神和意识,是不可能取得创新成果的。
第四,培养探索精神。人们的探索欲望,常常表现为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真理执著的追求。为此,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强烈的求知欲,需要靠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才能得以实现。
第五,培养怀疑精神。怀疑意识是科学精神的起点,是创新的起点。它的反面则是轻信和盲从。有了怀疑意识,人们才能独立地判断和思考,排除轻信和盲从,从而接近科学的理性。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事物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一个没有怀疑习惯和特点的民族是不会进步的。不管是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都存在很多经验主义和惯性思维的东西。“怀疑”,更确切地说,是指不轻信,不盲从。值得注意的是,极端的怀疑论会导致怀疑一切,使心灵闭塞而不愿探索;或者否认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从而走向反科学。因此,仅仅具有怀疑精神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为科学精神增添新的内涵:实证和理性,即对各种主张用严密的逻辑进行分析,要求有确凿的证据;越是不寻常的主张,越要求有不寻常的证据。既不是盲目地相信,也不是盲目地怀疑,而是建立在实证和理性的基础上,这才是科学的怀疑精神的真谛。
(3)树立良好的创新理念
第一,树立独立与自主意识。
创新能力是个人能力的最高境界,而勇于思考和善于思考是对于提高创新素质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打破思维定势,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
创新讲究的是独一无二,而不是模仿、雷同。因此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注意培养独立意识。独立意识包括独立的人格,独立获取知识,独立钻研问题,独立思考问题,不完全依赖他人,不盲从别人等方面。
创新还是对现实的超越,它是创新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因此培养自主意识十分重要。自主意识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和自主发展意识。人们依靠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受外界的控制,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上,并且克服困难,百折不挠,这实际上就是自我激励、自我控制。
第二,树立成功信念。
成功=想法+信心。因此,信心是事业成功的立脚点,是成功的思想基础。现代科学证明,每一个人天赋的创造潜能没有很大的差异,只是因为后天所受的教育、生活环境不同,才出现了较大的区别。具有必胜的信心的人,无论在什么困难下,只要认准了,就一定会一干到底,不动摇,不气馁,他们是生活中的强者,是注定要走向成功的人。
人们要达到一个远大的目标,成就一番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经历各种坎坷,成功者必须具有克服这些困难的勇气,实践证明,成功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之中。
【典型的成功信念】
①相信你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所以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成员,你能作出独特的贡献;
②相信真正杰出的创新者是靠奋斗、拼搏而成就的;
③相信决定你自己命运的主宰力量是你的创新思维方式;
④相信你自己有无限的创新潜能;
⑤相信你自己在生活中的某个领域会拥有出类拔萃的创新能力;
⑥相信你自己具有为了培养创新能力而容忍失败的精神;
⑦相信你自己有能力创新,并愿意以实用为目标,从小处着手;
⑧相信你自己有能力创新,并愿意奉行“行动至上”的信条。
第三,树立合作理念。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知识再丰富也相对有限。在科学的道路上,少不了个人奋斗。可是,科学发展到今天,要进行创新,只靠个人奋斗显然是不够的,甚至于靠把个体智慧集中起来的小集体也已经不够用了,人们必须学会以合作诚恳的态度与组织内其他成员相互协作,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及组织成员的团结协作意识。
第四,树立风险意识。
有些人把创新看得很神秘,对创新具有恐惧心理。其实创新并不神秘,人人都具有创新能力,只要我们正确看待它。创新是在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所以要想有所创新,就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畏首畏尾的人是不可能创新的。马克思曾形象地比喻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