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人的本质属性。创新能力的开发,就是经过适当的启迪、开发、训练和实践,将潜藏在人体体内长久不用的、处于冬眠状态的创造力重新呼唤出来,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正像一位学者所言:“地球上最丰富的矿藏在人的脑子里。”这矿藏就是人自身的潜在能力。人自身潜在能力的开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终将带动经济的巨大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
潜能是潜在的能力,是指一个人身上现在没有、将来会有的潜在力量。潜能是一种尚未显现的能力,它一旦外化,与活动联系起来并影响活动效果,就变成显在能力,即通常所讲的能力。国内外学者都用“海上冰山”理论形象地说明人类潜能的巨大:人的能力好似一座在海上的冰山,浮在水上面的像人类的已知能力—显能,这里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沉没在水面下的未显露部分却是显露部分的5倍、10倍、20倍、30倍……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人具有巨大的潜能。若是一个人能够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就可以轻易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因此,我们呼吁开发人类自身的巨大创新潜力。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10%,尚有90%的潜力。美国人类潜能研究专家H?A?奥托在其发表的《人类潜在能力的新启示》一文中指出:“据最近估计,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我们估计的数字之所以越来越低,是因为人所具备潜能及其源泉之强大。根据现在的发现,远远超过我们10年前、乃至5年前的估测。”控制论奠基人之一的N?维纳说:“可以完全有把握地说,每一个人,即使他是作出了辉煌创造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利用他自己的脑潜能还不到百亿分之一。”
潜能的特征主要是未显性和可诱发性。未显性指潜能未显现的能力。大脑中的潜能是一个未被打开的宝库,那里蕴藏着惊人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难以开发出来的。自然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蕴藏着极大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人脑的可塑性结构。右脑是创新能力潜在量最大的智力区。现代科学实验表明,人的创新能力就是在左脑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加上右脑的形象思维来共同完成的。人一旦遇到意外情况,特别是在遇到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下,大脑的新皮质部位、脑干部位会一起动员起来,在激素的作用下,人的潜能包括潜在的体力会一起迸发出来,创造人间奇迹。可诱发性是指人本来没有某种能力,经过教育、培养,能出现这种能力。潜能的可诱发性,为开发利用潜能提供了条件。
创新是人类先天的本质属性,创新能力是通过学习、教育、训练、实践、激励等培养出来的。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呢?
(1)充分发挥大脑功能
大脑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开发创新潜能的关键在于开发大脑。人脑由140亿个脑细胞组成,每个脑细胞可生长出2万个树枝状的树突,用来计算信息。人脑“计算机”远远超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人脑可储存50亿本书的信息,相当于世界上藏书最多的美国国会图书馆(1000万册)的500倍。人脑神经细胞功能每秒可完成信息传递和交换次数达1000亿次。处于激活状态下的人脑,每天可以记住四本书的全部内容。人类对于大脑的研究有2500多年的历史,然而对自身大脑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仅有10%。人脑的力量虽令人敬畏,却也难以捉摸,唯有先懂得如何去开发脑中的无限潜能,才能真正运用这份力量。具体而言:
第一,信息刺激,勤于用脑。信息是大脑的精神营养,对大脑的最佳的信息刺激,就是勤学习、多学习。开发大脑潜能的关键在于多练脑、勤动脑、会用脑。
第二,协同开发,全面塑脑。既注重左脑功能开发,又重视右脑功能开发,克服“重左轻右”的传统倾向。可以多开展一些左脑活动和音乐美术活动,促进大脑状态协调发展。
第三,劳逸结合,科学护脑。要有张有弛,注意休息,保证必要睡眠,防止过度疲劳,防止外伤和毒害。
第四,营养健身,合理补脑。要及时补充能量,多食用一些健脑补脑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身健体。
(2)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心态决定命运,心态能使人成功,也能使人失败,只有在积极健康的心态下,才能实现人的潜能的自我开发。愉快的心情、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可以使人的智力机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反之,人的智力活动就会受到压抑。可见,身心健康是开发大脑潜能的基础。要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可以从饮食、睡眠、锻炼三方面进行调整。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需要涵养自己的性格,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的心态主要包括:
第一,快乐。人世间并非无烦恼就快乐,亦非快乐就没有烦恼,关键在于自我调整和自我感觉。科学已经证实,当人快乐时就会分泌出一种脑内吗啡,使人兴奋而充满活力;相反,人在悲观时就会分泌出腺上激素,它将打破人的正常平衡,有损身心健康。要快乐就必须做到心境开朗、心态平衡、宽容他人。
第二,自信。让信仰的力量和心安的感觉充满心中,就是获得自信的秘诀,也是去除疑惑、克服缺乏信心的最佳方法。自卑是自信的大敌,要树立自信心,最主要的是克服自卑心理。如果一个人拥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气和信念,自卑感就永远不会侵袭他的神经。
第三,上进。上进就是对得起自己的生命。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珍惜每一天,努力到最后一刻,才能问心无愧,这是对生命最高层次的负责。只有具有了上进心和进取心,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勃勃生机,挖掘出自身最大的潜能。
自信心影响一个人的能力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首先,他让七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七个人都成功地穿了过去。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黄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小木桥上走过来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三个胆大的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动半步。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九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
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因为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五个人站了出来。“你们为何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这张安全网牢固吗?”这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让你战胜恐惧,成功地通过一座座险桥。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还没有上场,精神上首先败阵。
(3)锤炼顽强的意志力
开发自身潜能,是一场发生于身心的自我革命,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做保证。意志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条件。缺乏意志的人,不仅实现不了开发潜能的任务,即使是现有的才能也很难有效地发挥。
如果对思维的对象仅有兴趣,但缺乏意志力,那我们也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思维对象上。朝三暮四,朝秦暮楚,要想创新是很困难的。因为创新是一种极其艰辛的劳作,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
创新需要顽强的意志力,顽强的意志力可以克服人们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要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就得有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克服诸如自卑懦弱、自我退缩、缺乏恒心、没有目标以及狂妄自傲等等消极的心态。
(4)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台湾学者郭腾尹在《命好不如习惯好》一书中,整理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7个习惯,即学习、创新、节约、感恩、负责、尊重及幽默。提出命好不如习惯好的理念,提醒人们要驾驭习惯的方向、突破习惯的束缚,对我们挖掘自身的潜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把握激发潜能的要素
第一,好奇。俗话说:“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好奇心是指引人们走向未知领域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动力,它可以激发人们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并驱动创新活动。好奇可以使人对事、对人充满兴趣,而有了兴趣就会去质疑,去探究,去刨根问底;有了好奇之心,人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一切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都会迅速汇集起来,使思维细胞空前活跃,潜能往往就在这时释放出来,使人发挥出极大的创造性。
著名科学家的伟大成就
好奇心驱使伽利略去观察和研究教堂里悬挂的油灯如何摆动,促使这位医科大学生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富兰克林出于对雷电的好奇,而从一个年轻的印刷工人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电学家。爱迪生小时候的好奇心异乎寻常,他除了不断地问“为什么”外,还常常亲自动手去试验,他听说母鸡把鸡蛋置于身下可出来小鸡,便也偷偷将鸡蛋藏在身上希望同样有小鸡出来。他看到气球能飞上天空,便想,要是在人的肚子里充些气不也可以腾云驾雾了么?于是自制了发酵粉让小伙伴米吉吞下去……正是这顽强不息的好奇心促使爱迪生成为了无与伦比的发明大王。
第二,目标。目标可以催发潜能。目标是一个特定的、可实现的积极结果。设定目标的标准要足够高,以使人们觉得值得去实现;但也不能太高,以致人们气馁甚至不想在限定时间内去努力尝试实现。目标的设定还应随着投入过程的加深而发生改变,因为没有经过重新评估和修订的目标有可能变得没有意义。美国哲学家、诗人爱默生说:“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大脑总是自然而然地寻找充满新奇性的刺激,设定目标可以持久保持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开发人脑潜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三,恐惧。恐惧是激发潜能的动力因素。创新能力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可以训练、启发出来,甚至可以“逼出来”。使人的行为发生的动力有两类:恐惧和诱因。行为发生了,是因为诱因足够,行为没有发生,是因为恐惧不够。
恐惧比诱因有更大的动力
一个智者把三个胆量不同的人领到了山涧的旁边,跟他们说:“谁能够跳过这个山涧,我承认谁胆子大。”第一大胆的人跳了过来,得到了智者的赞美。其他两个人不跳。这时智者拿出一块金子,说谁能够跳过去我给谁金子,第二大胆的人跳了过去。第三大胆的人还是不跳,这时他的后面出现了一头狮子,他发现如果不跳生命即将结束,一用力,也跳了过来。这三个人都能够跳过来,但使得他们跳过来的这个行为发生的动力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