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超前思维与后馈思维

六、超前思维与后馈思维

依据思维主体把握思维对象时间尺度的不同,科学思维可分为超前思维方式与后馈思维方式。

1.超前思维的含义和特点

超前思维方式是指主体以一定的经验事实或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思维对象的发展趋势和后果作出猜测、推论的思维活动方式。它是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来对现在进行的活动进行弹性调整的思维过程。由于事物的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和多种趋势,超前思维往往要做多种考虑,当某种趋势即将由可能转化为现实时就要采取适当的对策。

超前思维的特点如下:

(1)或然性。超前思维的指向是未来。它是立足于现实的规律性对未来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的思维过程,而未来对于现实来说,仅仅是一种趋势或可能性。超前思维就是要对或然性空间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并由此作出预见供决策参考,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好的可能性而避免坏的可能性的过程。

(2)模糊性。模糊性又称不清晰性,是指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性,主要是受制于实践活动内容本身的不确定性,因而只能作为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手段,不能成为主体全部活动的思维出发点。

(3)创造性。创造性是指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未来是随客观现实的变化处于变动不定状态的,为了认识和把握未来,必须依靠超前思维建立逻辑思路。这种思维建构的主要形式是创造性联想,是一种由共性探讨个性的思维过程。

(4)灵活性。超前思维一旦把未来描绘出来,就会对正在进行的实践起指导、调整作用。但这种对未来实践的预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对现实指导所引起的现实改变而自我调整,使描绘不断科学化。同时,在这种双向调整中突出各种条件性、前提性因素,不断激起好的希望和期待,并且通过创造条件去争取实现的可能性。

2.超前思维的原则

要达到超前,就要遵循下述思维原则:

(1)高屋建瓴。要显示出极高的科技含量、宏大的气魄、强劲的发展后劲。

基因组工程

在科技领域,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为主导的世纪,基因组工程将对人类自身的生命科学、精神文化、道德伦理、社会法制以及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等产生难以预料的巨大影响,日本、英国和加拿大等国,为站在新时代的前列,不惜投放重金和吸引一流的科学家研究和开发基因组工程。

(2)目光深远。要用深远的目光才能洞察现阶段事物、事情中的弊端、缺陷、不足之处,进而提出超越现阶段事物、事情的设想。

通用的转型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董事长威尔茨,在洞察小型家庭设备的局限性后,毅然决定放弃该设备的生产,转型为全球性的制造业设备服务公司,致使通用电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市值超2000亿美元的公司,目前雄居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的前几位。

(3)视野开阔。开阔的视野有助于通过联想、类比等方法启迪思维,从而设想出超前的事物、事情。

“太空电梯”

美国高电梯系统公司从建筑物内置的电梯联想到建造“太空电梯”。这座电梯通过一条以碳纳米管为原料的十万公里长的缆线,底端位于地球大洋的一座平台上,另一端延伸太空,直接把人和货物牵上太空。

3.超前思维的作用

超前思维在当今时代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掌握超前思维是适应时代潮流的需要。对现实进行超前思维是人类思想和行为中共同的东西,而且目前已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实际生活和思想之中,因而成为人们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事物发展的前提性条件。

(2)超前思维有助于强化创新意识。超前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创新思维,这种创新思维又是超前意识的一种体现。所谓超前意识,就是要求突破事物的现有界限、了解事物的未来状况的一种心理渴望。从此意义上看,超前意识与超前思维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因为突破就意味着标新,就意味着必须创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运用超前思维,对未来的预测开阔了眼界,激发了迫切感,从而又强化了人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创造力,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

(3)超前思维有助于决策科学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必须建立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之上,没有预见,工作就会处于盲目状态。尤其是领导者要想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加强超前思维的训练,不仅要知道事情曾经如何发展,而且要知道事情将要如何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事情的当前走向,提高决策的科学化程度。创业需要创新,创新必然超前。离开了超前思维,决策的科学化近于无稽之谈。

4.后馈思维的含义

“后馈”,即向后反馈,指与过去的历史事物去比照,从而总结经验的过程。后馈思维是指主体在思维中,用历史联系、传统力量和以往原则来制约现在,使现在按照历史模式继续重演的思维方式,是思维的一种惯性运动。诸如“祖宗之法”、“家法”、“古训”,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把这种思维方式固定化、绝对化,并用之指导实践,就会使社会倒退或停止不前。

5.后馈思维的特点

(1)滞后性。滞后性主要指在事后总结反思,在时间上属于滞后型。后馈思维的向心力和惯性的基础是历史,它的稳定态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是把“现在”转换到“历史”中的某种状况,或在观念中再现历史的思维。

(2)指向性。指向性就是把现在指向过去。它的“兴奋中心”是过去的某个阶段、某种情况,它对现在的看法、评价和态度总是千方百计地回归到过去的某种“理想状态”。

(3)非现实性。后馈思维的人们往往习惯于用旧尺子来衡量周围的事物,对新事物难以接受,于是出现不现实的思维结果。囿于传统和习惯围成的圈子,并由此洞观世界,是后馈思维的惯常表现。

(4)保险性。后馈思维既是已有先例、有章可循的思维,又是事过境迁、没有现实负担的思维。因而,习惯于后馈思维的人往往是“事后诸葛”,做事不再需要冒险,保险系数大。

6.后馈思维的作用

(1)积极作用。后馈思维有助于稳定思维。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积累,在我们脑中形成了“强刺激”,产生某种行为、生活、工作上的“理想模式”的思维定势,能给今后以有益的借鉴;后馈思维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它的认识常常比较准确深刻,从而有益于后事,能指导我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再重蹈覆辙,不断发扬优点,举一反三处理很多事务。

(2)消极作用。后馈思维会导致人们缺乏创新意识,往往表现为爱翻老皇历、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后馈思维容易让人产生反现实情绪,表现为对过去的挫折和打击消极地吸取教训,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理老化,对现实不满等。

7.实现超前思维与后馈思维相统一

超前思维和后馈思维各以不同的“尺子”为标准来思考问题,这就必然会分庭抗礼、自成方圆。但二者都是以将来或以往来规划现在的思维过程,因此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超前思维和后馈思维任何一方绝对化都是片面的。把超前思维绝对化,就会脱离现实、背离历史,变成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附庸;把后馈思维绝对化,就会使思想僵化,使实践处于停滞状态。所以,只有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既有将来又有历史,以这样的思维做指导,现实才会比较健全地发展。为此,在思维实践中必须坚持两项原则。

(1)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仅是处理实际问题的指导思想,而且是把握历史、研究未来的思维原则。因为历史不等于现实,未来也不就是现实,历史与未来只有紧紧依托现实而展开,才能顺应事物的客观走向。科学思维最忌讳脱离事物发展的可能,忽左忽右、偏高偏低。

(2)坚持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思维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从而提升人们的创新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实践的目的又总是与组织的利益相关。组织利益从时间上看,有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之分。在科学思维中坚持正确处理近期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是坚持后馈思维和超前思维相统一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在思维实践中首先应该兼顾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力争使近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做到二者的统一。

任何超前思维都不是无限度超前,它归根到底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立足于我们民族已有的科学文明传统。所以,超前思维也要吸收后馈思维的优点,不能割断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联系,不能割断历史的连续性,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实现超前思维和后馈思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