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创新思维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四、创新思维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1.解析创新思维的内涵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科学思维的特殊形式。狭义上的创新思维,是指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从广义上理解,创新思维不仅表现为作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

总的来讲,创新思维可以定义为:在人脑中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产生的经验,通过联想、想象、直觉、灵感、发散等方式,遵循客观规律,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包括尚未出现的)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这是人类智慧表现最集中的思维活动,它使人类能突破各种自然极限,在一切领域开创新的局面,以不断满足人类精神与物质的需求。

创新思维是人类所独具的。千百年来,人类凭借着创新思维,在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创新思维的外现与物化。它广泛存在于政治、军事决策和生产、教育、艺术及科学研究活动中。

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实现了知识即信息的增值,它或者是以新的知识(如观点、理论、发现)来增加知识的积累,从而增加了知识的数量即信息量;或者是在方法上的突破,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分解与组合,实现知识即信息的新的功能,由此实现知识即信息的结构量的增加。所以从信息活动的角度看,创新思维是一种实现了知识即信息增值的思维活动。

2.创新思维的特点

创新思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种思维的综合,有如下特点:

(1)求实性。创造源于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创造的第一动力。思维的求实性就体现在善于发现社会的需求,发现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满足社会的需求出发,拓展思维的空间。而社会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需求已被世人关注,若再去研究,易步人后尘而难以创新,而隐性的需求则需要创造性地发现。

(2)求异性。创新思维,顾名思义,它不是简单地重复以往人们的思维过程,而是以“新”、“独”、“特”的特性来标新立异的。“异”是对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成为人们进行思维创新的目标导向。

(3)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即敢于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识,包括权威的论断。我们原有的知识是有限的,其真理性是相对的,而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其发展是无止境的。无论认识原有的事物还是未来的事物,原有的知识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敢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思维的批判性还体现在敢于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去思维,敢于另辟蹊径、独立思考,运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正如法国作家莫泊桑所说:“应时时刻刻躲避那走熟了的路,去另寻一条新的路。”

(4)连贯性。一个日常勤于思维的人,就易于进入创新思维的状态,就易激活潜意识,从而产生灵感。创新者在平时就要善于从小事做起,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出新的构想,使思维具有连贯性,保持活跃的态势。只有勤于思维才能善于思维,才能及时捕捉住具有突破性的灵感。

(5)灵活性。创新思维思路开阔,善于从全方位思考,思路若遇难题受阻,往往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灵活变换某种因素,从新角度去思考,调整思路,从一个思路到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到另一个意境,善于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随机应变,产生适合时宜的办法。创新思维善于寻优,选择最佳方案,机动灵活,从而富有成效地解决问题。

(6)跨越性。创新思维的跨越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前进跨度”,即从思维进程来看,它常常表现为省略或者越过某些思维步骤而直抵终极结果,表现出很大的前进跨度;二是“转换跨度”,即从思维条件来看,它表现为能跨越事物“可见度”的限制,迅速完成“虚体”与“实体”或“潜”与“显”之间的转化;三是“联想跨度”,即从思维空间来看,它表现为能将若干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使思维在无限的空间里任意驰骋,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新思路。

(7)开放性。创新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思维开放性。在创新思维方式的三维结构中,知识结构、观念结构、方法结构都呈立体开放状态,全方位地汲取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知识、观念和方法,使其结构处于不断整合和优化的过程中。从知识结构来看,思维要创新,就必须适应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随时淘汰已经过时的知识。从观念结果来看,思维创新也是观念更新的结果。从方法结构来看,思维创新的本质在于方法的创新,没有新的方法,就不会有创新思维火花的产生。

(8)综合性。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创新者在思维时,将事物放在系统中进行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与事物相关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

这种“由综合而创造”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对已有智慧、知识的融合和升华,不是简单的相加、拼凑。综合后的整体大于原来部分之和,综合可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变平凡为神奇。

阿波罗登月计划总指挥韦伯说过:“当今世界,没有什么东西不是通过综合而创造的。”阿波罗庞大计划中没有一项是新发现的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都是现有技术的运用,关键在于综合,综合就是创造。

3.创新思维的作用

(1)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推进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创新思维因其对象的潜在特征,表明它是向着未知或不完全知晓的领域进军,不断扩大着人们的认识范围,不断地把未被认识的东西变为可以认识或已经认识的东西,科学上每一次的发现和创造,都增加着人类的知识总量,为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不断地创造着条件。

(2)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创新思维活动及过程中内在的东西是无法模仿的,这内在的东西即创新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依赖于人们对历史和现状的深刻了解,依赖于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依赖于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展。而每一次创新思维过程就是一次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因为要想获得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人们就要不断地探索前人没有运用过的思维方法、思考角度去进行思维,就要独创性地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途径去正确、有效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能力,所以,认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思维。

(3)为实践开辟新的局面。创新思维的独创性与风险性特征赋予了它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人们不满于现状,不满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总是力图探索客观世界中还未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开拓性的实践,开辟出人类实践活动的新领域。在中国,正是邓小平创造性的思维,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才有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有了今天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实践。相反,若没有创新思维,人类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坐享其成,那么,人类的实践活动就只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实践活动的领域也会变得非常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