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独创性或新颖性。科学思维贵在创新,它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不墨守成规,敢走新路,勇于探索,善于对“完善”的事物、平稳有序发展的事物进行重新认识,以求新的发现,这种发现就是一种独创、一种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
第二,灵活性或变革性。《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创新能力并无现成的思维方法和程序可循,所以它的方式、方法、程序、途径等都没有固定的框架。进行创新活动的人在考虑问题时表现出跨越性和突破性—推知事物的思维形式进程是从普遍到特殊(演绎法)、从特殊到普遍(归纳法)、从特殊到特殊(类比法),逻辑的思维形式是概念、命题和推理。而创新的进程往往省略了中间步骤,跨大了甚至跳跃了循序渐进的步伐。同时,创新活动破除了一般规则,超出了原有极限。创新能力的灵活性还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原则界限内的自由选择、发挥等,一般来讲,原则的有效性体现在它的具体运用上,否则,原则就变成了僵死的教条。
第三,广泛性。创新创造了新的资源,内容广泛,包括技术、制度、产品、市场、方法等各个方面,所以我们要有广阔的创新视野和创新的切入意识。根据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人们发现知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恰恰得益于知识的广泛、知识间的相互作用。
第四,风险性。创新活动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其本质是以未来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将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作为思维的对象,关注事物发展的最新态势,具有以未来指点现在的特点,因此要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这就决定了创新活动不可能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地预测未来,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左右未来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取得成功,甚至有可能毫无成效或者作出错误的结论。创新活动的风险性还表现在它对传统势力、偏见等的冲突上,一般情况下,现有权威都会竭力维护自己的存在,对创新活动的成果抱有抵抗的心理,甚至仇视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