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陈伯钧与毛泽覃
当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徐彦刚、陈伯钧被派到袁文才部,以白军的身份作掩护,负责茶陵到井冈山的交通。毛泽覃受朱德派遣,一身国民党军官打扮,上井冈山联络毛泽东,被陈伯钧截住盘问。问明身份后,陈马上派人护送毛泽覃上了山。不久,毛泽东在陈伯钧护卫下追赶被成皓拉走,准备投靠方鼎英的红军队伍时,毛泽覃也在其中。
一九三〇年七月,中央巡视员刘作抚在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到当时在赣西南新成立的二十军,军长曾炳春是地方领袖,有战争经验,但没进过军校,“只要有一好的参谋长也可以指挥,参谋长是陈伯钧,曾在六军一纵当参谋长,在后方医院现已愈好,此人个性强,士兵群众多不欢喜。”
同一份报告中,也提到了时任中路行委书记的毛泽覃,“此人干是可以,不过是寒虐疾的干,高兴时即努力干,不高兴即不干,有些小孩气,而且怕负责。”
当时,陈和毛泽覃两人都是因为负伤,先后离开红四军,到赣西南工作。这份报告对许多军史上的有名人物都有直率的褒贬,不独陈毛二人。一方面,两人都在斗争中显出了才干,朱毛红军中大多数后来的上将级人物,此时还上不了这一级别的报告。另一方面,两人性格上也都有明显弱点。
毛泽覃和陈伯钧性格都外向直爽,两人应该关系很好。抗战期间,贺怡来到延安,陈伯钧与之相见,回忆故人和往事,非常激动和感伤。解放后陈伯钧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毛泽覃。
二 陈伯钧与宋时轮
陈伯钧和宋时轮算难兄难弟了吧。抗战时,宋因冀东事件,陈因白水事件,同一天受了处分。建国后,在反教条主义风波中,陈和宋同属被点名批判的上将。
宋因冀东西撤问题被召回延安时,是跟着陈所率的冀察冀地区七大代表团一起走的。当时宋心情不好,骂骂咧咧的,陈还好生地一番安慰。在回延路上,白水遇险,到了延安后,陈伯钧被追究责任,两人同一天领了处分。宋的处分要严重得多,他此时已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而陈没有心理准备,备受打击。后来,陈被派往军政大学和之后的军事学院工作,他将宋时轮拉来,当了主任教员。一到节假日,宋就约陈伯钧四处串门,让陈的夫人很有意见,因为他们一般也只有周末才能相聚。
反教条主义的军委扩大会议后,召开了高等军事学院和军事科学院两院党委联席扩大会议,李志民主持,主批陈伯钧和宋时轮。陈一向刚强倔强,而宋,为人更有城府,更为“油滑”,(两人都参加了军调工作,宋时轮无论是与国民党斗盘外招,还是明目张胆地打架,都没吃亏。而陈,工作仔细负责,却过于实心眼,走了麦城,以致快解放时有人传说要调他去干外交,他自己就坦承不行。)但两人多次检讨,都没有承认“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定性。最终,相比“要什么给什么”地承认和检讨强加的罪名的上将,两人结局要好一些。
陈伯钧是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先行者,即使被毛泽东本人冷落和错批也没中断。而宋时轮,在八十年代社会上和军队中兴起对毛泽东全面否定之风时,大力倡导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投入了自己晚年的极大部分精力。
三 少年英豪
黄埔军校入学的年龄要求是什么?陈伯钧是刚满16周岁时入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我大概地点了一下我知道的各界黄埔毕业生,这应该是年龄底线了——如果陈伯钧当初没有虚报年龄的话。在此之前,他12岁高小毕业,考入万县师范。
参加秋收起义时,陈伯钧不到17岁。在我知道的秋收起义参加者中,只有著名的寻淮洲比他还年轻。
铜鼓的新兵训练处设在一间小小的祠堂,陈伯钧从此开始负责军事教学与训练——从井冈山上,到中央苏区,从一方面军,到四方面军和二方面军,从南京,到北京。至少到抗战前,他的学生大部或相当一部分,比他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