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钧日记 文选》综评

看来有些网友对《陈伯钧日记 文选》一书有兴趣,特写以下介绍。我是在孔夫子旧书网买到此书的。

《陈伯钧日记 文选》出版于2002年,印数只有2000。精装的三厚本,外加一个书匣,份量相当沉。

全书约1500页,其中日记约1300页,是此书的精华。

开卷是陈将军从红军时代到去世前的一些照片,延安、晋察冀、陇东、军调时期、东北战场、南下时期、朝鲜战场、南京军事学院、北京高等军事学院都有。从日记中可以看出陈将军是个爱照相的人,他小时候的家境不差,但解放前昔,国民党军队曾包围搜查将军的老家,他少年求学时的资料和照片都被烧毁,而他参加革命后由于条件所限,第一次照相是1936年底与东北军联欢,估计相机是东北军的。

照片之后是几个信件手迹。首先是毛泽东给陈伯钧的两封信。陈伯钧曾被批评不稳重,谈话时用“老毛”“毛先生”称呼毛泽东,不尊重党的领袖,显摆自己同领袖的关系。但这两封信都是在陈身后才公布和捐赠给国家的。第一封信现在非常著名,就是陈伯钧先后加入一二四三个方面军,为时两年的长征结束,到达陕北时,毛泽东用铅笔写的,赞扬陈为“红军干才”的那封信,一看就是匆匆写就,“想念”写成了“相念”。当年,也许带信人即刻就要启程,毛无暇细想,一挥而就。另一封信是毛泽东向陈的二哥赠款,称其为“一个有用的人”。陈的二哥身在国统区,以党外人士的身份,为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介绍了许多知识青年去延安参加革命,为此曾蹲过国民党的监狱。两封信都写得开门见山,两人间的熟悉不言而喻。如今,在陈将军的故乡达州刚刚设立了陈伯钧纪念室,陈将军的胸像之后,就是毛的手迹“红军干才”四个大字。毛信之后是刘帅在南京军事学院期间写给陈的一封信,字体和布局都很漂亮,老帅精益求精的精神跃然纸上。最后是粟裕将军在陈去世后写给其夫人的慰问信,粟当时也住院,做手术,字迹颤抖。

信件后是徐向前、张爱萍、洪学智、张万年和迟浩田的题词,陈将军纪念室也是迟浩田题的名。

序言是聂荣臻元帅所写,是八十年代所出老版《陈伯钧日记》的原序。

全书正文三卷,日记占了两卷半。其中到37年10月他离开359旅时为止的日记曾在八十年代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过,我就是读了那本日记才知晓了这位上将,并对他的生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新版的日记虽然更全,从33年1月到50年1月,但可惜的是,校对和注释水平,比不上老版。此书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恐怕没有什么军史方面的专家来处理这上百万字的资料。书中错别字稍多,而且陈将军交游广泛,作者只用姓氏,或外号提到的人物不计其数,没有注释,让人读来非常费脑。对比赖传珠的日记,那里边可是连尽人皆知“老蒋”都正尔八经地注明是指蒋介石。老版日记的目录是按事件排列的,比如长征开始,三军会师等,新版的日记目录只有时间,不够方便读者。其实用事件加注时间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三卷书的最后,分别附有红军长征路线图(一卷),世界地图(正面)和世界各国国旗图(背面)(二卷),中国地图(正面)和中国地形图(背面)(三卷),除了红军长征路线图外,其他的都太无必要。世界各国国旗图令人匪夷所思,一尺见方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和地形图,也很难说有什么参考价值。就是长征路线图,我也很希望能细致到可以落实到陈将军日记中提到的大部分地名。如果可能,最好能附上抗大二分校由延安长征到晋察冀的路线图,45军南下作战路线图等等。哎,这也只能是希望,看看双石网友勘察长征路线的贴子就可以知道,真想制好这些图,要求的成本、知识累积、分析能力,和责任心,都不是容易达到的。

在我读过的将军日记中,综合史料价值和文学水平,陈将军的日记水平是最高的。他受教育水平高,又长期坚持学习,再加上经历丰富,有起有伏,又是个性情中人,喜怒哀乐都在日记中尽情挥洒,读来过瘾,痛快,令人深深地为作者,为日记中的各个人物的命运而牵肠挂肚。军史上的参考价值可与陈日记并肩的是赖传珠的日记,赖的文采差一些,对事件的交待也不如陈日记清晰。赖在新四军期间,工作非常不顺心,一方面他日记中有很多反映,另一方面,看得出他又在克制自己,不想写得过于彻底。王恩茂的日记跨度也很大,但写得好像随时准备拿到报纸头版发表,没有个人的性情,文风不对我的脾气。彭绍辉的日记行文朴实,写得详细,用心,清楚,但不深刻。皮定钧的日记,从头到尾的检讨,反思,自责,真是亏了他能把三年解放战争写成这样,有史料价值,少了吸引人阅读和欣赏的瘾头。陈赓的日记有详有略,相当部分写得很简单,太短了。刘瑞龙的日记实际上是工作笔记。

陈的夫人在后记中写到,由于文革中被抄家和批斗,为了避祸,解放后从50年到六十年代的日记被烧掉了。多么可惜呀!

日记部分之后,是文选。有以下一些文章:

红军时期发表在《红星报》、《红色战场》的几篇文章,主要是战地报道性质,不长。

抗战时期只有一篇,就是著名的《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这篇文章的写作源由前文已有说明。是毛泽东和陈伯钧的合著。在1981年军事科学院出版的《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中,此文的注解是这样的:这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四年所著的《游击战争》的一部分。抗日战争开始后,经毛泽东同志修改校正,以别的同志名义发表在一九三八年《解放》第二十八期上。1993年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毛泽东军事文集》,恢复了毛泽东当年所写的编者注,陈伯钧的名字得以重现。《游击战争》一书没有传下来,这篇文章中,毛和陈各自的观点和贡献已融为一体,难以分割。文章全面分析论述战术问题,毛泽东主要以战略眼光见长,科班出身的陈伯钧的名字不是空挂的。陈在军调期间的几份报告,说实在话,这部分文章是我看得最为费力的。是比较技术性的谈判工作报告。

解放战争期间的文章还选了一篇湖南剿匪的报告,当年陈伯钧实际指挥了湖南的剿匪工作。陈伯钧在南京军事学院的军史战史讲义提纲和在北京高等军事学院所作的关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历史情况的报告。就像SPK前面提到的,陈的报告非常有价值。陈伯钧是我军历史研究的有心人,先行者。

陈在南京军事学院创办初期写给院长刘伯承等人的几封信,信息量也很大。

回忆文章《毛主席率领我们上井冈山》,此文1959年发表在红旗飘飘第13期上,可以说是陈伯钧生前最为著名的一篇文章,曾多次入选各种革命回忆录选集。遗憾的是,文选中的版本,删去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时,恽代英对学员的领导教育的一大段,可能是为了让内容紧扣题目,不过我还是喜欢原版。这篇文章题目上称呼是毛主席,但正文中全是毛委员。关于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和保卫祖国战备方针问题的小结。此文是北京高等军事学院战略研讨的一个长篇总结,分两部分,当时上报了毛泽东。正文之前是陈伯钧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公事公办的风格。不知道我们将来有没有可能看到陈伯钧延安时代写给毛的那些真情尽露的信件。

《陈伯钧日记 文选》一书,以日记为主,文选部分有些单薄。看得出编者的着眼点是从各个历史时期各选几个代表作品。我觉得在不考虑成本的前提下,以陈的创作数量和质量来论,日记以外的作品集,也可以编好几本。比如抗战期间,他写过八路军小史,抗大二分校由陕入冀的记述文章,和一些军事论文。解放后,他写过《兵临城下》(描写平津战役),回忆湖南和平解放的文章,就井冈山斗争问题对历史工作者进行过详细的答复和评述。在北京高等军事学院的军史讲座也有多次,影响很大,除了文选中的一篇,应该还有一些重要报告没能收录。文革期间,为了反驳军内造反派的诬蔑,他逐条驳斥,写了四十万字的材料。这是将军在重病之时,以生命的代价而进行的抗争,里面难免带有时代的局限,但以陈一向勤于记述的习惯,刚烈倔强的个性,这部分材料一定有着难以替代的价值。

陈伯钧喜欢写诗,有一些在日记中有记载,其中他被困草地心情极为愤懑压抑时的作品最为感人。但他一定还有一些诗作没有发表。

作为此书的附录,在文选之后,有以下文章:

刘伯承元帅在56、57年间就南京军事学院工作问题写给陈伯钧等人的九封信。对研究“反教条主义”运动有参考价值,可能这也是编选者的用意所在。我个人的看法,不论当年各派的观点各自如何正确错误,在这场显露了许多战场上有过赫赫功绩的将领人性丑陋一面的风波中,刘伯承元帅的作风和修养自始至终令人敬仰。

粟裕在陈去世后致其夫人陈琳的慰问信。

莫文骅悼念陈的青玉案词。

邱锋的文章《红军干才陈伯钧》,描写陈从大革命时期到长征结束的经历。新版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传中陈伯钧的一篇,邱是作者之一。

陈伯钧大事年表,比较概略。

书的后记是陈的夫人陈琳所写。她为编此书,花去了十二年的时间。陈将军一生有过许多遗憾,受过许多委屈和挫折,但他有这样的妻子,令人欣慰,令人羡慕。但同时我也很不解,陈长期担任军事学院的领导工作,为军事教育和军史研究做出过奠基性的贡献,他的著述对党史军史研究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我们的军事院校、军史研究部门,为什么不能投入些人力物力支持这项工作?

随书有一枚书签,正面是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的毛泽东诗意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背面是阴文阳文各一的印章“在无我处有我”和“在有我处无我”,落款是“陈琳携子女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