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钧和钟伟

本来,我准备在这个系列中,再写一下陈伯钧同彭老总,陈伯钧同王震等,正为此重看陈的日记,查资料。没想到,又在吴东峰的博客中,看到了钟伟的儿子钟戈挥为吴东峰提供的关于陈伯钧和钟伟冲突的证明文章:

http://wudongfeng.blshe.com/post/160/247618

和吴东峰的陈钟冲突写作经过(里面有郑贵卿、刘如、程启文的有关回忆):

http://wudongfeng.blshe.com/post/160/250005

其实,我对历史的爱好兴趣,更多地在人物的起起落落的命运,对战役研讨,军事知识,极不擅长。由于陈不是当红的上将,所以除了在吴的博客,其他地方找不到对此案的多少报道。从吴的描写中看,陈家人和委托的律师并没有从战史上充分论证。我一时不平,在吴的博客中留下下面一段文字。

“(1949年8月25日)据消息称,白匪自称在永丰一带大捷,各路正继续前进中。下午去解参谋长处始知十二纵之三十五师确实吃了一点亏,主要是不加强侦察警戒,不占领制高点,不按山地战原则轻敌冒进,而遭敌之战术上的反击。”

以上是陈伯钧将军日记一则,这是陈在近六十年前,不可能预知今天的官司的情况下写下的。日记说明,青树坪之役陈本人当时根本不知道,听到传闻又问了解方将军后才得知。“我父亲得知情况后,急令145师向146师靠拢,增援146师并向野司及十二兵团部报告,”这句话有意思,钟向野司和12兵团报告,为什么不向他所隶属的13兵团部报告?单单强调12兵团?好,就算12兵团对他曾有妨碍干涉,但青树坪战役之时,陈伯钧在四十五军军部,根本不在12兵团兵团部--虽然陈此时是十二兵团第一副司令。而钟伟在49军,二人根本不在一起,即没有面对面接触,也没有电文交往。陈的12兵团副司令和45军军长一职同时发表,但他本人,在发表之前,倒一直在兵团部当肖劲光的副手(从长春前线,北平前线,一直到开始南下),发表之后,他就去45军了,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呆在45军。如果作者对历史和各位老将军有足够尊重,那么不如查一下四野战史,当年电文,看看青树坪之战时,陈伯钧可曾受命指挥49军,陈钟二人当时是否在一起,应该是办得到的。请问:

陈将军当年亲笔写下的日记真实,还是钟的儿子转述的真实?

如果钟的儿子转述真实,那么此役前后为什么只有他做检讨?没人追究陈的责任?

钟的儿子何处证明钟曾用枪对准陈的脑门?

钟伟和陈伯钧,都是有着不好惹的性格的将军。在解放战争之前,两人没什么交往。而在辽沈战役期间,长春之围以国民党军队或起义或投降而结束的情况下,两人就有过明显的不和。

1948年10月20日 晴,时服,夜月晕

事实上今天中心只是解决了一个如何处理与分配装备武器问题。结论是由解(参谋长解方)统一负责全权办理:按编制、按需要、按围城部队、辽北部队、二线兵团三级,适当调剂之。钟(钟伟)抓得特别紧,什么都要,除了敌人的东西还要干部,可以说是无有遗漏。但我们只能按我们大家所商决之原则答复之。并将具体工作统一于解参谋长。

而到了南下作战期间,两人的矛盾更加凸显。这反映在各位老将军的回忆和陈将军的日记中。但钟戈挥的一些说法也太不合理。在“《枪声远去了》”一文采写经过中,吴提到他说过“陈伯钧打广西,中埋伏要撤下来,我父亲用枪比划一下他脑袋,再这样我就毙了他”——成了陈伯钧中埋伏——而且,怎么地点又到了广西,在署名文章中吴戈挥可是写得一清二楚是在青树坪。好在钟戈挥落到纸面上的文字还是承认是“146师产生了骄敌情绪,为青树坪战斗失利种下了不应有的劲敌麻痹的祸根”。

其实就从吴所提供的当事人——广义上的当事人,因为他们都没有也不可能证明陈钟二人在青树坪之战中的争执——即郑贵卿、刘如、程启文的回忆来看,他们并没有给吴版轶事什么支持。

郑贵卿:

“钟伟这个人野得很,什么人都敢顶,陈伯钧资格那么老,他都不卖帐,也敢顶。”刘如“钟伟这个人确实能打仗,指挥打仗时,动不动就用枪指着你,要毙了你,在衡宝战役前后他与陈伯钧吵得很厉害。不但和陈伯钧吵,还和49军政委袁升平、副军长熊伯涛吵,动不动就拿枪骂,老子毙了你。”程启文“钟伟这个人长我一岁。打仗行,猛打猛冲猛追。就是有几个毛病,如和级干部搞不关系,军阀作风,打骂下级,枪毙俘虏。”

程启文根本没提陈伯钧的名字,郑只说了钟与陈伯钧吵架,顶嘴,可没说谁吵得过谁。至于刘,他说的是钟和陈在衡宝战役中的冲突,而不是青树坪。这倒是正好与陈的日记中互证的。如下:

1949年10月2日 星期日 阴

行军,由湘乡经山枣到虞塘……上午为了了解情况,特与邱一道去四十九军军部找刘胖子等……钟伟、熊伯焘两同志也见到了,并在他们军部午餐。下午熊、刘又到我们住处来玩一坐下来就谈他们的关系如何搞不好等,熊对我申诉冤枉特别多,但在目前情况下又有何办法呢?总而言之还是劝他们待下去,作完战以后再谈。

1949年10月9日 星期日 阴

林总因钟伟之提议,想要我指挥所移动。但我们考虑,追歼战主要靠电台联络与指挥,若移动则联络中断有碍指挥。故向林总建议而又得其批准,仍在佘田桥指挥。

1949年10月12日 阴,雨,天渐冷

今天则专门布置后勤工作,督促搜山。并为此根据四十一军的意见,发了一个区分搜山地域及办法的专门指示,各部均无多大意见,只钟伟不大同意。

其实,青树坪之战和衡宝战役,都已经有了很太多的资料。总之,青树坪之战与45军、陈伯钧没有关系,钟伟的部队失利,为此向四野总部检讨。陈事后才得知此战,陈钟二人一人在45军,一人在49军,谁也恐吓不了谁,谁的枪也瞄不到对方的脑门。衡宝战役中陈伯钧有指挥责任,其间钟伟曾要求陈伯钧移动指挥所,被拒,对陈的任务分派,钟也有不满。但从战史上讲,无论当时还是之后,陈在衡宝战役中的作为都是受到充分肯定的,战役中表现最好的135师是陈的45军的。四野总部为此将来访的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和影星舒绣文等介绍到45军,采访慰问陈伯钧、邱会作等45军领导和135师的英雄。

陈伯钧有个性有主见,多少有点吃软不吃硬。他不是李先念,不是熊伯涛,不是袁升平,从职位上,从性格和经历上,从占理不占理上,都没有必要也不曾迁就钟伟——虽然他劝过熊伯涛等人迁就钟伟。你要缴获喊得再凶,也要等解方参谋长统一分配;你给林彪打电报让我移司令部,我也打回去,理由讲清,不移。钟伟很有脾气,但陈见识过多少有脾气的风云人物!陈如果怕他,会强过怕张国焘吗?草地分裂时,留在四方面军的一方面军干部的回忆或经历我看过很多,张宗逊、彭绍辉、李聚奎、欧阳毅、曹里怀、张令彬、杨梅生、黄火青……,主动找张国焘当面分辨抗争的,只有陈伯钧,其他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在延安,受处分时,中央领导陈也是一样顶撞。

钟伟和陈伯钧都是有坎坷经历的将军,他们都本来可能有更好的发展和作为。他们的挫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党内斗争的复杂性应是最重要的一条。不过我认为,他们性格上的一些弱点,时而粗率过火的一些作风,也是原因之一——当然陈钟两人的性格缺点并不完全一样,程度也不同——比如陈伯钧对哄抢战利品这样的作风就很看不上,陈伯钧对部队的群众纪律非常看重,他主要是有时过于主观,书生气,性格倔强火爆。这些令人遗憾叹息的性格和作风,不论在什么样的团队和集体中,都应引以为戒。而现在的一些作品,在描写这样一些有这样那样明显不足的将军时,无心客观分析和描述,而是卖力夸张渲染烘托,生怕一些有军阀作风的将军不能和真资格的军阀相比,生怕解放军里出不了一个巴顿。

哎,陈难道只能是一个轶事将军?他的家人耗费十多年整理出版只印了二千册的日记和文选,我,一个从无军旅经历的网迷,写下如上这些感想随笔,都是祈望让人们关注他的成就,他的不足,思考一个知识分子将军在中国革命百转千回的历程中饱经磨砺的个性经历和思想轨迹;他胜利时的豪迈,艰难时的无畏、挫折时的痛苦;他对领袖的追随,对战友的情谊,对家人的思恋,对祖国的忠诚。可是这里那里,轶事,轶事,还是轶事!

注:本文的引文中有一些别字,均来自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