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三个轶事

轶事一

建国后军委选择工程兵司令,两个人选:陈伯钧和陈士榘。结果毛泽东夸赞陈士榘祖父克山、克水等等,敲定了陈士榘。

这个说法被陈士榘的儿子在其书中认可,最初的版权应该属于一位爱写将军轶事的作家。但我一直对此怀疑。有脾气、好面子的陈司令本人在世时写的《从井冈山到中南海》一书中,没有提到过此事。而毛对陈伯钧一贯的工作安排,都是倾向军事教育,在建国后军队走向正规化之时,怎么看陈伯钧都更适宜办军校。而且当时两位陈上将在南京军事学院任正副教育长,在全军范围内挑出一个职务的两位候选人,却集中在一个单位里一个岗位的正副职,好像也不常见。

最近,买了本《独臂上将彭绍辉》,里面写道:1952年1月16日,彭绍辉接到总干部部的任命他为工程兵司令的命令,彭留恋战斗部队,表示自己“做步兵工作尚能摸到些头绪,对工兵工作简直就是新问题,毫无基础,实难完成任务……”军委不接受,再次发令催促,当时彭所任职的西北军区的副政委洗恒汉出面报告军委:“彭须参加3月15日临潼演习……如他不参加这一演习,在这方面将无中心。”

轶事二

1949年,解放军南下解放全中国,朱总司令命令所有入湘部队,都要绕道醴陵去看望左权将军的母亲,直到此时,老人仍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殉国。老人希望从路过家门的战士们嘴中探知儿子的下落,但得到的所有答复都是:“老人家,我们都是您的儿子!”

这是左权的女儿接受访问的《凤凰大视野》节目中的一段,在一些介绍左权生平的党史文章中也有类似的文字。

陈伯钧、赖传珠所在的军团,南下时均经过湖南,二人都有日记留下,他们都没有去醴陵。解放军南下作战时拥有极大优势,但要想大迂回兜住小诸葛等人,解放海南岛,日程还是很紧张的。加之暑天行军,减员非常大,以朱总司令的带兵经验,不会在此时让成千上万的部队费时绕道的。这么多部队真要都上门,老人家光见见面也会累晕的。

轶事三

彭雪枫犯颜直谏,对毛泽东对拍桌子,痛斥山头主义。

此事近两年在网上也传得挺广,不再细述。我为了写此文一查,发现有两个时间版本。一个是当代中国出版社的《彭雪枫将军:永不飘落的红叶》,认为发生在1936年5月13~15日,大相寺会议之后。大相寺会议上彭本人被公开批评。来自一军团的陈光与彭雪枫针尖对麦芒,一个在前面指挥冲锋,一个在后面吹号收兵,可说是都不够识大体。他真有那么自信,转过身来就到毛的面前拍桌子,来批山头主义吗?就是拍了,毛泽东能多大程度上接受他的意见呢?

另一个版本的时间是1935年11月30日,直罗镇战役之后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大会当天。这个时间要比前一个合理一点。不过,在对话中,彭表示对毛“只和一军团合影不和三军团合影”不满。而此时,一三军团刚刚到达陕北,根据地也远未安定,各方面条件比长征时好得有限。斯诺还没来延安,毛泽东与麾下战将在延安的合影,如著名的秋收起义成立之一师尚存人员的合影,题为“井冈山的同志们”的有众多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将领(其中有三军团人员)的合影,及另一个人数少一些的包括林彪罗荣桓陈光谢今古等人的井冈山旧部的合影,在抗大与陈赓杨得志等的合影,都是至少在东征之后的。有人见过毛在1935年的相片吗?有人见过长征到了陕北后一方面军从毛洛周彭以至各级将领在1935年的相片吗?

发生在毛和彭之间那么大段的对话,起承转合,有什么第三者在场吗?又是谁回忆出来的?对话中,三十年代才来苏区的彭雪枫,面对毛泽东,从二七年秋收起义开始讲解我军山头主义的来源,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其实彭在对话中的主要内容,即来自一军团的干部引起三军团反感的行为,是将黄克诚和王平的回忆录相应部分拼接而来的。但是半世纪后能在回忆录中细细道来的情由,当年,也许只能压抑在心中。如果彭雪枫真的曾将这些向毛倾诉,即使没拍桌子;而毛的反应即使没有那么心服口服,只要适当重视和处理,半个世纪之后,黄和王的回忆录的火药味怕也没有那么浓。

说起来好像很有人爱编织某某领导人某某将军犯颜直谏,毛泽东先被触怒,然后欣然纳谏的故事。比如林彪的那个找不到原稿的请主席头脑清醒时考虑问题的电文,比如总政的宣传淮海战役总前委据理力争,改变毛泽东在打黄维问题上“固守于围城打援的思路”的错误决定的话剧一——这情节当年被军史专家批驳,总前委书记本人也没领情,比如陈赓直言毛泽东计划将其调到陕北的决定不够英明,如何如何的。

历史自有其独特的质地,令人击节,令人扼腕,令人着迷,生造的花哨和热闹与之拼接,显得加倍地做作和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