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韶山六处私塾,先后上了6年学,他所读的主要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对这6年的读书生活,毛泽东后来概括为“六年孔夫子”。1964年8月18日,他在北戴河《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中追忆道: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6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1920年4月,毛泽东为驱逐张敬尧事从北京往上海活动,虽然一贫如洗,还是不避艰辛,绕道去曲阜和邹县拜谒孔孟的故居和陵墓。他后来回忆说:“在前往南京途中,我在曲阜下车,去看了孔子的墓。我看到了孔子的弟子濯足的那一条溪,看到了圣人幼年所住的小镇。在历史性的孔庙附近那棵有名的树,相传是孔子栽种的,我也看到了。我还在孔子的1个有名弟子颜回住过的河边停留了一下,并且看到了孟子的出生地。”从这段历史如绘的追叙,可以依稀看出:青年毛泽东访问孔孟故乡时,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1920年前后,毛泽东的世界观有了根本转变。孔孟的绝对权威被否定了,但《四书》、《五经》的影响并未消失。作为1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总是努力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批判地继承中国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而在中国的文化遗产中,他所最熟悉的又莫过于孔孟之书。所以,他后来的著述,无论延安时期的皇皇大著,抑或晚年的即兴讲话,往往还是喜欢征引一些孔孟的话。而且,他并不满足于早年熟读的《四书》、《五经》,直到晚年,他还在不断扩大研读古籍的范围。如他读过的一套线装本《二十四史》,共850册,从头到尾都有批注、圈点和勾画,重要章节他不仅自己读,还批给其他中央领导人阅读。他的房间里,满框满架都是线装书,连那个特大的木板床都被古籍占去了半榻之地。谁若是根本无视中国传统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那是幼稚可笑的。 少年毛泽东曾一度是孔孟的信徒,却从来不是百分之百的虔信者。他在私塾读“经”时,就萌发了许多“异端”思想。十二三岁时,他已有相当自学能力,爱读被塾师视为“闲书”、“杂书”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隋唐演义》等历史小说。毛泽东正处在记性最好的少年时代,书中的英雄人物又对他具有一种艺术魔力,所以读过以后,印象极深。不但当时曾绘声绘色地讲述过书中故事,而且历久不忘。几十年后,他讲哲学、讲军事,引述书中故事,信手拈来,总是恰到好处。 在阅读历史小说的过程中,毛泽东开始思索一些重要问题。他回忆道:“这些小说有一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1个农民做主人公。对于这件事,我纳闷了两年之久。后来我就分析小说的内容,我发现它们颂扬的全都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这段话表明,毛泽东不但杂学旁收,而且善于独立思考,那么小的年纪,就朦胧地意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
为造反者抱不平 1910年春上的一天,毛泽东和同学们在私塾外面,看见一些卖开花蚕豆的湘乡小贩,从长沙回来。他问这些人为什么离开长沙,小贩们告诉他,省城里发生了饥民暴动事件。 原来,1909年夏,素称湖南“粮仓”的洞庭湖区各县发大水,一直持续到秋冬之间,大批饥民源源不断地流入长沙附近各县,仅长沙一地就有饥民1万多人。而官绅地主和投机商人却乘机囤积谷米,牟取暴利;外国洋行商人,也勾结反动政府,携带巨金,到处抢购谷米。这样一来,米价由每升26文猛涨到80文。长沙南门外有个靠卖河水为生的工人叫黄贵荪,好不容易积了80文钱,叫妻子去买一升米,店主说其中混有不通行的钱币数文,拒不出卖。傍晚,她向邻居借了几文通行币,凑足80文,再去米店时,米价又涨了。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满含悲愤跳进了湘江。丈夫闻讯,悲痛万分,感到在这世上无法再活下去,也拉着几个快要饿死的孩子,一起投塘自尽了。 这件事在长沙引起了很大的震动。面临死亡威胁的饥民们,派出代表到巡抚衙门请求按平价粜米,并进行赈济。可是,巡抚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并且胡说什么:为什么你们没有吃的,城里多得很嘛!我就经常吃得饱饱的。米卖什么价钱,那是米店老板的事,我管不了那么多!你们不交租税,我哪有东西来赈济!饥民们怒不可遏,不顾一切地冲进衙门,砍断旗杆,砸毁照壁和石狮。一夜之间,城厢各处碓房的存米,全被抢劫一空。随后,饥民们又赶走巡抚,焚烧衙门,捣毁或焚烧帝国主义在长沙的领事署、洋行、教堂、趸船、堆栈等。他们怒吼道:“官逼民反,只有烧尽而已。”清政府慌忙调集军队,英、美、日、德、法等帝国主义,也从汉口、上海等地派来10余艘兵舰,进行残酷的镇压。这次饥民暴动,把长沙城闹得天翻地覆。但是,在中外反动派的武力镇压下,最后惨遭失败,被杀、被捕的饥民不计其数,很多人被枭首示众。 这个事件,深深地印在毛泽东的脑海里。他和同学们议论了好几天,为造反者的悲惨遭遇深感不平,对镇压饥民的反动统治者无比愤恨。后来他曾经感叹地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 就在长沙饥民暴动后不久,毛泽东听老人们讲起了韶山冲发生过的反叛事件。冲里的哥老会和1个地主发生了冲突,地主到官府告状。那时的官府是“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地主有钱有势,贿赂了官员,轻而易举地打赢了官司。哥老会败诉后并不屈服,跑到山里建起寨堡进行反抗。反动政府派官兵去攻打,寨堡被攻破,哥老会惨遭失败,反叛者的领袖庞铁匠最后被官府抓去杀了头。当时,地主乡绅都说庞铁匠是“强盗”、“土匪”,而毛泽东听后却非常同情这一次反叛,觉得庞铁匠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年,韶山冲闹饥荒,穷人无米下锅,子啼母哭;富人却囤积谷米,不肯平价粜出。穷人们发起了“吃大户”运动。饥饿的人们成群结队涌进富人家里,打开粮仓,倒出谷子,就地碾米煮饭吃,吃了这家吃那家。家境富裕的毛顺生也受到了冲击。在粮食异常紧张的时候,他仍然把谷米运到城里去卖。有次,运出的谷米被穷苦的乡亲扣留,他气愤极了。后来,家里囤积的粮食又被哥老会抢了,他更是恼火。他的妻子对这种做法也觉得接受不了。而毛泽东却站在穷人一边,对父亲毫不同情,说:抢得好!人家没有米嘛! 这些接连发生的事情,给年轻的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穷的这样穷,富的那样富?为什么财主、贪官为非作歹得不到惩罚,而勤劳善良的百姓却惨遭欺压和屠杀?反抗的种子开始在他心灵里发芽。 在此期间,1个维新派教员回到了韶山冲,对毛泽东的思想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教员名叫李漱清,是1个思想开明、充满爱国热情的人。他常给村里人讲述在外面的许多见闻,尤其喜欢讲述那些爱国志士奔走呼号的动人事迹。他还劝人们不要求神拜佛,主张把庙产用来兴办学校,以便传播科学知识。村里不少人激烈地指责他,毛泽东却赞佩他,支持他的许多主张,并经常向他请教。 随着见闻的不断增加,毛泽东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当他看了一本叙述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后,更是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自甲午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在中国展开了投资、夺取租界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大竞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英、美、日、俄、德、法、意、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对中国人民进行野蛮的屠戮和疯狂的掠夺。东三省、胶东半岛、长江中下游一带和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分别被沙俄、德、英、法、日等国划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数不清的痛苦和灾难。正如伟大导师列宁愤怒指出的:“欧洲各国政府(最先恐怕是俄国政府)已经开始瓜分中国了。……它们杀人放火,把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亡国的危险像1个可怕的魔影,笼罩着中国人民的心头。 毛泽东打开那本小册子,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一句触目惊心的话:“呜呼,中国覆亡有日矣!”他从书本中看到了帝国主义如何侵占中国领土和侵犯中国主权的种种事实,心中如同压上了一块沉重的石头。想到国土要被瓜分,人民将过殖民地的奴化生活,他忧心如焚,开始意识到:救国救民是每1个中国人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