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2)

为什么“王川”又成为32岁的成都当地夭亡者呢?原来是经手寄存的省委干部杜信在填表时想,这份骨灰非同寻常,当代名人中并无王川其人,想必是个化名。于是就临时改填为32岁,觉得这样更不引人注目一些。

火葬场负责保存骨灰的老工人辛自权也意识到这骨灰必有隐情。1977年10月他退休之际,把它慎重交代给接班的人,又谆谆嘱咐:“千万要慎重对待全部寄存的骨灰,不要轻易处理。”以后辛自权老人又多次去看这个骨灰盒,深怕出差错。

1978年12月22日,当年跟随彭德怀来三线的秘书綦魁英、警卫参谋景希珍受命护送彭德怀的骨灰乘飞机去北京。从火葬场到飞机场,许多干部、工人自动向6尺红绸包裹着的骨灰盒洒泪默哀致敬。

飞机在首都机场着陆。旅客下机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的指示,綦魁英、景希珍捧着骨灰,乘该机在北京上空绕行一周。此时,首都已是万家灯火,天安门华灯齐放,迎接彭德怀元帅的英魂归来。飞机在西郊机场降落。等候在机舱下的人——彭德怀的亲属、老战友、老部下已泣不成声。党、政府、部队的代表们挥泪肃立,向彭老总的英灵致敬。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在追悼会上致悼词。在成都,老红军、老八路、老指战员们渐渐得知彭总的骨灰曾寄放在东郊火葬场,纷纷前往,在273号骨灰架前洒泪默哀。

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彭德怀和在“文革”中被迫害逝世的陶铸共同举行追悼大会。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词,为彭德怀恢复了名誉。悼词说:“彭德怀同志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他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为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彭德怀同志具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军事指挥才能”。悼词回顾了彭德怀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建立的伟大功勋,说:“彭德怀同志热爱党,热爱人民,忠诚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他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对革命工作勤勤恳恳,极端负责”。“彭德怀同志是国内和国际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直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怀念和爱护。”

彭德怀、陶铸同志追悼大会会场。这时,给庐山会议平反的时机尚不成熟,因此,可以说,悼词对彭德怀的评价,虽已是天翻地覆,但还是比较“低调”的。

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中说:“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

叶剑英、邓小平同志向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同志表示亲切慰问。沉冤昭雪,正义申张。1981年12月,彭德怀在被囚禁中写的“交代”——简历材料,以《彭德怀自述》的书名整理出版,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感动了千百万读者。该书发行了290多万册,成为建国以来革命回忆录中的最畅销书,并被译为英、法、日、俄等文字。

彭德怀的亲密战友、曾任红3军团政委的杨尚昆在《读〈彭德怀自述〉》一文中写道:“他临阵对敌的雷霆之威,对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忱,政治上的松柏之节,生活上的冰雪之操和作风上的朴实无华,使他不愧为我们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的表率,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

李先念、陈云同志亲切慰问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同志。彭德怀同志的亲属在追悼会上。参加追悼会的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和干部、群众向彭德怀同志的家属表示亲切慰问。

追悼会后,彭德怀同志的骨灰移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安放。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及侄儿、侄女们哀痛地向彭德怀的骨灰告别。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

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仍还活着。

彭大将军还活着——在人民的心中,在民族的灵魂里。

彭德怀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