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月下旬,彭德怀的侄女彭梅魁从北京到成都看望伯伯,还带来了伯母和在京弟弟妹妹的祝候。
彭德怀离京赴川,彭梅魁总是有些不放心。她是个医生,政治上的事了解不多,但报上大张旗鼓批《海瑞罢官》,字里行间隐刺着伯伯,她是感觉得出来的。彭德怀爱侄儿侄女,又总是怕他们受自己的连累。在吴家花园,彭梅魁一家人周末来看他,他总是又高兴又埋怨:“让你们少来,怎么又来了?”梅魁回答伯伯:不论您到哪里,我都要去看望您。她就是抱着这个心情独自来四川的。她的丈夫张春一也支持她。她不敢把去川之事告诉单位,只说是回老家。
彭德怀见到侄女儿分外欣喜,仍然是心里高兴但嘴里说:你看我一切都很好,你早点回去好和孩子们过团圆年。
白天,彭梅魁给伯伯补衣服,洗被子,晚饭后陪伯伯出去散步。彭德怀让侄女看成都市面丰盛的年货供应,对四川经济恢复之快深为满意。
住了几天,彭梅魁恋恋不舍告别已年近70的伯伯,忍不住低头流泪。彭德怀不住地安慰她:你都是做妈妈的人了,还像个孩子,哭什么,不久我会回去看你们的。
在吴家花园,彭德怀也曾把一包手稿交给彭梅魁保存。梅魁行前,彭德怀问:“我那包东西放在你那里会不会出问题,连累你呢?”彭梅魁说:“伯伯放心,我已把它烧了。”彭德怀点点头,说:“烧了好,烧了好。”其实,彭梅魁并没有烧掉它。
这包手稿是彭德怀1962年写给中共中央那封八万言申诉书的第一稿,彭德怀曾交给彭梅魁带回她家里保存,后来觉得不妥,又将它要回。1964年彭梅魁回乌石,彭德怀将这包手稿再次交给她带回彭家围子保藏,彭梅魁将它埋在老家厨房的灶角下。她对伯伯说“烧了”,不过是要伯伯不再为它操心。
1967年7月,在“文化大革命”的大动荡与混乱中,彭梅魁和丈夫张春一冒险上路,辗转回到乌石。她把手稿取出,郑重托付给堂弟彭康志,要他设法将手稿埋到更安全的地方,免被“造反派”发现。彭康志把它埋在乌石峰下楠木冲水库旁的山坡上。南方多雨,日久,彭康志怕这包东西被水浸蚀,又将它偷偷取回家中。彭康志想,这包东西里究竟写的是什么呢?他终于敌不住强烈的好奇心,深夜把包裹拆开,一页一页读下去。从里面,他第一次读到了自己的家史,知道伯伯是怎样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伯伯为什么,又是怎样参加了革命和伯伯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彭康志感觉到了这份包裹的重量,把它藏在自己的住室内,夜里就将它压在自己的枕头下。“四人帮”被打倒后,彭梅魁将手稿取回北京,交给黄克诚,由黄克诚转交给时任中共总书记的胡耀邦。
彭梅魁再见到伯伯是在1967年夏天北京的街头。她在红卫兵的狂呼怪号声中看到伯伯被押在一辆大卡车上游街挨斗!她低头疾走,泪流满面,那惨痛的一刹那永远刻在她的心上,使她至今仍不忍回顾。
彭德怀在成都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炊事员刘云按照四川的习惯,清早就给他煮了汤圆,他挨户到炊事员刘云、司机赵凤池、秘书綦魁英、警卫参谋景希珍家中拜年。綦魁英有一个哑巴女儿,彭德怀一向十分怜惜她。看见彭爷爷来了,小姑娘从自己碗里夹起一个大饺子要彭爷爷尝。随后,彭德怀去三线招待所,看望从各地新调来支援三线的干部家属和几次陪他外出视察的三线建委副秘书长。谁也没想到彭德怀元帅会来自己家登门拜年,又惊又喜,笑声一片。
从1959年以来,他又一次回到他热爱的革命大家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