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故人无从话短长
1965年岁末到1966年年初,当彭德怀奔走于巴山蜀水之际,在遥远华北的太行山,有一个人默默地注视着他,深深地怀念着他。这就是和他一起在庐山被黜的黄克诚大将。
1965年11月,以相同的原因,在相同的时间,彭德怀被下放到西南,黄克诚被下放到山西省任副省长。抗战初期,黄克诚为八路军115师344旅政治委员。山西是他战斗过的地方。黄克诚重访太行、太岳,想到26年前阎锡山发动十二月反共事变,彭德怀从洛阳冒险回前方,路过高平县344旅的驻地,夜里,两人纵谈时局,不觉东方渐白。就在这个夜晚,彭德怀下决心调集兵力,准备发动反摩擦战役,终于打破了抗日敌后根据地遭敌顽双方夹击的困境。想起这位忠诚革命、威震敌胆而横遭冤屈的老战友,黄克诚不禁感伤,遥望西南,赋成《江城子》一首:
《江城子•忆战友》
久共患难真难忘,不思量,又思量。山水阻隔,无从话短长。两地关怀当一样,太行顶,峨嵋岗。经常相逢在梦乡,缅当年,上战场。军号频吹,声震山河壮。富国强兵愿已偿,快乐过,莫悲伤。
这首词一直深藏在黄克诚心中,直到1981年9月的一天,《彭德怀传》的几名作者去访问黄克诚,述及往事,他才将这首词口诵出来。这时彭德怀已含冤逝世7年了。词作者和记录者一起,都沉入对彭大将军的无限哀念之中。
1965年12月,与黄克诚赋《江城子》的同时,在山西还有一个人也在默默牵挂着在西南三线的彭德怀,这就是他的妻子浦安修。她是随北京师范大学的工作队来到山西的。抗日战争中,她和彭德怀在太行山一起度过了6年烽火岁月,往事历历在目,今后的岁月又将如何呢?她去看望在太原工作的挚友刘志兰,吐露她想把工作转到四川,以便和彭德怀团聚的心事。尽管报纸上批“海瑞”已给她投下新的不安,她总从好处着想,希望那只是一种学术的论争。刘志兰赞同她去四川工作的想法,说:“你去吧。”“我想再等等,”浦安修叹了一口气:“他早就说过要和我一起去成都看看了。”她没有再说下去,心中想着的是25年前的一段往事。
1939年1月初,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为国民党实行反共向八路军挑起摩擦事件,去重庆面见蒋介石,归途取道成都。候车之际,他独自上街观察成都市面情况,警卫人员四处找不着他,为此受了批评。彭德怀走到成都的繁华中心春熙路吃了一碗辣面,一碗汤圆,回到前方,对妻子说:“成都的小吃真是又美味又便宜,等将来抗战胜利了,我一定要和你一起去成都,让你也尝尝。不过……”他一笑,加重语气:“你得学会吃辣子!”抗战胜利了是解放战争,解放后又抗美援朝,从朝鲜回国是繁忙的工作,闲了6年却是罢官,他没能实现对妻子的小小诺言。
这一次彭德怀到成都长驻工作,晚饭后常外出散步。这里不是挂甲屯,不是农村,不能走家串户,他就和工作人员一起观览市容,有时还下小馆子品尝他喜欢的川味。恰恰永兴路离春熙路很近,第一次走到那里,25年前对浦安修许下的小小诺言一下便浮上他的心头:也许有一天,他还能把这个邀约变为现实。
一个震动全国,继而也震惊了世界舆论的《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的“动员令”,打破了浦安修和彭德怀团聚的梦。太行山上的遐想:游成都、品川味,被永远埋葬在两个人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