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彭德怀参观西昌螺吉山彝族畜牧场。牧场地处高山区,彭德怀要了解彝民的生活,在那里吃了一顿饭。回到西昌,彭德怀一打听,去了10个人,一共付了两元饭钱。彭德怀说,那是人家的血汗生产的,付这么少的钱不好。即写了一封信给畜牧场的干部:
田同志:
我们今天在你场吃过饭,每人只算2角钱,实在太少。以6斤肉计,每斤7角,即4元2角,还有其他饭菜,至少10元才公道。除每人已给2角外,另补8元,请查收。任何企业必须严格执行核算制。
彭德怀
3月28日
这件事,连同他在其他一些场合的表现:如对造价每平方米为150元、每位客人占用60多平方米的招待所不以为然;对会议伙食标准为每日每人1元5角,实际只收1元提出意见;对许多县市专区和工矿企业竞相修建高级招待所,特别是四川省用西昌建设下马的钱修建了富丽堂皇的锦江饭店更为不满等,都被指责为:“借此吹嘘他是一向主张艰苦朴素的。”
1966年4月19日,彭德怀第三次出行,视察川南煤矿。
1965年12月,在重庆建委政治工作会议上,彭德怀对永川县花果山煤矿亦工亦农的经验很感兴趣。这次出行的最后一站是永川,就为了解花果山的这一经验实况。
花果山经验始于1964年。在“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号召下,永川县将花果山煤矿与相邻的农业公社组成一个新公社,实行厂社结合。工厂从政治、文化教育、物力、技术上扶持农村;农村从农副产品和劳动力方面支援煤矿。经过一段时间,煤矿力不从心,又骑虎难下。
煤矿领导人对彭德怀介绍说:厂社结合有利于缩小以至消灭“三大差别”(按:指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脑差别)。煤矿现有轮换工300余人,占职工总数52%,公社有30%左右的青年可以轮流进煤矿当工人。进矿时间为5至7年。
听了汇报,彭德怀召开了一个亦工亦农的工人(轮换工)座谈会,矿上指派了一些轮换工来参加,到会的人对亦工亦农的办法表示满意。
彭德怀对花果山这一做法很赞赏,但有相当的保留意见。他一方面表示这是方向,一方面强调这只是逐步缩小三大差别,还谈不到消灭三大差别,仍需要努力探索。他认为这作为一个制度改革有很多优点,也要注意它产生的弊端。
彭德怀三次出行,只能看煤矿和初建的钢铁厂。在宜宾行署,长江对岸就是一座军工厂,彭德怀非常了解这座工厂在抗美援朝中做出的贡献。但他只能隔江望望。他站在江岸上摇摇头,不提去参观的事。
这次川南之行,他了却了一桩历史心事:长征中,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彭德怀从红三军团中抽调三四百人,由得力干部率领,到川、滇、黔边开创新根据地。彭德怀选派了400余人,派师政治委员徐策率领前去。以后,这支队伍与红军失去联系,最后杳无音信。事隔数十年,彭德怀仍然挂念着这批指战员的命运,特借视察之机到珙县打听这支部队的下落,方知他们于当年(1935年)转战数月,只余数十人,最后被敌人包围,全部壮烈牺牲。彭德怀听后,为之停箸减食,痛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