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曲千万端 更与何人说(4)

龙国英打听彭德怀被指责为里通外国的问题,仔细倾听彭德怀叙述他出国的经过。这时“苏联修正主义”已经成为头号敌人,“里通外国”的是苏联,自然是莫大的罪名了。彭德怀申明:里通外国“绝无其事”,是对他的“莫大侮辱”。龙国英劝他:“还是告老还乡罢!”彭德怀没有作答,脸上浮着一丝苦涩又执拗的笑。

龙国英回家前,彭德怀和她及小侄孙合影留念。自搬到吴家花园后,他一直拒绝照相。这一次,他和心中的彭家围子,和故乡人民一起,留下了最后的身影--苍老的,却依然挺立的身躯;倔强的、坦荡的,却带着一丝苦涩笑的面容。

龙国英要回乌石了。头天夜晚,彭德怀拿出一份手稿交给龙国英,让龙国英替他保藏在彭家围子。告诉她,这件事就她自己知道,莫要告诉孩子们,免得连累他们。龙国英郑重接过,放在衣箱内带回彭家围子,秘密藏在身边。

“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彭德怀的风暴愈演愈烈,乌石大队村路两侧插着各种丑化彭德怀的标语漫画,彭家围子遭至围攻谩骂。龙国英忧愤过度,一病不起。

彭德怀从一进吴家花园就给自己规定,一个军人不见,以免引起嫌疑,牵累来者。对已牺牲的战友家属,则仍然热情接待。1930年牺牲的红3军团纵队司令员陈毅安烈士的妻子李志强,就是吴家花园的常客。李志强和儿子曾被国民党抓去坐牢,出狱后,母子二人在国民党统治区顽强挣扎到全国解放。多年来,彭德怀一直关心着这母子一家的生活。

十中全会以后,彭德怀劝李志强不要再来看他了。李志强还是带着全家人到吴家花园来。一天,李志强又带着儿子、儿媳、孙儿一起来了。彭德怀笑着问李志强:我一个犯错误的人,你们又来干什么?李志强也笑答:“我是个老百姓,不干政治的事。”这天,彭德怀心情似乎很好,邀李志强参观了他的菜圃、果园,从一棵桃树上摘下几个大桃送给李志强,并口述四句诗相赠。多年以后,当李志强和人谈起这件往事的时候,她已经年迈体衰,只能回忆起后面两句:“平生戎马无暇日,老来偷闲学种桃。”

这两句诗虽为自嘲,也确是反映了彭德怀这段生活的一个侧面,使人不禁想起南宋曾举兵抗金的词人辛弃疾晚年退闲后的名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为了学习果树栽培技术,彭德怀研读了《土壤学》、《栽培学》等技术书籍,又拜附近果园的农艺师刘富先和孟某为师。吴家花园几年内改了观,除有麦地、菜畦、鱼塘外,还种了桃、梨、核桃、苹果、葡萄、柿子等各种果树。他计划把北方能生长的果树都引进吴家花园作实验。他和13岁就学艺,曾培育出秋香、燕江等著名蜜桃品种的刘富先结下友谊,不想这一非政治性的友谊,也使刘富先在以后的“文革”中被关押了一整年。

张飞乎?魏延乎?海瑞乎?于谦乎?

彭德怀在吴家花园一住6年,在冷清寂寞的冬夜,他也时常看小说,读历史,特别喜欢读人物传记。有人以韩信的命运比拟彭德怀,但他从来没有这样自喻过。他不再说自己是张飞,而常说:“我就像明朝的于谦。”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有众多的人物典型:忠与奸、直与佞、智与愚、勇与怯、贤与不肖……在评价今人或自我审视的时候,人们常常从其中寻找相似的命运和形象。而这样一种寻常之事,在彭德怀身上却引出了两桩是非颠倒的公案,不仅加重了彭德怀自身的冤情,还造成了一位与彭德怀素昧平生的著名学者的生命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