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复旧 乡情依样浓(1)

青山不复旧乡情依样浓

1961年10月31日,彭德怀和临时秘书金石、副官景希珍、司机赵凤池、卫生员吕少俊一行5人从北京出发去长沙。11月1日,湖南省委书记出面接待并向彭德怀报告工作--自然是有分寸的。

11月2日,彭德怀抵湘潭,湘潭地委书记华国锋看望了彭德怀。

11月3日上午,彭德怀乘车直驶乌石大队为民生产队彭家围子。

彭家围子背靠乌石峰,乌石峰山不高而险峻,峰顶耸立着一座石砌的易华祠。相传易华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陈友谅的参政,陈友谅为朱元璋所灭,易华率众在这一带凭险据守多年,后为明朝诱杀。易华保境安民,打富济贫,四方百姓感念他的恩德,为他立祠,奉为神明,香火供奉,竟延续了600多年。彭德怀幼年家贫,常上山砍柴,石祠中那个威风凛凛的武将、施惠百姓的易参政,就成为他童稚心目中的英雄。

彭家围子原是乌石峰下的一片莽坡,清雍正年间,一个叫彭忠遂的人从湘乡担茶去湘潭贩卖,路过此地,偶然歇脚,见这一带背山面野,人家稀少,便在这里买下10亩坡地筑室安家。坡地周围夯土为墙,故叫彭家围子。1898年诞生的彭德怀,已是彭家围子的第六代传人了。彭德怀的父亲彭民言,为人耿直义气,年轻时与友人外出贩茶,友人病死他乡,无钱归葬,他就背尸而还,乡里传为美谈。而他自己因此得病,终年卧床,家计无着,典当变卖,终至一贫如洗。彭德怀的母亲操劳过度,扔下3个幼小的儿子,含悲病殁。

彭德怀8岁开始打柴供灶,10岁外出做工挣米养家。童年的悲惨生活,使他对贫苦农民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同情,每看到饥寒的人,他就难以忍受地说:“我小时候饿怕了,我知道饿饭是什么滋味。”

富于同情又有一副倔强性格的少年彭德怀苦苦思索天下穷苦人的出路,立志要学易华。

彭德怀第一次告别彭家围子就是学易华的结果。那一年,湘潭大旱饥荒,14岁的彭德怀参加饥民闹粜,险遭捉拿,被迫逃到洞庭湖做苦工。3年后因参加反对堤工局克扣工资的风潮被解雇。不满18岁的彭德怀走投无路,愤而投入湘军当兵。参加湘军12年,彭德怀因战功从二等兵一步步擢升为主力团长,但他的志向不是升官发财。从当连长起,他就在军中和黄公略等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组织救贫会。可他的第一次救贫行动即遭挫折:暗杀了驻地一个鱼肉百姓的恶霸,自己却被缉拿。易华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他开始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打富济贫到三民主义到共产主义,终于,他找到了共产党。在1928年9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白色恐怖中,彭德怀毅然率部队起义。从“平江起义”到抗美援朝胜利,25年中,他有20年在战场上度过,何止身经百战!1958年冬,他在离家30年之后,重返家园,正是大跃进、人民公社闹得“热火朝天”之时。乌石的乡亲使他深刻了解了当时“左”的错误给农民带来的灾难。

1959年在庐山上他说了真话,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罢了官,撤了职。今天他又回到彭家围子,乌石的乡亲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他声明不住招待所,仍住老家彭家围子。他的两个弟媳一直住在那里。

车过石潭乡,渐行渐近故居,他看到陡峭的乌石峰和山上七零八落的秃枝残树,不禁皱起眉头,心中一阵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