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改弦纠“左”彭德怀欣然请行
1960年的夏季,是在大造支援世界人民革命的声势中度过的。全国各大城市相继举行了动辄数十万甚而上百万人的示威游行,支持南朝鲜人民,支持日本人民,支持刚果(利)人民,支持古巴人民……与此相对应的,是自然灾害加人为祸患。全国工农业生产陷入严重困境,粮棉油大减产,原材料缺乏,许多建设项目被迫下马。农村发生大面积饥荒,安徽、河南、甘肃等省份发生饿死人的骇人惨剧。大跃进和反右倾的灾难后果,终于迫使毛泽东改弦更张。
1960年9月31日,中共中央举行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了周恩来、李富春提出的对1961年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十二条》的主要精神是纠正“左”的错误,强调人民公社当前应以“三级(公社、大队、生产队)所有,队(生产队)为基础”为根本制度,坚决制止“一平二调”“一平二调”:平,指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队拉平,平均分配;调,指任意把生产队的财产上调到人民公社。的共产风。
彭德怀从挂甲屯社员口中听到了《十二条》的精神,和身边工作人员谈起来十分兴奋。但不知什么缘故,他没有收到这个文件。一天,他发现挂甲屯墙报贴出了《十二条》全文,就站在那里一字一字地抄下来,仔细研究之后,写了一篇《读中共中央紧急指示信的笔记》。笔记写道:
“读了这个紧急指示后,感到基本上是好的。特别是重申纠正‘一平二调’共产风,退还农民自留地和房屋,这些具体措施,对于团结农民,恢复生产,巩固集体所有制,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使我内心感到高兴。”
但是,彭德怀还有不满意之处:
“紧急指示中,还没有提出停办公共食堂,而且还在强调公共食堂。因此,这个错误还不能得到纠正。现在,农村中的粮食、柴、菜、油等生活资料普遍缺乏现象相当严重。在这样情况下,想要办好公共食堂是主观主义的。”
他认为:“现在的公共食堂制,是在所谓‘吃饭不要钱’的幻想下产生的,是潜存着共产主义庸俗化的观点,是超脱现阶段生产力的分配形式”,“如不立即停办……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调动不起来的,并将继续遭到一些不必要的破坏。”
他认为:对1958年以来由于急躁冒进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浮夸、强迫命令、严重脱离群众等错误局面,“紧急指示只是认识和纠正错误的开始”。
历史再次证明了他的真知灼见。
强烈的责任感使彭德怀极想把这些意见向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帮助中央进一步纠正错误,减少损失。但他十分清楚:没有可能。他只能写下自己的这种苦闷心情: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我来说,应该把上述看法诚恳地向党中央提出,不应该隐瞒自己的观点。但是鉴于庐山会议、八届八中全会对我作出完全离开实际情况的决议,事实上,不仅已经革除继续工作,而且正在进行从历史上消灭我个人的形象。如果现在提出自己的看法,是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对实际工作是会毫无益处的。”
可喜的是,1961年3月,中央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简称《六十条》),进一步纠正了一些过“左”的政策,停办了公共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