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自特殊 学习亦特殊(2)

在吴家花园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战争,他决心要弥补自童年就丧失的幸福--读书、学习。

他环顾四壁的图书,54年前,年轻的姆妈牵着6岁的他--钟伢子--彭德怀,第一次去上学,一路喜悦,一路叮咛,他的手心仿佛还留有母亲的温热。为了念书,他小小的年纪就懂得给家里打柴挣钱,还不时背捆柴禾去酬谢免收他学费的塾师。如果这塾师不是他好心的姨父的话,他是连这简陋的村塾也念不起的。两年后,随着母亲的病逝,他永远地离开了学校。那份痛苦像刀痕一样,一直留在他的心灵上。彭德怀在书桌前坐下,打开崭新的笔记本,在首页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写了一段自序:

“我于1898年出生下中农家,6岁开始读私塾,两年后母死、父病,家贫如洗,废学随之。四弟周岁即饿死,二弟小我两岁,三弟小我6岁,上有伯祖父和祖母,均年过七十,一家6口,老者茹食不得,幼者嗷嗷待哺,终日半饱,亦甚不易!屋漏锅破,尤以严冬时节,日则赤足履霜雪,夜则依稻草取暖,饥寒交迫,度日如年,莫我为甚。9至10岁时,率弟求食,11至12岁时,与人牧牛,13至14岁时,做煤矿工,15至16岁时,到洞庭湖滨当堤工。幼少年时生活艰难,塞我读书门径,徒羡富家子拥塞学门,恨天之生人如斯不平。回顾往事,尚记忆犹新。17岁从军当兵后,物质生活虽有改善,但思想封锁却异常严重。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五四”革命思潮,在军队中若同隔世。除学些条令和语文外,其他毫无所得。加入共产党后,在党的教育下,在实际革命行动中,对马列主义不能说一无所知,但系统研究仍才开始。频繁战争环境自然有关,但主观努力不够,是其主因。现年过六十,但求知不应因年老而志衰,应自坚而加倍努力,至死方休。1950年庐山会议撤销我国防工作,批准我读几年书,得有机会来钻研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这是我素所欣愿的,应当不辜负时光和党的期望。

现在,首先来研究哲学吧。并将所读书中要点摘录下来,以便重读。”

方案一定,他就开始,从10月到12月中,他一气读了杨献珍的《什么是唯物主义》,艾思奇的《辩证法唯物主义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恩格斯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又重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从12月中开始,他又把读过的几本书一一作了摘记,在摘要中加注上自己的一些评语和阐释,另外还写了学习的心得。到2月末,共写下150页约7万字的摘要。从书写的整齐和字迹的衔接来看,他是先有草稿再抄写在笔记本上的,这本摘要因为没有涉及时政,故而得以保留下来;而大部分学习心得,在1979年“文革”结束、“四人帮”倒台后,竟被“文革”中的“彭德怀专案审查组”以防止“扩散”为由销毁了。历史竟能任专案组抹杀不能不令人叹息,不能不说是极大的损失。

彭德怀对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评价很高,党校哲学教员王哲民到吴家花园来辅导他的学习,他指着书架上的《毛泽东选集》说,主席对马克思主义确有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