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碑
1945年8月,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发布对日实行大反攻的命令。图为他们在延安八路军总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伟大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接替了八路军的历史使命。
八路军的历史结束了,但“八路”这一光荣和亲切的称呼,作为我中华民族英勇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象征仍然留传。领导和表率全军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也仍然被人们深怀爱戴地称呼为朱老总、彭老总。抗战8年,在广阔的民族革命战场上,在交织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国共合作和国共摩擦的复杂历史环境中,彭德怀在党中央、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展其雄才大略,奋其艰苦卓绝、坚韧不拔的精神,舍身忘我,为中华民族立下不朽的功勋,进入他革命历程的成熟时期--从英勇善战的红军指挥员、横刀立马的大将军,成为中国人民军队的杰出帅才,中国共产党的著名领导人物之一。他在这个时期所做的大量演讲,起草的大量文电、报告、总结,具体阐述了从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八路军的建设到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斗争情况和方针政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战的壮阔场面与艰险历程,反映了中共中央及其领袖毛泽东的路线方针在华北的具体运用及其伟大成功。
在这场光耀千秋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就彭德怀来说,还有其恒久不变的方面,就是他始终如一地和士兵同甘苦,与人民共呼吸。在延安,辛亥革命元老、抗日英雄续范亭将军见到彭德怀,有感于彭德怀的艰苦卓绝、肝胆照人,题诗相赠:
爽直将军贵姓彭,
志如铁石气如鲸。
三军一致称模范,
粗布征衣半老兵。
在八路军总部居住过的地方--山西潞城的北村,武乡的王家峪、砖壁,辽县的武军寺、麻田……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彭德怀为群众饥送食、寒解衣,为村庄筑堰修渠,替老弱担水挑柴,做了数不清的好事,表现了他对旧社会苦难人民的巨大同情。太行山的群众将他的名字刻在自己的心碑上。即使是以后的“反右倾”和“文革”狂暴,也未能把他的形象从这个丰碑上挖掉。1959年中共中央庐山会议后,全国大批彭德怀,八路军总部曾驻留过的武军寺村支部书记被指定去太原批彭,他一言未发,回村后忧闷致病而殁。麻田村当年的民兵王福臣,为躲避开会卧床不起,不久也抑郁病故。王福臣临终时,把彭德怀在解放后给他的信和照片端端正正放在胸前,带向他冥冥不可知的去处。1979年中共中央为彭德怀平反昭雪,“老彭”被迫害致死的消息传到太行,当年的村干部、民兵、妇救会员及抗日群众不禁痛哭失声。
1982年夏天一个炎热的日子里,在左权县招待所门外的石阶上,坐着一个50多岁的农民,怀里紧紧抱着一篮核桃,从下午一直坐到深夜。
他叫贾士宏--1943年华北大饥荒之际彭德怀在麻田收留下来的那个逃荒少年。当年部队转移,他正患疟疾,就留在村里种地。这次浦安修回麻田看望抗日乡亲,他没有见到她,特地从麻田赶来县城。
浦安修半夜12点才外出访问回来。灯光下,他打量着浦安修,站起来说:“我是来看望恩人彭副总司令的。”他告诉浦安修:“我今年养了23口猪,都卖给国家,得了4000多块钱。我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的钱,我啥也不困难,就是想再看看恩人。”他恭恭敬敬地把一篮核桃放在桌子上:“我知道,彭副总司令最艰苦朴素,廉洁奉公,这核桃是我自己家树上结的。”说着,他的眼睛就湿润了。
谁也没有说出彭老总不在人世的话,大家都觉得他仍活在人们的心里。
1987年,抗日战争50周年,横贯太行的正太铁路侧矗立起一座百团大战纪念塔。朱德、彭德怀、左权等八路军将领和八路军百万健儿的英名与太行同在,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