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工作座谈会之谜(1)

华北工作座谈会之谜

1945年初,在延安参加高级组学习的从前方和大后方回来的高级干部,按工作地区划分为华北、西北、华东等组举行座谈会,按整风的要求总结抗日时期的工作。北方局负责干部和八路军将领20余人参加华北组的学习讨论,是高级干部最多的一个组。

彭德怀在八路军总部办公时用的油灯。这盏油灯从长征抢渡大渡河时起彭德怀就带着它,经过爬雪山、过草地,一直带到了延安。2月1日,华北组举行华北地方军队同志座谈会(简称华北工作座谈会或华北座谈会),彭德怀首先系统而详细地总结了华北抗战各个阶段的经验教训,从严检查个人在执行中央路线方针上和在工作上的缺点与失误。其他人也都本着整风的精神做自我检查,并就整个华北工作发表看法。

座谈会在“七大”期间休会,“七大”闭幕后接着举行,断断续续,开到7月23日结束,座谈会累计开了44天,出乎与会者和彭德怀的初衷,从总结经验改变为集中对彭德怀提意见,最后演变成对彭德怀的批判。

对彭德怀的批判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工作指导上的问题。如抗战初期主张八路军打运动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打几个胜仗以振声威;

1938年春,在前方传达了中共中央为贯彻十二月会议而制定的传达提纲,而这一提纲是根据王明在十二月会上的报告拟定的。在这次会议上王明提出了“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一切服务统一战线”。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认为自己的意见受到压抑;

1940年打百团大战“暴露了自己的力量”,“引起了敌人的重视”;

1940年北方局黎城会议为纠“左”决定发布《保障人权法令》,影响了发动群众;在整军中过分编并地方武装;

1943年发表《关于民主教育的讲话》,用了“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口号”……

二是工作作风问题:主要是民主作风不够,坚持己见,批评人过于严厉、尖锐、讽刺,个人英雄主义等。

三是对毛泽东的态度问题。在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洛川会议上及其后一段时间内,毛泽东提出红军的作战方针“应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主”和以游击战为“唯一”方针,彭德怀认为应进行独立自主的运动游击战,在基本的游击战方针下,要不放松在有利条件下打运动战。在1937年12月中央会议上,王明批评毛泽东的独立自主路线和游击战略,彭德怀未支持毛泽东。在根据地讲话、作报告引用毛泽东的话少。有时对人谈论自己和毛泽东的一些不同意见。回延安后说有人在投机捧毛泽东,并说自己不愿“捧场”,不愿盲从等。对整风中的检讨,认为不应当“哗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