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2)

此刻,他完全陶醉在恬美的大自然怀抱中。多年后,他还记得那清源县的遍山葡萄。

彭德怀一行从清源西行,越吕梁山,渡黄河,于10月中旬的一天傍晚到达延安杨家岭中共中央所在地。李富春正在那里等候着。李富春告诉彭德怀和刘伯承:毛泽东同志从上午就在这里等你们,晚饭时才被催回去,走时嘱咐,先安排你们休息,明日谈。

从1939年11月匆匆回延安向中央请示与阎锡山在秋林谈判的方针以后,彭德怀一直在前方,和毛泽东已是4年没有见面,这4年敌后经历的是一段何等艰危的岁月!现在终于能够让中央放心。彭德怀领会到毛泽东在这儿等候他们的盛情。

彭德怀和刘伯承知道毛泽东有夜里工作的习惯,第二天,还是怀着急切的心情吃罢早饭便去枣园向毛泽东汇报前方的情况。毛泽东则谈延安的整风,和他准备在回延安的高级干部中开展整风学习、总结党的路线的想法。彭德怀衷心赞同。

随后,彭德怀把自己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学习会上的一篇发言、也是自己的一篇学习心得:《关于斯大林论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十二条》送给毛泽东求教。毛泽东仔细阅过,在上面写了多处眉批。彭德怀在这篇发言中检讨华北6年的工作时说:“我们华北党基本上是执行了中央路线,但还存在着严重的缺点。”毛泽东用毛笔将这一句话中的“基本上”三个字圈去,在上额处写道:“就华北全党来说,就整个6年来说,应该说,执行了中央路线。”彭德怀一直珍藏着这份有毛泽东眉批的学习笔记,直到“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抄家搜走,后归入彭德怀的专案档案。

1943年秋,毛泽东倡导的大生产运动在陕北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王震率359旅在延安东南荒芜的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辟出誉满边区的“陕北小江南”。毛泽东和任弼时欣然约彭德怀一起去那里看看。毛泽东特别告诉彭德怀,江青和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也去,要彭德怀和浦安修一起去。

在南泥湾西端北坡,面对新开辟的粮田、菜畦,整整齐齐一排五孔窑洞。东起的三孔依次住下了毛泽东、彭德怀、任弼时夫妇,第四孔是饭室,第五孔住随员。在这里,彭德怀和毛泽东、任弼时朝夕相处,同桌共餐,结伴漫步,议论纵横。6年敌后无数次紧急战况,日夕不断的戎务军机,从八路军的粮秣和群众吃穿的众多困难,以及敌人层出不穷的进攻手段,暂时从彭德怀的脑际排开。他和过去他视之为大哥,以后视之为先生老师,现在更视之为自己尊敬的先生和全党领袖的毛泽东,及他也十分敬重的任弼时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一周。

从南泥湾回来,彭德怀就住在杨家岭,协助中央军委毛泽东和朱德指导华北抗战,同时参加高级组的整风学习。

从前方到后方,彭德怀对和平生活还不很习惯。平江起义以后,他没有离开过部队,也几乎没有远离过前线,他的心仍然牵系着终年与暴敌周旋的敌后军民。看到浪费现象,他就要抨击,甚至骂人。一次去西北局,西北局书记高岗留饭,席间端上来一盘海参,彭德怀一看,放下筷子就不吃了,沉下脸算了一笔账。他说,你们知道不知道,一盘海参要吃掉几个农民一年的劳动!?他把积存的稿费共76.6元全数交给党,用以支援前方,还希望后方的干部能尽力为前方将士捐献。

1945年4月,彭德怀在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

图为彭德怀在大会上发言。“七大”期间,彭德怀和朱德、叶剑英合影。大会。30日,彭德怀在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中对八路军近8年的抗战作了简要叙述。彭德怀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不断向南溃逃。不到半年,华北即沦为敌后,我军挺入敌后,在八年浴血抗战中解放了六七千万人口,建立了六大解放区;八路军发展和扩大了15倍,达50万人以上,民兵大约有160余万。8年中,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97万余次,打死敌人两个中将(整个抗日战争中打死敌三个中将),毙伤敌17万余人,伪军十七八万人,缴获237万支步枪,四五千挺机关枪。八路军从没有炮到现有炮800多门。华北战场经常牵制敌在华兵力半数以上。建立了438个“三三制”县政府,9个战略区的边区政府。根据地没有土匪,很少见到乞丐。彭德怀在发言中总结华北抗战的军事工作说:在执行毛泽东同志关于“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中,总结出一套比较完善的适合敌后犬牙交错的游击战争环境的军事政策。其实质表现为密切联系农民的切身利益,表现在战斗与生产结合,发挥群众性的农民游击战争的特长,而又没有被农民的地方性、保守性所限制。既继承了过去内战的经验,有些地方又发展和丰富了过去的经验,如军区制的建立、主力军与地方军的适当分工、民兵的作用、武工队的作用、军队的整训等。发言具体阐述了这些经验的内容及其中的教训。

中共七大于1945年6月11日闭幕,彭德怀在会上被选为中?委员。

在6月19日举行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彭德怀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23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彭德怀任军委副主席兼军委总参谋长。

“七大”期间,彭德怀和聂荣臻、陈毅、刘伯承在延安杨家岭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