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1)

回延安

1943年9月10日,彭德怀奉中共中央之召从麻田镇动身赴延安,准备参加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滕代远留总部主持工作。北方局书记由邓小平代理。

日军自夸在八路军各根据地周围修筑了11000公里的封锁沟墙,7700多个据点。但这并未能阻挡中共的人员和物资通过地下交通站,在延安和敌后根据地之间往来输送。从1941年以来,北方局书记杨尚昆,新四军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和陆续返延安参加中共第七次党代表大会的代表,数以百计,无一失误。

在彭德怀动身前10日,华北敌酋冈村宁次在北平向其所属各军及直辖兵团的参谋长发表训示:“目前共军乘中国方面(按:指国民党方面)的力量薄弱,活动渐趋激烈。最近,其领导民众的势力竟有增大的倾向。对此深感遗憾。方面军为了适应大东亚决战的要求,迅速消灭中共势力,乃是当务之急……”

冈村此时如果知道,他急欲消灭的中共军首脑彭德怀、刘伯承、聂荣臻、吕正操、薄一波等,即将从他视为长城的封锁线上安然跨过,齐集延安,他当会更加遗憾。

而此时,毛泽东能够下决心召回彭德怀等一大批前方将领,正是因为他对敌后根据地已具充分的信心。他提出的坚持敌后抗战的八项政策:对敌斗争、整顿三风、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发展生产、审查干部、阶级教育,正在各根据地卓有成效地贯彻下去。经过两年的严酷战斗,八路军的战斗力大大超过了百团大战以前,而且有了百万民兵做后盾,不仅有绝对把握保卫住华北,而且向豫北、皖北扩展着根据地。

9月17日,在同蒲路东榆次、太谷间的一个小村里,彭德怀一行与刘伯承一行会合。敌人对太行区的封锁沟墙,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同蒲铁路是敌人严密防护的交通命脉,八路军的地下交通队已在封锁线上往返侦察了几遍。

这时大家按交通队的要求换了装,彭德怀白布包头,身着灰色对襟布褂、青布裤,浦安修头裹白毛巾,身穿黑色大襟短衫,一对农民夫妇的模样。看刘伯承和他的妻子汪荣华,也是一副农民打扮,只是刘伯承脸上有一架去不掉的深度眼镜。大家相互打量一阵,不禁笑了起来。

在交通小分队的周密安排和护卫下,两夜一天,彭德怀和刘伯承一行穿越星罗棋布的敌区堡垒群和同蒲铁路、汾河、汾太公路三道封锁线,于19日黎明时分进入晋西北的清源县。此去便是到延安的坦途了。

彭德怀和刘伯承站在山坡上,向终年出入于敌人占领区的小分队无名英雄挥手告别,目送他们带着晋西北军区新交付的20多驮底火发射药,返身向硝烟弥漫的敌人方向走去,他们要把这批前方急需的弹药,送往敌后太行山八路军总部的兵工厂。他们很快又要穿越堡垒区,跨过封锁线。但此时,小分队的队长张芷和他的队员却感到无比轻松愉快:他们顺利完成了一个重大的任务。

直到小分队转过山坳,彭德怀才转过身来。在他面前展现出一幅诱人的景色。晨曦中,满山浓绿嵌镶着无数紫色晶莹的果实。

“葡萄!多好看啊!”彭德怀欣喜地指点给站在身旁的浦安修,像一个年轻人。

他即将满45岁了,生命的一大半--27年是在军旅中、战争中度过的。

6年来,太行山多少朝晖夕阴,春光秋色,他无暇留连。占据着整个心灵的,是战争,是极端紧张、极端残酷、关系着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