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
1943年3月,太行山区打退了敌人又一次年关“扫荡”,春回大地。
在根据地内,开展一冬的垦荒、救灾、修渠筑堰、减租减息,给农民带来了希望。可寒冷的华北,还要苦撑到夏收,新粮方能入口。一方面春耕劳作,一方面青黄不接,缺粮的人家开始撸树叶、挖野菜。八路军总部驻地麻田和附近村庄,也常常可以看到提筐挖菜的妇女和孩子。这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半年糠菜半年粮”,历史上,中国贫苦农民的日子,就是这么过的。
彭德怀从人们的脸上看到了日重一日的菜色。从小就饱尝饥寒之苦的彭德怀,对此似有一种特殊的敏感。
还是在1940年的冬天,总部从武乡砖壁迁驻辽县武军寺村不久,彭德怀向做妇女工作的妻子浦安修提了一个问题:“你看这里的人和王家峪的人在气色上有什么不同?”浦安修摇摇头。“这里的人脸色比砖壁、王家峪的要差些。这里的人脸发黄。武乡的大人孩子,脸孔都要红润一些。”彭德怀自问自答。
“怎么回事呢?”浦安修细想一下,果然是的。
“你做群众工作,我正要请教你呢!”彭德怀认真说下去,“我想这和吃饭的习惯有关,武乡人种豆,米汤里、盒子饭里喜欢放点豆。黄豆养分好,人的体质就好一些。辽县群众吃糠炒面,用柿子一和,营养太差了!我看可以提倡群众种点豆”。
这一次,彭德怀的观察也没有错。
傍晚时分,彭德怀常在总部院外散步、眺望。前面,麻田镇一片灰黑色的屋顶照例是烟气氤氲。在观察战场时不会放松任何细节的彭德怀注意到,几天来,有的人家屋顶冷冷清清的。这说明,没有晚炊。
他想起了乌石,他的家乡。那是许多年前,每当家中无米下锅,幼年的彭德怀就坐在破屋的门坎上,忍着饿,痴痴地看别人家屋顶袅袅升起的炊烟。彭德怀心中一动,信步向村内走去,走到村党支部锄奸委员会赵小泉家。
赵家刚刚升火。彭德怀顺手揭开锅盖,却是一锅野菜。他低头走了。
1943年春,从敌占区和国民党区涌入太行、太岳区的灾民,已达25万人,加重了根据地的粮荒。敌人乘机派汉奸混入根据地活动,甚至用食物引诱少年儿童收集情报。社会上出现各种流言,“天旱是因为八路军不信鬼神”,“天旱是因为彭德怀压住了龙脉”。村庄里又搭起了神棚,烧香拜佛,请龙王。有的干部也悲观失望,对抗战前途信心动摇。
人心紧张。总部警卫班战士席元华抓住了从敌人占领区逃来麻田的一个少年,说是奸细,绑了起来。孩子的哭声惊动了彭德怀。面对这个面黄肌瘦的少年,彭德怀灼灼的目光黯淡下来,下令:
“这是个饿饭的伢子,马上放了!”
他抚摸着孩子的头,充满了怜惜,慢慢问话。